2001年,新同居時代非情人、非夫妻關係的異性合住同居日益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一些女性選擇與異性合住或合租一套住房,並以實際的夫妻關係相處。她們認為,男人不會小心眼,更能帶來安全感。男女自願同居現象不但得到社會輿論的寬容,也得到越來越多的政府有關管理部門的默認,在有些城市,人大立法規定,同居現象不再列為社會治安管理的內容。
對於網絡時代新出現的“一夜情”現象,社會輿論存在爭議,但也有許多人采取高度寬容的態度。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潘綏銘認為,“一夜情”遵循愛情的定律,既做到了在過程中與特定時段中的“專一”,又不搞“從一而終”,類似一生中多次結婚、次次專一而且多次離婚、次次合法。他指出,今天也應該為這種“連續專一多偶”現象多少作一些道德準備。這些觀念和主張,也為一些民眾平靜地接受。
第四,更加公開地追求性快樂、性幸福和性和諧。人們普遍表現出追求自己滿意的性生活和性幸福的權利意識,不允許任何人包辦和強迫。婚後如果他們覺得彼此都不幸福,也有中止該婚姻關係,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性關係的權利。結婚、離婚、不結婚、再娶、再嫁、不再娶、不再嫁的自由都建立起來,並且基本得到社會道德的認可。
隨著婚姻自由度的增加,婚姻也不再是從眾行為。結婚與否是個人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單身不婚、“丁克家庭”等生活方式可能成為多樣化選擇的內容。
在性生活方麵,城鄉各色各異的“成人用品”商店,出售著從避孕套到模擬性對象的各種器具,充分滿足著人們對性幸福的追求。一些性知識方麵的展覽,在全國各地展出,人們都審慎客觀地對待人類的性幸福。
當然,在性關係和性道德方麵也出現了一些嚴重的極端現象,應該在精神文明建設之中加以糾正。這些極端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把金錢和商品交換原則引人性關係領域,出現了嫖娼賣淫現象和其他性交易行為。在婚姻和男女關係中,性愛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如果把性愛作為手段,去圖謀財物、金錢、權勢、名聲,那就褻瀆了性愛,也不可能得到幸福。近些年來,由於一部分職工與公有製生產資料相分離,這些勞動者和新增的就業人口不能及時地被包括外資經濟、私營經濟、個體經濟等各種積極成分所全部吸納,就形成了一個不斷增加的失業人群。同時,由於我國市場經濟的運作是在沒有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個無產的群體,無業可就,求職艱難,生活拮據,幾乎處於被市場經濟拋棄的境地。生存的壓力,求生的艱難,金錢至上的社會觀念,再加上另一部分社會成員揮金如土、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生活方式的強烈刺激,導致部分女子走上“開發自身肉體資源”的道路。這是一個很突出的社會問題。
第二,由於性自由觀念的曲解和性行為的混亂,性病蔓延,成為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一大威脅。舊的性觀念的束縛和影響,追求性自由的強烈欲望,使得性衛生和性安全教育不能正常開展,也使得許多性病患者羞於正常就醫,這樣就加速了性病的擴散和流傳。
第三,社會的性責任意識被淡化,不利於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真正的性愛包括承擔和遵守一定的道義。男女兩性的性關係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法律的保護,並取得合法化的社會形式,才能得到保障。男女自願組成家庭之後,不但對家庭成員負有應有的相互忠誠和撫養子女等責任和義務,同時還負有對上一輩家庭的法律和道德責任。據介紹,目前廣州市的離婚率為20%,居全國第三位。而廣州生活節奏相對較快,上網聊天已成部分羊城市民減壓方式。目前在前往某心理谘詢研究所進行谘詢的已婚人士當中,由於“網戀”或者“一夜情”而導致夫妻矛盾的已占30%。
第四,社會性關係的劇烈變化,引起了社會性觀念和性道德的一定混亂和困惑,加大了性道德建設的難度。
(5)消費主義思潮與自我價值觀念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製之下,難免出現席卷全社會的消費主義思潮。人們在消費主義思潮中,如果不自覺地全麵認識個人的自我價值,就會很容易把物質享受當成自我價值的實現方式,從而走到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的邪路上去。
消費主義思潮,在我國曆史上源遠流長。古代曾經有縱欲主義的學說。曆代統治階級更是毫無例外地鋪張浪費,縱欲享樂,花天酒地。在封建社會中,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往往把享樂、排場、闊氣當成一個人社會地位的象征。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形成了中國公民特有的“愛麵子”的傳統習慣。為了擺闊氣,講究吃的花樣、吃的場麵、吃的規模、吃的檔次、吃的昂貴程度等,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地位和能力。有的盡管很吃力,也要在吃上顯示出非凡的“水平”。一位外國人評價清朝的官員吃的排場時說過,中國人在吃上真是投入了太多的腦筋。如果把這些精力用到科學上,不知道會有多少科學發明問世。
但是,中國也有勤勞自強的傳統。勞動人民自古就譴責那些不勞而獲的人。“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纏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他們認為,那種不自食其力,而靠奪人衣食財物過活的人與禽獸無異。所以,古代思想家中,有很多人把人生的價值重心放在追求理想和抱負上,而不是放在享受上。他們認為“天生我才必有用”,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我完善和拯救社會上。
然而,在近些年的消費主義潮流中,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現象,也確實使人難以把握方寸。這股潮流展示給我們的是這樣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人們紛紛更新和擴大自己的住宅,新住宅的裝修越來越豪華,甚至追求別墅式的獨立住宅;人們的家庭生活環境,往往要經過專門設計,要具有不同凡響的特點,要體現豪華生活的派頭;人們的服裝越來越講究個性化,服裝的質料要上等,式樣追求名牌,一個季節要有足夠的更換餘地;飲食講究品味,各種特色菜受到歡迎,飯店設計舒適雅致與否是能否贏利的關鍵一環;美容化妝成為開銷很大的消費,化妝品的種類越來越多,價格越來越高,來源越來越講究進口,針對麵容和身體各部位的專門化妝品多不勝數,人們的唇、發、臉、耳、頸、鼻、乳、手恥、腳址、腰、臀部都進入美容化妝的範圍;娛樂消費越來越吸引時髦的人們特別是青年,迪廳、歌廳、舞廳、遊樂場、洗浴場所、旅遊等日益繁多;人力服務日益繁多,各式按摩、洗腳、修腳、洗頭、采耳,無所不有;婚喪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顯示排場,搞各種舊社會的習俗程序,搞龐大的車隊接送賓客,設大場麵宴席顯示自己的威風,公開大規模收受彩禮,要有專業攝影師和攝像師現場攝製盛大場麵;私家小汽車越來越多,而且升級換代,比賽誰家的車更有豪華氣勢。20世紀80年代人們還認為是高消費的項目,今天成為普及的日常必備的生活設施,如彩電、冰箱、錄像機、地毯、吊燈、組合家具、高級音響設備等,如今都進入平常百姓家,不屬於高消費的概念了。
得到或滿足了以上的消費主義潮流的物質條件,是否就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對此,現代人才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自我價值的實質是自己對社會和他人的勞動和貢獻。應該以這樣的標準看待自己的價值。以上的這些享受,大部分是滿足人的肉體愉悅,而非精神上的高層次需要。這樣的滿足不是著眼於人的精神和他人價值。滿足自我,隻是自我價值的一個方麵;隻有滿足社會和他人,才能實現人的價值。人們的存在和活動給社會帶來利益,就具有價值;舍棄這一點就談不上價值。
一個人擁有許多的財富,並不能證明他的價值。要看他是不是合法勞動所得;要看他的財富是否用於社會進步事業;要看他如何發揮這些財富的作用。
一個人擁有多大的權力,也不能證明他的價值。並非權勢越大地位就越高,要看他的權力是通過什麼方式得到的,他的能力、德行、貢獻是否與其權力相稱;
要看他得到權力之後做了些什麼。
一個人擁有多少榮譽,也不能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榮譽和職稱如果名副其實,則顯示他的價值,否則就隻能是個不光彩的妝飾。有些不懂業務的領導人硬是要評各種職稱,與民爭利,實在不是好風氣,也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有的人對社會的貢獻很大,終生卻得不到應有的榮譽,但曆史最終是不會埋沒他的。曹雪芹撰寫《紅樓夢》,後半生窮困潦倒,但曆史終於承認了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哥白尼發明“日心說”,不但不被承認,反而遭受迫害,但曆史最終崇敬他的科學精神。與此相反,明朝的奸相魏忠賢,在其在世時就利用權勢,大肆修建自己的廟宇,但是曾幾何時,天下誰不痛罵這個禍國殃民的敗類。
一個人擁有什麼樣的健康和美貌,也不能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健康和美貌的條件,如果為善,就能夠實現形式和內在的美;如果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誰承認他的價值?
一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隻能是對社會和人民作出貢獻。這是我們新一代人才應該有的追求。這樣的道德意識才是高尚的。
§§第五章 健康的身心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