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就構成了道德衝突的總根源。
(3)現代化進程與道德衝突
道德衝突的出現,不僅與社會變革的各個要素有關,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還與社會現代化的進程有關。社會的現代化程度變了,人們的觀念、習慣、生活內容也會隨之改變。這是必然的。從整個世界來看,工業現代化的完成,曾經在西方激起了一次道德衝突運動,這在歐美各個國家都有強烈反映。隨著信息傳播現代化的發展,東西方社會正在出現新一輪道德衝突。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個特殊的情況。工業現代化在我國的主要發達地區和主要工業部門已經完成,但在許多地區和部門還沒有完成。在工業化尚未全部完成的情況下,我國又不可避免地參與到信息傳播現代化的潮流之中。兩個現代化的進程交替作用,其產生的影響和衝擊,是非常複雜的。這要比美國或歐洲單一內容的現代化潮流帶來的影響和反應激烈得多。這種社會現代化進程帶來的社會各個方麵的衝突是有規律的。這是觀察我國道德衝突的國際背景。
這方麵的具體影響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現代化程度的發展必然打破原有社會利益的平衡,導致原有的觀念與現實的平衡處於一種“失範”狀態,社會必然重新調整和規範。在這個過程中,原有的在主旋律的宣傳之中允諾的東西,在現實之中不能實現,甚至出現相反的情況。人們對這種現實生活的體驗就容易激起權利意識的成長。這種權利意識反應在道德領域,就會出現道德衝突。人們會根據現代化提供的新的條件,要求兌現以前的社會允諾,並要求消除現實中的種種黑暗以及理論與現實矛盾的地方。在中國,現代化的不斷深化,現實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消費主義的普遍流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也會使人們增加對於社會主義公平的進一步追求,同時也會向往在新的條件下自由權利的擴張。
第二,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促使青年得到與之相應的社會權利,他們對於約束人們的道德規範和道德觀念,也必然進行重新審視。在各種形形色色的要求之中,有些道德要求是合理的,而有的則超出了現實允許的界限。這個過程也可能是道德衝突比較激烈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美國工業現代化完成時,社會生活發生了極大變化,人們搬到郊區居住,消費主義盛行,人們追求享受,引起了青年對更大的生活權利的追求。60年代,隨著民權運動的發展,出現了性解放和同性戀合法化運動,衝破了當時的道德規範,使得整個社會逐步地接受原來絕不想接受的許多觀念和新的規範。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似乎在重複著類似美國50年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軌跡。我國也需要借鑒美國處理現代化與道德衝突的經驗,分析合理成分與荒謬部分的區別,並加以引導。
第三,隨著文化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自我意識的成長,人們對自身自由權利的追求必然成為社會生活的主題。在道德方麵,也會出現追求與現實社會相適應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範。這個過程,包含對舊的道德觀念和規範的認定和揚棄,也包含對新的道德觀念和規範建立的向往。社會道德狀況就在這種貌似“失範”和“衝突”的狀態之中向前發展。等到許多年後人們回首走過的路的時候,才能發現,今天真正具有曆史意義的現象也可能是自己曾經沒有注意的現象。同時也可能發現,自己認為不規範的東西,竟然是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
(4)道德“失範”與道德重建
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道德狀況的支持。雖然社會發展必然帶來道德衝突和震蕩,但是社會的進步力量也必然矢誌不渝地克服道德“失範”的狀態,致力於適合新的社會發展情況的道德體係的更新或重建。
2001年,中共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這是一個總結20多年道德建設的經驗,根據新的情況,進行道德重建的綱領性文件。《綱要》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新世紀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力口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必須在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把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係。”
《綱要》還指出:麵對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多元化的趨勢,麵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麵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道德建設有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決。必須適應形式發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時機,鞏固已有的成果,加強薄弱環節,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道德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製等方麵努力改進和創新,把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以上《綱要》的這兩段話可以作為新的時期道德建設或曰道德重建的綱領性的指示。按照這個方針,我國的道德建設既不是保守和故步自封,也不是脫離社會主義方向的放任自流,而是更新和重建我國社會主義道德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