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3 / 3)

從思想內容上看,西歐民主社會主義與“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也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主張,我們可以從思想、政治和經濟三方麵把它們概括為三個多元,即思想多元、政治多元和經濟多元。思想多元、意識形態多元、世界觀中立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出發點,政治多元、權力多元實質上是西歐式的資產階級多黨議會製,而經濟多元則是倡導多種所有製在一國的國民經濟中享有平權地位。上述三方麵構成了西歐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

“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理論醞釀成熟的過程也正是蘇共逐漸服膺“三個多元”和“三大民主”的過程。實際上,蘇共第十九次代表會議之後,戈爾巴喬夫大力推行的民主化、公開性、多元化就反映了西歐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在蘇共內部的深刻影響。1990年7月,蘇聯共產黨召開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這是蘇共發展中的曆史性轉折。大會經過激烈爭論,通過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綱領性聲明,宣布蘇共“在國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保證人的自由全麵發展的條件為自己的目標”。在政治上,綱領聲稱蘇共“將在民主過程範圍內和在中央和地方立法機構選舉範圍內爭取執政黨地位,從這個意義看,蘇共起著議會黨作用”。在經濟上,大會認為,“市場經濟是排除過去的國民經濟行政命令管理體製的唯一選擇”,蘇共主張多種所有製形式“平等”和“自由競爭”,而不再以公有製為主體。在思想上,戈爾巴喬夫聲明蘇共堅決放棄“意識形態上的壟斷主義”,“給思想以自由,解除對頭腦的羈絆”。至此,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幾乎具有了西歐民主社會主義基本主張裏的一切內容。蘇共二十八大標誌著蘇聯的改革方向和目標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也是蘇共全麵社會黨化的一個裏程碑。在蘇聯走向全盤西化的道路之前,蘇共的社會黨化起到了一種橋梁的作用。

“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實質上是西歐民主社會主義80年代後期在蘇聯的變種。兩者在理論基礎、思想內容和對現實社會主義的批判方麵有著極大的一致性。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民主主義在與布爾什維主義的鬥爭中演變而來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也正是在否定傳統社會主義的基礎上蛻變而來的。

雖然如此,由於民主社會主義是根植於西歐人文精神和人道精神之中的改良主義,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卻產生和蛻變於十月革命以來的布爾什維主義,所以,兩種理論之間又有著明顯的區別。

從曆史根源上看,民主社會主義是源自西歐的社會思潮,是西歐資本主義近代文明和工業化的產物。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大多建立於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其前身都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勞資對抗日益尖銳的基礎上產生的。由於西歐社會民主黨產生於資本主義的曆史土壤之中,在資產階級議會民主製的條件下活動,所以,他們一般都力主共和,崇尚改良,強調采用合法的鬥爭方式來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因此,西歐社會民主主義一直在工人階級中有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與工會運動也有密切的聯係。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社會民主主義進一步嬗變為民主社會主義。它毫不隱諱自己秉承的社會改良主義,公開反對布爾什維主義,要求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傳統。因此,民主社會主義是西歐曆史的產物,其產生、發展均有著深刻的思想根源和曆史根源。西歐民主社會主義始終是一股影響廣泛、流行久遠、頑強存在的政治思潮。相反,從俄國曆史上看,並非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社會民主主義傳統。由於俄國資產階級發展很不充分,素來缺少資產階級民主製的傳統,再加上俄國政治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這俄國政治思潮龐雜、各種政治派別林立:既有民粹主義的傳統,也有布爾什維主義的傳統,還有無政府主義的傳統以及各種小資產階級的社會改良主張。十月革命之所以在俄國獲得成功,就是俄國資產階級較為軟弱,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比較薄弱。可見,俄國曆史上既缺乏資產階級民主製的傳統,也缺乏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社會民主主義。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竭力使蘇共社會黨化,試圖引進西歐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來改造蘇聯社會,但由於“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缺乏深厚的曆史根源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實踐上不免是曇花一現。“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很快為葉利欽的崇西之風所取代,至今,它在俄羅斯政治中的影響力已較為微弱。

從思想內容上看,雖然民主社會主義與“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均具有思想多元、政治多元和經濟多元三大內容,但由於二者借以產生的社會背景不同,它們在一些具體主張和政治色彩上仍有一定區別。與民主社會主義相比,“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在具體主張上稍為偏左。民主社會主義雖然不同程度地承認接受過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大多對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鬥爭傳統持否定態度,強調它們所繼承的是國際工運中改良主義的傳統和西歐精神文明的傳統。1988年,戈爾巴喬夫在蘇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會議上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這一概念,其初衷似乎還是想在傳統社會主義的思想範疇內完成革新、創造活力和發揚民主。戈爾巴喬夫雖然強調改革的目標是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扭曲變形的社會主義”,甚至提出要搞多黨製,“全麵革新我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但他似乎並不想完全否定列寧主義的傳統。戈爾巴喬夫反複強調,“新思想”及“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旨在擴大公開性,摧毀傳統的政治思想,徹底恢複列寧主義對民主集中製原則的理解。1989年11月,戈爾巴喬夫在概括“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內涵時,曾提出五條標準,其中仍然包括“生產資料公有化是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這一條。可見,雖然“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在實踐中走到了自己的反麵,但其初衷和內容似乎多少含有革新和完善傳統社會主義的政治色彩。因此,我們在理論研究過程中,不能簡單地把戈爾巴喬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等同於西歐式的民主社會主義。我們的看法是,80年代末蘇聯出現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是介於西歐民主社會主義和歐洲共產主義理論之間的社會改良主義思潮。它雖然推崇人道主義,吸取西歐式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放棄了馬克思主義傳統的階級分析方法和階級立場,但它具有自己的特點,並不是對西歐民主社會主義的完全照搬。當然,究其實質都是屬於資產階級思想體係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