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道德建設要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應該突出社會道德領域之中群眾最關注的重點部分。
(1)責任意識與傳統觀念
在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中,既有強調道德責任的傳統,也有逃避社會責任的明哲保身的傳統。在強調道德責任的傳統中,主要是儒家和墨家關於盡孝隱惡、光宗耀祖、長幼敬愛、族人有序的家庭道德責任,愛民忠君、敬上禮下、各安其業、絕不犯上的政治道德責任,尚義輕利、以義相交、守信不渝、榮辱與共的社會交往道德責任,互相尊重、互相忍讓、互相幫助、濟困扶危的公共道德責任,以及珍惜自然、珍愛生命、天人和諧、愛物節儉的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道德責任。在履行這樣的道德責任中,中華民族的祖先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無數民族英雄、道德誌士就是在這樣的道德責任意識的引導下,為民族的興亡和道義原則而“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言壯語。另外,也存在著不負責任的明哲保身的傳統。由於小農經濟的分散性的影響,同時也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殘酷性和長期性,在知識分子中間出現了一種“看破紅塵”的“聰明人”,他們的人生哲學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老子稱“不為天下先”,莊子則認為“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種不出風頭、別太認真、得過且過的人生哲學,正是逃避社會道德責任的表現。
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奮鬥幾十年,大大繼承和激發了中華民族“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在與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建國以來形成了集體主義道德和大公無私精神,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道德的嶄新麵貌。
但是,這些社會主義高尚的道德精神,在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過程中卻被疏遠起來。這些高尚的精神似乎成了過時的東西,失去了在現實社會中的規範作用。社會責任意識的淡化,加劇了道德的“失範”和危機。這種責任意識的淡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許多人不關心社會和他人的痛癢,不敢與醜惡現象做鬥爭,甚至見死不救。有的看到小偷行竊也不敢舉報,不敢作證;有的看到幾個流氓在大街上公開汙辱戲弄女孩子,自己卻無動於衷,袖手旁觀;一艘油輪起火,另一艘卻掉頭遠去。
第二,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對國家和人民不負責任。一些單位和個人向國家交付的產品以次充好,弄虛作假,逃避稅收,偽造商標。有的甚至製造假酒假藥,不考慮對社會的危害和應該擔負的責任。
第三,不嚴格履行自已的本職工作,工作責任感淡化。各個行業都出現了隻想多賺錢,而盡量少做工作的傾向。某些稅務人員,隻要自己從服務對象那裏得到好處,就可以不收或免收稅款。某些銀行和金融官員隻要得到好處,就敢於把巨款貸給毫無償還能力的人。
第四,在家庭生活範圍內,父母與子女、兄弟與姐妹之間的責任觀念也日趨淡薄。隻向父母要錢要利,而拒絕贍養或遺棄父母者,不乏其人。
第五,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缺乏責任感,崇洋媚外,殖民地意識重現,愛國主義責任失落。過去那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意識,被許多人當成過時的空話。
道德責任意識的低落,原因是多方麵的。片麵強調競爭,而沒有強調競爭的規則和前提,就容易形成“自己顧自己”的道德責任意識。一些幹部的腐敗現象和脫離群眾的作風,也嚴重衝淡了人們的道德責任意識。但是應該看到,在人民群眾之中,潛在著極大的道德責任意識。一旦出現釋放的機會,這種潛在的道德責任意識就會爆發出來。如果加以正確的引導,就會轉變為持久穩定的道德責任意識。直到今天,許多大學生重新觀看《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影片時,還是淚流滿麵,十分激動,對社會的善惡是非的道德責任意識,明顯地爆發出來。這一代青年大學生的道德責任意識,也是具有深厚的基礎的。中國人不缺乏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意識,關鍵在於怎樣調動。
為了提高全民族的道德責任意識,一代新型的人才和黨政幹部,就應該拒斥中國傳統道德之中“明哲保身”的傳統,繼承擔當天下興亡的責任意識的傳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社會不斷走向光明。隻有這樣,才代表了社會曆史進步的方向和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製度下的每一個公民,都是國家的主人,都有義務以各種形式參與管理國家的事務,行使民主權利。每一個具有強烈責任意識的人才,都應該積極投入自己的工作之中,對本職工作高度負責。隻要我們大家都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並且都切實負起責任,社會道德風尚就會有很好的改變,我們才能無愧於這個時代。
(2)現代社會的金錢與道德
怎樣對待金錢是中國傳統道德和現代道德之中的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之中要加強道德修養,就不能回避或無視金錢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君子不言錢”的傳統,在中國延續了很久。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之中,沒有鼓勵個體致富的成分。早在先秦時期,社會知識階層就形成了“重義輕利”的思想觀念。孔子不言利,“子罕言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種強調運用道義來約製人的道德行為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曆代儒家知識分子不斷堅持和發展這一思想。與這種思想的延續相配合,還有一些道家和儒家的知識分子由於不滿社會現實,不願為統治階級效力,不願失去自由而屈身領取俸祿,創造了在物質方麵“知足常樂”的傳統。這種傳統在一定時期雖然具有保守性,但它追求物質以外的精神愉悅的觀念,卻具有積極的意義。這兩種思想的趨向使得“君子不言錢”的傳統在中國穩定地延續下來,直到現在。
由於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依靠的是窮苦大眾,在新中國建立以後的相當長時期,金錢和富足仍然是被人們另眼相看的東西。在新中國,貧窮是人們奮鬥消除的現象,但貧窮的狀態本身不允許非議。毛澤東在1958年曾說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在當時,調動人們積極性的杠杆是精神鼓勵,人們講的是無私奉獻,不能做到無私奉獻的人隻能感到慚愧;公開地爭名奪利,為錢而動肝火的事是不體麵的。金錢的社會作用被限製在相當嚴格的範圍之內。應該說,在那個特殊的國內外環境裏,社會的道德狀態是良好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1992年市場經濟體製改革以來,個人致富受到鼓勵,調動人的積極性的杠杆轉換為個人的物質利益。人們對金錢的看法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出現了“一切向錢看”的口頭禪。隨著後來整個社會謀錢風氣的泛濫和物價的上漲,沒有誰再忽視錢的功能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金錢的多少成為衡量一個企業好壞、個人能力大小、社會地位高低的現實標準。社會輿論一時狂躁起來,輿論和獎勵片麵地傾向金錢。金錢對道德形成了巨大的衝擊。有自稱理論家的人公開把鄧小平理論說成是“樸實的理論”,“就是讓大家的錢包鼓起來”的理論。
金錢對道德的衝擊表現在各個方麵。為了獲得金錢,製造假藥、假商標、假執照、假發票、假賬;為了獲得金錢,以權謀私,官倒腐敗,以權換錢;為了獲得金錢,煽動人們的淫欲,搞色情服務,甚至嫖娼賣淫;為了獲得金錢,不惜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在生產、貿易方麵吃裏扒外,偷稅漏稅,投機取巧;為了獲得金錢,不贍養父母、不撫養子女、見錢眼開、六親不認,甚至販賣兒童、拐賣婦女。金錢的巨大誘惑力,使得人們的責任意識、道德意識出現下滑趨勢,引起全國人民的擔憂。鄧小平同誌也看出了問題的症結:“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
金錢不應該改變人們的社會主義人生價值觀,也不應該改變人們的道德觀。我國的道德建設仍然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物質鼓勵的政策,絕不是丟掉精神文明建設,更不是拋棄或改變社會主義道德方向。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加強正確對待金錢的道德修養。
第一,要通過誠實勞動,合理合法地獲得金錢。對於金錢的追求不能建立在別人痛苦的基礎上,必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範下,通過誠實勞動和正當手段來獲得。應該與那種采取不法手段或不正當手段獲取金錢的現象劃清界限。
第二,作為已經富裕起來的人,在獲得金錢的同時,還要為全民擺脫貧困作出應有的努力。應該有樂於扶貧助人的胸懷,為消除貧富兩極分化現象作出貢獻。不要為富不仁。
第三,無論什麼樣的情況,都要正確對待金錢。即使比較富裕的人們,也不應該以不平等的態度對待他人。“財大氣粗”完全是資產階級的作風,絕不是社會主義社會應有的風氣,更不是共產黨人的作風。
正確對待金錢,是在社會主義現階段進行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課題。隻有正確對待金錢,才能成為一個人民大眾認可的成功人才。
(3)現時代公務員的“官德”
所謂“官德”,就是指官員在行使公共權力的過程中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和原則,及其表現出來的正確的權力觀和權力行為。對個人來說,官德是官員權力意識、道德意識、道德活動以及道德規範的總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官德的基本要求是以權謀公、執政為民,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辦事、做人民的公仆。官德是衡量一個黨政領導幹部優劣的重要標誌。實際上,官德屬於黨政領導幹部的職業道德範疇。這是對社會影響最大的一種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