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味深長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結束語
《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的結束語,引用了斯大林講的一個古希臘神話故事:著名英雄安泰,其母親是地神蓋。安泰在與敵人決鬥遇到困難時,隻要往地上一靠,就從母親身上取得新的力量,戰勝敵人,因而被稱為無敵英雄。但他的致命弱點就是不能與地麵隔開。結果敵人利用他的這一弱點,把他舉在空中扼死了。斯大林認為布爾什維克黨頗與安泰相像,要保住自己不可戰勝的地位,就要同自己的母親——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係。“反之,布爾什維克一脫離群眾,一失掉自己與群眾間的聯係,一染上官僚主義的塵垢,就會喪失任何力量而變成空架子。”這番道理永遠發人深省。可見,對於共產黨人來說,正確的政治立場就是基礎,正確的政治立場就是生命。
胡錦濤同誌於2005年1月14日在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了共產黨人的基本政治立場。他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眾在我們心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裏的分量就有多重。能不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共產黨員是否合格的根本標尺。“共產黨員心裏要始終裝著群眾。黨員幹部無論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要當好人民的公仆,切實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具體、深入地落實到各項工作中去。”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願,集中群眾智慧,忠誠地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努力使我們製定和實施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措施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胡錦濤同誌這個講話強調的重點,恰恰是《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結束語的續篇。共產黨人永遠以人民群眾為自己的母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無產階級先進政黨的宗旨和本質決定的。
(2)永遠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普通勞動者
毛澤東同誌在敘述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標準時,第一個提到的就是,他們必須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的革命者,而不是為極少數人服務的修正主義者。
這是一個首要的標準。為誰服務是個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問題。
中國共產黨自從建立以來,就堅持同群眾保持血肉聯係、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好傳統。毛澤東同誌創造的“信任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實質上體現了政治立場方麵的要求。
有些黨政幹部,權力大了,架子也大了,公仆氣息少了,官僚氣重了。有的甚至成了追名逐利的官僚。這是一種蛻化變質的反映。此風決不可長。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前車之鑒無情地擺在我們麵前。黨政幹部一定要每日三省己身,嚴防脫離群眾,永記黨章的教誨:“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這就是我們應有的政治立場。
清華大學學生馬克思主義團體“求是學會”的指導老師邢家鯉先生,就是一位引導學生永遠做人民群眾普通一員的導師。在紀念“求是學會”成立十周年的大會上,國內外學者名流、學校主要領導、學會指導教師、學會成員濟濟一堂。大會在隆重的氛圍之中開幕,大家一致推舉邢先生首先講話。邢先生開始第一句話就是向在座的學生代表們發問:“你們是不是準備一輩子都願意做一個普通的人?”全場頓時一片愕然。接著邢先生就從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基本條件講起,他說,馬克思主義者一輩子都要做普通勞動者,永遠不要做騎在人民頭上的老爺,永遠不要有官僚氣,一輩子要平等待人。一個人的事業要爭取有最高成就,但一個人的姿態應該平和,與人民大眾保持平等的姿態。他的講話有著深刻的含義。其實,邢先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具有極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水平,同時又絲毫沒有官氣、沒有架子。邢先生曾經說過:“一生為勞動人民服務是我們最高的、也是最難達到的境界。”他真正實踐了做普通勞動者的誌向,終生保持了一個共產黨人為絕大多數勞動人民服務的形象。
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絕不是中國人民的父母。鄧小平就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但是,有些黨員領導幹部卻常常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地位。在報刊和電視台公開發表的言論之中,就不難發現,一些黨員領導幹部常常以人民的“父母官”自稱,張口閉口都是“我作為一個地方的父母官”要怎麼樣怎麼樣。這是非常錯誤的。“父母官”是封建社會地方縣官的自稱,他之所以這樣自稱,是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全縣老百姓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他這個縣官給的,是他這個縣官養活了全縣的老百姓。既然他像父母養育子女一樣養育了全縣的老百姓,所以他就是衣食父母一樣的官了。共產黨人的領導幹部是不是應該這樣自稱呢?是不是也以為自己是人民群眾的衣食父母呢?如果不這樣以為,就不能自稱自己是什麼“父母官”。如果覺得自己依然是“父母官”,那就意味著他已經變質,已經成為騎在人民群眾頭上的老爺。
(3)改革與弱勢群體
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更加自覺地認識自己的政治立場問題。在改革中,雖然提倡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但歸根結底還是實現廣大群眾的共同富裕。“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這正是共產黨人的立場體現。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讓絕大多數勞動群眾得到實際的好處。在改革的肇始和進展過程之中,必須時時刻刻注意使改革惠及絕大多數勞動群眾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也存在一個正確對待我國新出現的弱勢群體的問題。
檢討我們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部分失誤都與脫離群眾有關。有些幹部的腐敗現象,也與他們長期脫離群眾有關。在新形勢下,有些黨員領導幹部不願意深入基層群眾,更不願意去艱苦的地方接觸群眾。
胡錦濤同誌在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的道理,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對群眾生產生活麵臨的這樣那樣的困難,特別是對下崗職工、農村貧困人口和城市貧困居民等困難群眾遇到的實際問題,一定要帶著深厚的感情去幫助解決,切實把中央為他們脫貧解困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實處,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所以,在改革之中關注弱勢群體,是黨的宗旨所在,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