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亞非拉民主社會主義(1 / 3)

社會黨國際自重建以來,就致力於民主社會主義的世界性傳播。特別是從1976年社會黨國際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以後,由於社會黨國際加強了在歐洲以外地區的活動,廣泛吸收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接受民主社會主義思想的民族民主政黨參加到自己隊伍中來。由於社會黨國際在推廣民主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一直公開聲明它在意識形態上主張多元主義,容許社會黨人有多種思想基礎,宣稱世界民主社會主義運動是深刻意義上的多元化運動,這個運動不與任何在哲學上對社會主義的獨家解釋認同不要求其成員“對待事物的態度嚴格一律”,同時,由於亞非拉各國政治、經濟、文化背景迥然不同,因此民主社會主義在亞非拉傳播中發生了理論及實踐上的變異,呈現出千差萬別、各具特色的局麵。

一、傳播與變異

為了研究如何向歐洲以外地區特別是廣大第三世界輸出“民主社會主義”,社會黨國際一開始就成立了“不發達國家”問題委員會。1951年11月,社會黨國際執行局為討論“輸出”問題召開了專家會議。社會黨國際領導人認識到,吸收盡可能多的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政治組織加入社會黨國際,對於擴展民主社會主義的國際影響,使社會黨國際能更加遊刃有餘地活躍於東西方兩極格局之間,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摩根、菲利普斯在提交1952年社會黨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備忘錄中指出,如果不采取果斷的措施,吸收來自亞非拉各國的新成員,社會黨國際便無法成為未來國際政治中的主流派。他建議要改變“白人國際”的形象,在第三世界發展和幫助創建社會黨。為之,1951年12月,社會黨國際籌集了專門的基金。1952年10月,在米蘭舉行的社會黨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社會黨國際對不發達國家政策》的宣言,它強調把《對不發達國家政策》作為社會黨國際領導人同亞洲國家社會黨進行合作的必要的思想基礎。1955年成立了以烏拉圭社會黨人烏·烏斯捷格為首的社會黨國際拉丁美洲書記處;1956年又成立了社會黨國際書記處協商委員會,規定該組織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拉丁美洲所有社會黨之間的緊密聯係”,推動它們加入社會黨國際。60年代初,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許多擺脫了殖民主義、獲得了民族獨立的國家正在為未來道路的抉擇而舉棋不定,社會黨國際認為要抓住這個曆史性機遇,使民主社會主義能被剛剛獨立的國家所接受。為此,社會黨國際於1960年4月在海牙舉行了社會黨國際理事會,這是社會黨國際成立以來第一次在歐洲以外的地方召開的會議。會址的改變意義重大,它表明“歐洲中心主義”已是強弩之末。會議對第三世界的政治走向十分關注,通過了一項《民主社會主義新任務》的聲明。聲明宣稱:“在著手進行這些重大的新任務時,社會黨國際將謀求深化和擴大它同那些正在世界許多地區領導新興國家的人接觸,他們也同我們一樣信仰社會主義和民主的生活方式,這不僅是1960年的任務,而且是未來10年的任務。”1961年10月,社會黨國際在羅馬召開了第七次代表大會,大會針對當時剛剛從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的8億人口,提出了一個“新的國家和新的一代——為社會主義而奮鬥”的口號。社會黨國際認為當時正值歐洲社會黨與發展中國家人民之間的關係處於轉折點的時候,這個口號有助於擴大民主社會主義思想體係在發展中國家的傳播,有助於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爭奪正在抉擇未來的廣大人民。

在1976年召開的第十三次社會黨國際大會上,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維利,勃蘭特當選為社會黨國際主席。這次大會被稱為重新振興社會黨國際的大會,也是社會黨國際加緊向第三世界輸出民主社會主義的大會。勃蘭特為了爭取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其報告中號召采取三個攻勢:爭取穩定的和平;爭取建立新的南北關係;爭取人權。勃蘭特說,這些活動的目的是向“亞非拉輸出歐洲式社會民主以抗擊共產主義計劃,擴大民主的社會主義的陣地”。此後,社會黨國際左右逢源於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儼然以“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代言人出現,由勃蘭特發起成立“國際援助問題獨立委員會”(又稱“勃蘭特委員會”),兩次推動起草世界經濟發展報告,提出世界需要一個新的馬歇爾計劃,主張由工業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80年代,針對世界經濟領域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貧富懸殊與日俱增,第三世界許多國家負債累累等問題,社會黨國際主張建立世界經濟新秩序,積極推動南北對話。在社會黨國際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全球性挑戰》的報告中,還具體提出了處理債務危機的七項主要建議,其中最著名的一條是主張把發達國家國民總產值的0.7%拿來援助第三世界。勃蘭特時期,社會黨國際對第三世界采取了經濟援助和意識形態輸出相結合的方針,這使民主社會主義在第三世界的擴展日漸增強,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政黨紛紛表示接受民主社會主義思想,並申請加入社會黨國際。1980年的社會黨國際十五大確定了兩年之內以中南美和加勒比地區為工作重點,這使民主社會主義的力量和影響不斷加強,並深入到美洲。目前,社會黨國際成員黨中有1/4的政黨來自拉丁美洲地區。民主社會主義已成為拉丁美洲政治思潮中的主流派。在1983年舉行的第十六次代表大會,增選了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和黎巴嫩黨的領導人為社會黨國際的副主席。1986年,社會黨國際第一次在第三世界國家秘魯召開了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來自第三世界的成員黨已增加到占全部成員黨的40%多。1989年6月,社會黨國際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會議對民主社會主義在拉丁美洲獲得“決定性進展”表示滿足,並宣布90年代的中心任務是使社會黨國際的影響向亞洲太平洋地區擴展。冷戰結束後,歐洲右翼勢力的影響不斷擴大,社會黨國際正麵臨著嚴峻和困難的形勢,但是,在1992年於柏林召開的十九大上,社會黨國際把反對極端民主主義,反對原教旨主義與反對西方的新保守主義並列為今後的三大任務。這說明,冷戰結束後社會黨國際不僅沒有放鬆對第三世界展開工作,而且試圖通過在第三世界擴大影響來確立自己在國際政治格局中的新支點。

從1951年社會黨國際正式成立伊始,它就打出“第三條道路”的旗號,竭力向廣大非歐國家輸出民主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這使民主社會主義已擴展到世界各地,在許多亞非拉國家,它已成了確定政治走向的綱領和原則,贏得了不小的市場。在非洲,埃及民族民主黨、突尼斯憲政民主聯盟、塞內加爾社會黨、岡比亞人民進步黨、科摩羅進步聯盟、毛裏求斯工黨、毛裏求斯社會民主黨都不同程度地宣稱要走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其中桑戈爾領導的塞內加爾社會黨在非洲的民主社會主義試驗搞得有聲有色,成了非洲民主社會主義的櫥窗。在亞洲,民主社會主義擴展到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巴基斯坦、斯裏蘭卡、黎巴嫩、塞浦路斯、以色列、土耳其和阿拉伯的一些國家。其中,以色列工黨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對亞洲民主社會主義的推廣產生了一定影響。日本社會黨過去為國內第一大在野黨,現已成為執政黨之一,該黨宣稱在“高度工業化和民主政治基礎上建成民主社會主義”,對亞洲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產生了不小的向心力。在拉丁美洲,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日益擴展的勢頭十分強勁,它與拉丁美洲原有的社會民主主義相融合,使民主社會主義已成為拉丁美洲政治思潮中的主流派。目前,牙買加人民民族黨、委內瑞拉民主行動黨、哥斯達黎加民族解放黨、秘魯人民黨、多米尼加革命黨、智利社會黨、巴西民主工黨、玻利維亞左派革命運動、厄瓜多爾民主左派黨等,都在宣稱搞民主社會主義。這些黨不僅有一定理論修養而且多數黨為該國經常執政的黨,他們的活動大大擴展了民主社會主義在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地盤。

民主社會主義在向亞非拉地區的推廣過程中不同程度地產生了某種變異。西歐各國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雖然在具體的政策上存在著各自的特色與差異,但總的來講,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有著較為一致的基本特征和共同的曆程。例如:他們都認為,民主社會主義根植於西歐的精神文明,這個運動具有共同的宗教精神和人道主義的麵貌,他們一般都采用合法的、非暴力的鬥爭方式,在資產階級民主製的框架裏實現自己的基本價值,他們繼承的都不是馬克思主義傳統,而是國際工運中曆史悠久的改良主義傳統,等等。但是,民主社會主義在歐洲以外國家的傳播中卻出現了較大的變異,它因時因地,在不同國家、不同社會曆史背景和不同經濟結構下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從純粹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講,民主社會主義在某些國家已不再是西歐社會民主黨式的民主社會主義,而是民主社會主義、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三者的混合物。例如,東亞的日本社會黨自建黨以來,黨內就一直存在著多種派係、多種觀點,西歐式的民主社會主義並未在黨內占絕對統治地位。黨內既有提倡民主社會主義者,也有基督教馬克思主義者,甚至還有公開聲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理論”的社會主義協作派。1960年3月,社會黨召開第十七大,選舉江田三郎為書記長。1962年,江田提出了日本社會黨黨史上著名的“江田構想”,把社會黨的目標確定為“美國的高度生活水平,蘇聯徹底的社會保障,英國的議會民主製,曰本的和平憲法”。1969年,社會黨召開二十七大,通過了《日本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綱領性文件,該文件甚至反映了當時社會黨內左派——“社會主義協會派”的觀點,刪去了“克服共產主義”等反共詞句,體現了明顯的左翼色彩。直到1982年,日本社會黨的路線才出現逐漸接近西歐民主社會主義政黨的趨勢。與西歐民主社會主義政黨比起來,日本社會黨這種黨內多種主義共存的現象是十分獨特的。西歐社餘黨人雖然奉行多元論,聲稱:“應當放棄追求一種真理,而應當學會跟若幹真理共存”,社會黨國際的《阿爾布費拉宣言》也宣稱“民主社會主義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一種多元化的運動……它的形成是以自由、平等和團結為前提,而不以排他性的哲學和法律見解作為標誌”,但事實上,西歐民主社會主義是嚴格建立在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這一基本價值之上的,隻有在排除共產主義思想之外,西歐民主社會主義才談得上是“多元的”。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原則上接受民主社會主義,並於1966年加入了社會黨國際。人民行動黨的綱領奉行“非共、非暴力的民主社會主義”,黨的領導人認為:人民行動黨的思想淵源於英國工黨的民主社會主義。的確,人民行動黨的綱領深受英國工黨的理論先驅柯爾思想的影響。柯爾所著的《費邊社會主義》一書被奉為人民行動黨的理論範本。但是,李光耀一再強調,民主社會主義雖然是新加坡的最佳選擇,人民行動黨卻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必須走自己的路。李光耀認為,亞非拉不發達國家唯有選擇民主社會主義才能走向繁榮發達,不選擇民主社會主義就意味著再回到封建主義的老路上去,同時,選擇了民主社會主義並不意味著要生搬硬套民主社會主義在歐洲的理論和實踐。西方發達國家的民主社會主義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發達的生產力,所以能夠建立一套完善而健全的社會福利製度,而亞非拉不發達國家則生產力落後,沒有物質基礎,沒有悠久的民主傳統,如果在這些國家盲目地宣傳福利與民主,隻能激起人民過高的期望,當這些目標無法實現時,人民就會拋棄民主社會主義這一最佳的社會方案。因此,新加坡必須按照自己的國情,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