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市場經濟負麵影響的衝擊。市場經濟的“投入產出”規則被應用到社會各個領域,產生了片麵的浮躁情緒;在理論上,沒有向全國人民說清楚現實社會的生活現象。一部分黨的領導幹部在市場經濟進程中昏了頭,錯把他鄉當故鄉,以為按照資本主義的規矩行事就萬事大吉了。這樣,這些人就產生了信仰危機。還有的文化人,在專門講理想的文字裏大講幾十種各類型的理想,但就是閉口不講社會理想,不講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這是“淡化政治”的思潮的反映,也是淡化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的思潮的反映。當然,在實行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出現的許多醜惡現象,如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弱勢群體得不到保障、工人下崗、公民生活的各項社會保險得不到保障等,都加重了對現實社會主義製度的懷疑和憂慮。這樣,就加重了在社會上產生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許多誤解。
第四,麵對複雜的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理論上還存在著一些難點,這也是影響人民群眾信仰的一個因素。例如,現實社會是否存在一個新出現的資產階級?是否存在剝削?這樣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至今不是很清楚。建國以來幾十年,這些問題本來是不成為問題的,都是很清楚的。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之中,執政黨作出了新的決策,如放開私營經濟的發展、國營企業的“改製”等,但是,在理論上並沒有講清楚,沒有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因此,在社會思想界引起了相當大的思想混亂。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在大學的教材裏,被悄悄地邊緣化了,有的甚至嘲笑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對於“剝削”這個概念,麵對中國現實的問題,在理論上也沒有完全解釋清楚,現在的做法隻好回避。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那幾句話曾經寫人黨的十五大通過的黨章的總綱,但在黨的十六大通過的黨章中,恰恰把這樣完整的一段刪除了,已經看不到“剝削”這個概念。這些理論上的不清楚之處,必然引發思想上的一些複雜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導致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困惑和懷疑。
(4)青年流行歌曲的宣泄與懷舊
在改革開放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吸收新的社會環境的營養,接觸新的豐富的社會現實,形成了新的思想特點。一般來說,他們思想活躍,敢於創新,求真務實,愛國奉獻,主流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但是,由於出現理想和信仰的困惑或淡化,包括一部分黨的領導幹部出現信仰危機,出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曲解,出現對西方政治的誤解和認同,這就造成了實用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思潮的泛濫,在思想上,造成普遍的逆反心理和對理想教育的阻抗情緒。
青年時期是追求理想的最熱烈的時期。理想問題解決得好,青年可以舍生取義,忘我地追求理想和信念;如果解決得不好,青年也會出現難於控製的宣泄狀態,造成社會的不安定。1984年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當年就把在農村進行的改革手段搬到城市裏來。從1984年開始,全國城鄉一起處於急劇變化之中。但是,在理論上沒有把這一巨大的變化講清楚,使得許多人如墜十裏霧中。這樣,對現實的看法,就會出現五花八門的曲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了解,社會上流行的說法是“打著社會主義的旗號,幹著資本主義的事情”。整個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最大失誤是教育失誤,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社會主義理想問題成為青年思想上的一個關注焦點。隨著理論的滯後和社會現實的劇烈變化,青年產生了極大的困惑。這種困惑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出現了宣泄的壓力。全國性的學潮就是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發生的。1985年出現了“新918運動”,1986年底和1987年初出現了波及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學潮,1989年出現的政治風波,都是青年學生首先發動起來,造成全國性的動蕩。當然,國家的發展不能靠學潮解決。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為了國家的發展,是不能允許把局麵搞亂的。一旦把安定團結的局麵搞亂了,莫說改革開放搞不成了,就連人們的日常生活保障都無法維持。在一定的條件下,青年人的宣泄需求,與國家維持安定團結的需要之間發生了矛盾。
但是,青年人是聰明的,他們找到了學潮之外的宣泄自身內心困惑的渠道,而且不斷運用和發展這一渠道。“詩言誌,歌詠言。”這條渠道,就是通過流行歌曲的形式,宣泄自己在理想方麵的苦悶。
最早利用流行歌曲的形式宣泄內心苦悶的人是北京的青年搖滾樂歌手崔健。他的代表作就是《一無所有》(1986年)。他以那種粗啞的嗓門唱道:“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許多中、老年人聽了不明白。他們無法理解:現在的青年到底是缺吃、缺穿,還是缺少玩的東西?當代青年所麵臨的物質條件比我們年輕的時候強多了,怎麼還是大叫“一無所有”?我們年輕的時候條件那麼差,怎麼就沒有唱過“一無所有”?當時,北京一位行將退休的行政幹部氣憤地評價道他們一天到晚唱什麼妹妹你大膽地走,什麼冬天穿棉襖、夏天戴草帽,那也叫歌?真不明白他們腦子裏在想什麼!“他唯一的抗議方式就是在每晚的新聞聯播之後關閉電視、關閉他的小兒子欣賞的有關”一無所有“的呼號。其實,中、老年人不明白,他們到底缺的是什麼。崔健的一位要好朋友趙健偉,在他所寫的長篇紀實文學《崔健在一無所有中呐喊》一書之中,講出了崔健創作和演唱這首歌曲的真實原因。1990年1月27日,崔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的舞台上說《一無所有》這首歌,我已經唱了三年了,雖然從物質上來說,如今我已不再一無所有,但在精神上我依然感到一無所有。”一位評論者也指出我們這一代人確實是一無所有,崔健唱得蓋了,絕了。過去老頭們有毛主席,我們有啥?偶像沒有了。中國是個需要偶像的國度。老一代們往下傳的時候,偏偏說毛主席有這錯誤那錯誤,那我們還要嗎?沒有偶像有財產也行,偏偏老頭們都是窮光蛋,他們過去全是玩精神過來的。現在我們是一無精神,二無財產,不是一無所有是什麼?成都的一位追星族的人也來信說:我願以生命為代價去擁抱的不僅僅是一個作為歌星的崔健,而是一個理想,一個標誌,一種精神的象征。崔健的宣泄不是極個別人的行為,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的演唱會無論在哪一個省份舉行,都使得在場的青年人若喜若狂、激動萬分。這就說明,他的情緒在青年中帶有相當大的代表性,值得關注。崔健在工人體育館的一次演唱,竟然突然躺倒在舞台上,然後在地上打著滾唱完了第二段歌詞。許多人為這種新型的演唱方式感到不解,而沒有注意到這種特殊演唱方式後麵的精神的極度苦悶。
接著,宣泄性流行歌曲的代表作就是北京的歌手劉歡演唱的歌曲《心中的太陽》(1988年,影片《雪城》的插曲)。他唱道:“天上有個太陽,水中有個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個更圓、哪個更亮。”“山上有棵小樹,山下有棵大樹,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個更大、哪個更高。”“心中有個戀人,身外有個世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應該屬於哪一個。”歌曲為了強化宣泄的效果,把“不知道”重複三遍,一連串的“不知道”突出了青年困惑苦悶的心情。
20世紀80年代的“西北風”、“東北風”,其實全是宣泄的“風”。反映東北農村社會生活的電視連續劇《籬笆·女人·狗》的插曲《籬笆牆的影子》(1988年)就是這樣的歌曲。歌曲的第一段歌詞是表述對發展遲緩的不滿,“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山也還是那座山,梁也還是那道梁。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娘是娘。”第二段歌詞則主要表述對社會的動蕩和變化不定的困惑,其中有:“騾子下了個小馬駒,烏雞變成了彩鳳凰。”這些在正常的日子裏不可能發生而今天卻可能發生的現象,正是一些青年人對社會變化的困惑。該電視連續劇的姊妹篇《轆轤·女人·井》的插曲《不能這樣活》(1990年)也有類似的情緒:“閉上眼睛就睡,張開嘴巴就喝,迷迷瞪瞪上山,稀裏糊塗過河。”最後大聲呼籲:“再也不能這樣活!”宣泄情緒也十分明顯。
隨著1989年風波的平息,以及隨後社會主義教育活動的全國性開展,青年的思想開始向理性認識現實的方向發展,宣泄性的流行歌曲也基本上告一段落。20世紀80年代宣泄性歌曲浪潮也以《跟著感覺走》(1989年)這首歌曲收了尾。這首歌曲以哭訴的曲調,道出了內心的委屈。“跟著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藍天越來越近,越來越溫柔。心情就像風一樣自由,突然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我。”隨著“感覺”和“夢”的地位的上升,社會生活中的“黨”和“同誌”的地位顯然降低了;隨著心情的瀟灑和自由,青年感覺到自己的質變,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我”,到底是自覺自願,還是無可奈何,則成了問題的核心。這是值得深思的。
在概括20世紀80年代青年思想狀況的《中國青少年發展狀況研究報告1992》的時候,《中國青年報》加按語發表了《我們有什麼樣的一代》的文章。按語說有人用5首流行歌曲來概括當代中國青年的心態:第一首歌是《一無所有》,第二首歌是《心中的太陽》(其中有一長串‘我不知道……’),第三首歌是《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第四首歌是《跟著感覺走》,第五首歌是《半夢半醒之間》。“正是因為‘一無所有’,正是因為不知道前麵等待的是什麼,所以隻有大膽地往前走。怎麼走?‘跟著感覺走,什麼是感覺?’半夢半醒之間最好,別太聰明,也別太糊塗。”這代人的腦子裏既裝了老莊,還有馬列、毛澤東、羅斯福。他們的行為準則也變幻不定,忽東方,忽西方,忽傳統,忽現代。這就是當時主流媒體對青年思想的概括和評價。這個分析承認了青年思想方麵的核心問題是理想信念問題。
與80年代相比,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平和而安靜的年代。1992年,突然中斷了正在全國開展的社會主義教育活動,在學習和貫徹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熱潮中,全國上下匆匆向市場經濟轉化,形勢發生急劇變化。然而,之後的十多年裏,並沒有學潮,沒有搶購風潮,隻有民工潮、下海潮、經商潮、浮躁潮,社會在“人人自己顧自己”的氛圍之中,保持著表層安定的現象。因此,許多人對青年的這種表象做出了過分樂觀的概括和估計,一些較大的報刊也發表“調査結果”,說是現在的青年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度高了,理想信念問題解決好了。我認為這是過於樂觀的估計,是不符合實際的,是會貽誤黨的工作的。其實,由於90年代初的社會主義教育突然中斷,青年在80年代關注和抨擊的問題都沒有得到基本的解決。所以,說絕大多數青年人覺悟的大幅度提高是沒有根據的。他們對社會現實存在的腐敗現象的評價就是一個實例,他們在這個問題上從來就沒有讓步,從來也沒有淡化。
其實,20世紀90年代,青年流行歌曲的主調悄悄發生了變化,由80年代的“宣泄”變成了90年代的“懷舊”。“懷”的是什麼“舊”呢?簡單的概括就是:懷念一個過去曾經有過、後來失去了的、今天很向往的個人感情的小世界。青年情緒訴諸的直接對象,由太陽、月亮等宏觀事物,變成了個人感情小世界的訴求。
第一首代表20世紀90年代青年“懷舊”思潮的流行歌曲,就是歌手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1993年)。歌曲的名字就點出了一個“舊”字。“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這是成年人懷念自己青年時期初戀情人的情緒。歌曲一出現,就在全國廣為流傳。當年上海地區的高考語文試題還為此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題目:請說出《濤聲依舊》這首歌的歌詞是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哪一個朝代、哪一個詩人、哪一首詩?可見這首歌曲流行之廣。
緊接著懷舊的流行歌曲就是歌手李春波演唱的《小芳》(1993年)。歌曲唱道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好看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最後是“謝謝你給我的愛,今生今世我不忘懷,謝謝你給我的溫柔,伴我度過那個年代。”歌詞涉及的社會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一位知識青年在自己下鄉的那個農村找了一個對象小芳,在回城之前又割斷了情愫。經曆了社會生活20年的洗練之後,回顧起來,還是覺得和小芳那樣的感情最純真。時光不能倒流,隻能懷念舊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