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代愛國主義的內涵
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是中國公民的最基本的人格和最基本的國格。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是一致的。愛國主義已經成為政治素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1世紀人才素質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麵。鄧小平同誌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同誌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民盟、民進委員時,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標準的第一條就是“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可見愛國主義在當代中國人民思想中的地位。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國公民應該具有的最起碼的品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4條規定的公德內容,首要的一條就是“愛祖國”,強調“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憲法第5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黨章規定,要用愛國主義教育黨員和人民群眾,“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在社會主義國家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發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麵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曆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這是對當代愛國主義精神的科學評價。黨的十六大報告也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的內涵具有三個方麵:愛國者的主體方麵的內涵;愛國主義對象方麵的內涵;時代性的發展內涵。
第一,從愛國者的主體方麵的內涵來說,愛國主義是曆史形成的熱愛和忠誠自己祖國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這包括三個不同層次的內涵,即:愛國的感情是培育和形成愛國主義的感性基礎;愛國的思想是培育和形成愛國主義的理性基礎;愛國的行為是實踐愛國主義的體現和歸宿。在中國近現代,許多革命者和仁人誌士,都是從熱愛祖國的那種感情的心理體驗,逐步提升到對祖國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思考,形成民族自尊意識、民族自強意識和民族憂患意識,最後付諸愛國的實踐,身體力行,報效祖國,成為一個完全的愛國者。這些完全的愛國者,具有理性的思想體係水平,所以,必然走向科學社會主義指導的共產主義方向。曆史雄辯地證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所以愛國與愛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第二,從愛國主義對象方麵的內涵來說,愛國主義是熱愛故鄉、熱愛人民、熱愛國家的統一。熱愛故鄉山河是愛國感情的起點,熱愛人民是愛國的集中體現和進一步升華,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愛國主義的政治要求和理性體現。祖國與國家,這兩個概念是存在區別的。祖國,一般是指曆史傳承的故土和故土上的人民,是一個民族性、傳統性的概念;國家,則是一個側重於政權和製度的政治性概念。在人民當家做主的時代到來之前的曆史時期,祖國與國家這兩個概念是分離的,甚至是對立的。這種分離和對立,要求我們對曆史上的愛國行為進行曆史的分析,把他們熱愛祖國的行為和功績與其忠誠於封建國家統治者的曆史局限性的一麵區分看待。隻有這樣把問題放到一定的曆史背景下進行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結論。
比如民族英雄嶽飛,他在南宋曆史背景下,主張抗金,值得世代稱讚,這是嶽飛熱愛祖國的主要方麵;但他畢竟是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最高權力盡忠的一個人。這是他處於那個曆史時代不可避免的一種局限。近年來,有人對嶽飛的民族英雄的曆史地位進行懷疑,有個別的人甚至主張讓賣國求榮的秦檜的塑像“站起來”,讓精忠報國的嶽飛的塑像“跪下去”,這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也是十分有害的。這是典型的不懂得上述那種區分的胡思亂想。一位網絡作者評論說,秦檜長高了、“站起來了”,嶽飛必然矮下去、“跪下去”,這種相對論的效果世人皆知。更進一步,賣國求榮的奸臣“站起來了”,精忠報國的英雄矮下去了。我們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憤怒,這種正義感守護著中華民族曆來的愛國主義與賣國求榮的是非界限。
在中國近現代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況下,進步的仁人誌士,往往熱愛包含著故土和人民內涵的祖國,卻痛恨那個剝削階級腐朽勢力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魯迅有一首小詩,非常清楚地體現了熱愛祖國與僧恨當時黑暗國家統治者的不同感情。“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對“故園”祖國真摯而強烈的熱愛不可遏製,但同時卻表達了要與黑暗的國家做拚死鬥爭、不惜流血犧牲來報效祖國的決心。
第三,從愛國主義時代性的發展內涵來說,社會主義時期的愛國主義與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製度、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是一致的。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曆史時代和不同的曆史階段具有不同的時代內容和特點。由於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做主,祖國這個世代祖先生活勞動的地方,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結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消除了曆史上各個時代都存在的分離性和對抗性,實現了高度的統一。在今天的社會主義中國,講愛祖國,就是熱愛社會主義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達到了一致。因為,愛國主義所追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隻有依靠社會主義才能實現;愛國主義追求的國家統一和民族富強,隻有依靠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振興中華的領導力量。所以,熱愛祖國、盼望中華振興的理性的愛國主義者,必然為國家的前途命運著想,把愛國與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結合在一起。因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不僅是調整個人與祖國關係的首要道德規範和基本法律要求,同時也是規範公民與國家關係的政治原則和要求。當代愛國主義必然表現出來的支持和擁護祖國的統一大業、維護祖國的政治安定和發展、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獨立,都是政治原則和要求。中共中央1994年8月發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是將愛國主義作為一個政治原則和要求對待的。具有較強的愛國主義精神,是21世紀人才不可忽視的政治素質之一。
(2)民族虛無主義的幾度泛起
對於有著近百年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曆史的中國,愛國主義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和振興尤其重要。中國在近現代曆史上曾經經曆了百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階段。這個社會階段的特點就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長期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在漫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麵對受壓迫的現實,一部分中國人滋養出了一種“殖民地意識”。這種殖民地意識的特點就是對自已民族的曆史和現實的盲目否定,和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曆史和現實的盲目崇拜。表現在文化上也是這樣,殖民地意識往往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當作主流文化或者叫做所謂“普世文化”,而片麵地、絕對地否定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有了這種殖民地意識,在帝國主義和西方列強麵前,就抬不起頭來,對自身民族的前途喪失信心。存在這種殖民地意識的民眾,在帝國主義麵前往往帶有一種奴顏和媚骨,一種奴才的心理和姿態。這是毫無前途、毫無出息的一種思想意識。在這種殖民地意識的籠罩下,民族的獨立、民族的解放、民族的振興就無從談起。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的中國,一切仁人誌士,一切進步的人們,都首先要清除這種殖民地意識,才能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為,中國的獨立和發展,需要的不是媚骨而是民族自強的骨氣,不是對自已民族曆史和現實的簡單否定,而是開辟民族獨立和振興的道路。因此,毛澤東同誌曾高度讚揚魯迅的民族氣節:“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曆了長期的艱難曲折的鬥爭,終於戰勝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從此走向了獨立和富強。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新中國誕生不久,就戰勝了不可一世的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侵朝軍事力量,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這一切都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新的社會現實也大規模地衝刷了人們頭腦裏殘餘的殖民地意識和民族虛無主義。但是,由於思想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殖民地意識並不會隨著產生它的那種現實的消失而消失。它仍然會殘存於人民的頭腦,或隱或現,隨著外界的形勢變化,不斷出來幹擾社會的健康發展。
解放後,由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成就,同時也由於帝國主義對新中國采取了全麵封鎖的政策,國內的政治環境相對封閉,愛國主義的熱情不斷得到加強,殖民地意識不斷被清除。但是,在新時期,當我們打開國門,發現我國的發展現狀與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上差距巨大的時候,愛國主義精神受到了一次嚴峻的考驗,民族虛無主義竟然又借對外開放之機泛濫起來。人們都感覺到了殖民地意識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