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既是現實社會的產物,又是未來社會的預兆。人才的風範和精神麵貌,引領著社會的整體麵貌。人才素質在社會主義製度的發展和完善過程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實踐證明,無論我們設計了什麼樣的先進製度,無論我們設計了多麼嚴密的法律和舉措,如果一旦遇到素質低下的幹部和具體實施的人,一切都會落空。實際上,人才素質已經成為社會主義製度完善和社會主義建設健康發展的一個瓶頸部分。
“素質”成為社會科學領域一個使用頻率較高的名詞,已經延續20多年了。
大、中、小學校強調素質教育,也有20多年了。但是,人才素質的概念和內涵到底是什麼?人才素質的結構到底包括哪些基本內容?至今還是不甚了了。天天講人才素質,如果連人才的概念和內涵都不清楚,勢必影響素質教育的進行,勢必影響人才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因此,科學界定人才素質的概念和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人才素質概念的新界定
近些年來,從教育界到社會各界,從國外到國內,包括各種文化層麵的人,都在談論人才素質,素質教育也成為一個熱點問題。人才素質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概念。但是,人們普遍談論的人才素質,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科學界定。這種情況影響了人才素質教育的進展。例如,一些中、小學校的負責人,在天天口喊素質教育的同時,實際上把素質教育變成了重點抓一些學生的拉琴、唱歌、繪畫、體育訓練等等。更加可笑的是,教育行政部門的一些領導人到基層學校視察素質教育狀況的時候,也隻是強調檢查學校的這些拉琴、唱歌之類的事情。難道這就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嗎?如此抓素質教育,實際上背離了素質教育的本來要義。基本上離開了素質教育的宗旨。
另外,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之中,人才素質的概念和內涵也發生了許多變化。現在的素質概念,與傳統工具書中的概念已經有了很大不同。近年來學者們對人才素質概念的探討,使這一概念不斷深化,一個接近當代最新水平的“人才素質”概念正在形成。
現在的工具書沒有向我們提供一個現代意義的人才素質概念。
《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版)沒有給我們提供理想的人才素質概念。其中的“素質”條目,隻是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人們對人才素質的理解水平。它把“素質”解釋為“素養”;“事物本來的性質”;心理學上的“先天的特點”。第一種解釋隻是由一個單詞換成另一個單詞,沒有展開的內容;後兩種解釋都是講“先天的”、“本來的”性質,還是停留在20世紀50年代的概念上。這顯然不能概括今天人們理解的人才素質的含義。
《辭海》作為一部內容更加詳盡的工具書,也沒有為我們提供一個理想的人才素質概念。《辭海》,包括1999年版本的新版《辭海》,其中的“素質”條目,篇幅很大,包容豐富,但它的內涵仍然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對許多重大的詞條頻頻作出修改的新版《辭海》,反而在“素質”這一真正應該與時俱進的概念上沒有作出應有的修改。它對“素質”的表述是這樣的:素質是“指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這隻是延續了20世紀50年代關於素質的陳舊概念。當然,它同時又承認,“素質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發育和成熟起來的”。這實際上已經突破了本條目的定性概括,承認了後天的因素“社會實踐”對素質形成的作用,人的“素質”就不是單純的“先天”的東西了。這算是有了一些新意。但是,現代人才素質的內涵到底是什麼,《辭海》仍然沒有給出回答。況且,這一概念有自相矛盾之嫌,需要進一步完善。
十幾年來,許多學者對人才素質的概念進行了大量的探討,推進了素質概念的現代化。通過學者的探討,人才素質的概念不斷清晰起來。
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楊叔子在闡述人才“素質”的概念時,引用了美國物理學家勞厄的一句話素質就是把所學的具體知識全部忘掉之後還能剩下來的東西“這個很不規範的界定卻有著深刻的、準確的內涵:第一,素質不等於知識。知識可以忘光,而素質卻是無法忘掉的東西。知識的載體可以是書本、光盤、音像製品,而素質的載體卻隻能是人本身,特別是人的頭腦。楊先生舉例說,一個總是考100分的學生,卻拿著一段導線問老師,哪一端為負極、哪一端為正極。因此,楊先生認為:看來有知識而沒有基本的素質是不行的!”他顯然把知識與素質兩個概念分開了。第二,知識可以轉化為素質。那些在頭腦中忘不了的東西,那些屬於素質的東西,是從哪裏來的?當然是從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之中來的,是後天的學習和訓練之中來的。第三,回答了知識在什麼條件下才能轉化為素質。那些被人掌握到融會貫通程度的知識,就轉化為素質了。這就是勞厄對素質概念不規範表述的實際意義。楊先生還談到了素質的基本特征之一:穩定性。他舉例說,在江蘇省鎮江市,有一個焦山公園,裏麵有清朝怪才鄭板橋的故居。在這個故居的大門口,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刪繁就簡三秋樹“下聯是”領異標新二月花“楊先生說,上聯”刪繁就簡三秋樹“說的就是素質的形象。”三秋樹上的樹葉是不掉的,這種樹葉可以說是經過考驗的,可以麵對寒冷的深秋。經不起考驗的樹葉早在第一秋、第二秋就掉了,怎麼能到深秋呢?這正是我們作學問的道理。“整棵樹上不堅定的葉子都被氣候”刪掉“了,隻剩下了那些穩定的、經得起考驗的部分了。從整體上看,這棵大樹被”刪繁就簡“了。這棵經過”刪繁就簡了的大樹,留下來的就是其穩定的部分,這棵大樹剩餘的部分就象征著穩定性。素質具有相對穩定性。它不會由於外界的某些變化,而輕易地得到或失去。楊先生對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極為重視,他對素質概念的理解,雖然不是正麵闡述,但仍然對人們有生動的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