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的軍餉、糧草等都歸戶部管,但戶部又無權管轄進字營,這些人中也沒有一個文官能跟戶部扯上關係的,而對兵部來說,這些人就是不能上戰場的兵,連調度他們都覺得沒必要,所以也不愛管。到了需要運糧草的時候,自有聖旨安排,而皇上也不會直接見他們,最多是送完回來,負責進字營的將軍寫折子上報情況就行了。如無特殊,皇上也不會召見。

這在軍中算不是肥差,卻是最安全的,不上戰場,性命無虞。趕上沒戰事的時候,他們也就按季將糧草送到各地駐軍那邊,並不多勞累。有戰事打了勝仗,他們分不到軍功卻能分上些賞賜,打敗仗了,跟他們也沒有關係。於是這也成了京中官宦關照自己文不成武不就,但能吃點苦的遠房親戚的首選。%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這曹光明能進進字營,若不憑關係,僅靠自己的可能性太小。進字營人員更替很慢,可以說隻要不犯錯,就是個養老的地方了。

祁襄吩咐了繼續去查曹光明是怎麼進的進字營,其他的要順著這條線看看能牽出什麼來。

祁襄這邊算是清閑,但白君瑜可就沒那麼閑了。

邊關開戰,早朝日日議事。白君瑜還記著祁襄讓他不要主動出頭的話,所以這幾天除了必要的話,別的並不多說。

邊關駐守的將領請求朝廷派兵支援的折子一封接著一封,克驪族這次完全是有備而來,看樣子不隻是為了食物,大有侵占城池之意。而議了幾天,連是派兵過去,還是調兵前往都沒有個準。

不是因為糧草不足,也不是因為朝中無人,更不是因為兵數不足,而是誰都想占這份軍功,但有些人想占卻沒這個能力,又不甘心拱手讓人,所以相互牽製起來,沒有最終的結論。

而皇上也有皇上的顧慮,派奉北將軍或其他老將去是最穩妥的,可這些人戰功卓著,要再添,必得謹慎,以免功高震主。再者,萬一敗了,可比一般將士敗北更致命,到時氣勢不在,恐怕麵對的將是接連的敗局。也好在奉北將軍等人沒有主動提出出戰,這讓皇上比較滿意,沒有君王喜歡臣子爭功或別有目的,這樣正合他心意。

“皇上,克驪族來勢洶洶,調兵支援比較快,可以盡快打壓住克驪族的勢頭。”

“皇上,臣以為不妥。調兵固然快,卻也會削弱一方防禦。若有不軌之徒趁機生事,豈不是拱手讓城?”

“臣複議。如今軍中人數充盈,趕往邊關是慢一些,但隻要出征人數夠多,氣勢上就可以給對方壓力,邊關將士也會受到鼓舞。是最妥當的辦法。”

“臣也複議。調兵總歸不穩,如今開戰,又不知道有多少外族想坐收漁翁之利。保險起見,還是京中派兵最為合適。”

大臣們熱烈地討論著,白君瑜站在隊列中也不說話。

皇上昨夜為這事也沒睡好,想了一晚上,心中已有定論,“既如此,那還是從京中派兵。眾愛卿覺得誰帶兵出征更為合適?”

“啟稟皇上,朝中老將眾多,驃騎將軍、護國將軍、鎮國將軍都是上上之選。”

“臣以為不妥,幾位將軍是有戰功,經驗也豐富。但都已上了年紀,如此周車勞頓怕是上選。”

“皇上,老將軍們近來的確多有不適,臣等也有所耳聞,即便願意為國效力,也怕途中受罪。臣以為奉北將軍、正南將軍是合適的人選。”

“北方邊關有蒼厲將軍駐守,其與奉北將軍、正南將軍同品階,屆時以誰為主將呢?”

與白君瑜一並沉默了多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