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是度眾的方便,可以借由共修,增加內心的力量,促進彼此的聯誼。幾十年前台灣地區政府下令取締祭拜,我曾寫一文章議論:“可以改良祭拜,但不要取締。”為什麼?許多老百姓一年辛苦賺錢就是為了祭拜,花了錢之後,他又繼續賺錢,因為明年還要祭拜。看起來似乎很浪費,可是他的生活有這個需要,社會有這個需要。如果政府不準他祭拜,他會覺得,人生一點樂趣都沒有,我是小老百姓,辛苦生活,你們是大官,天天過節,舉辦各種節慶,我們卻連祭拜都不可以。所以,站在社會問題的角度,祭拜無可厚非,但可以改良。
因為台灣佛教寺廟太少,出家人不夠,許多百姓麵臨問題,沒有人幫他解決,隻有找神壇。許多神壇會從事生理與心理的輔導治療,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今後,除了神壇人員應有完善的培訓課程,自清自律,納入正常軌道的專業學院外,佛教還可以加強培養出家人,加強弘法的功能,增加更多的宗教師,社會自然能淨化。
寺院是社會的聯誼中心,信徒發心添了油香,如同拿到將來往生天堂、西方淨土的簽證,他的心裏會有希望、依靠,這是一個道德、信心彙聚的地方。
寺院的出家人是佛教的專職人員,是信徒和佛祖之間的橋梁,因此,信徒到寺院添油香,身為出家眾也要為信徒添油香,代表佛祖給他一點讚歎,給他一點鼓勵,給他一些歡喜。結了人緣,人緣裏才有財富;把歡喜給信徒,信徒才會把淨財捐獻給佛教。
(五)信徒供養
信徒有布施供養的心,但是出家眾收到信徒供養的紅包,應該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因為無功不受祿,細想我們何功何德?拿到信徒供養的錢,應該替他具名做佛事,或用於佛教事業等。我經常拿到信徒的紅包,都覺得很慚愧,不知如何感謝。後來,想出一個方法,這隻手來,那隻手轉出去,讓淨款能獲得靈活地運用。
有時信徒捐獻1萬元、10萬元,我可能即刻就忘記了,但是,假如他買一本書或雜誌,可能我會記得幾十年,因為他了解佛教需要文化教育來推動。所以,經典記載:“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又說:“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及四句偈。”信徒給我們財布施,我們則要給他們法布施。
慢慢地,信徒的捐助有了代價,例如他到寺院祭拜希望獲得紀念品,布施多少錢,也希望有一張獎狀以為鼓勵,其實,這樣就變成有價,而不是無價的功德了。
有時候也有不得已的情況,像過去倓虛老法師蓋寺廟時,曾經遇到困難,於是發行獎券,5元錢一張,讓大家共同投資,以這樣的方式把寺廟建起來。然而,這是方便法門,隻能偶爾為之,不可以常常為之。
(六)素齋筵席
寺院的素齋筵席,即代辦素齋,也可以作為經濟來源之一。台灣許多素食館都是一貫道信徒所開辦的,這些素菜館給吃素的人很大的方便和幫助,可以說是一貫道對台灣佛教的貢獻。我們應該想想如何規劃經營素食,提供素食者一個服務?如素菜工廠、素菜餐館、素菜加工等。提倡素食,對於現在講究環保、生態的社會,必定也是一種時代需求。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佛教的素菜至今都無法煮出一個標準,不像西洋的漢堡包、比薩餅,走到全世界哪個國家,全部都一樣。佛教界的素菜,千奇百怪,這一家和那一家的青菜煮法都不一樣,沒有統一的標準。
過去有人詬病,素菜做成葷食的樣子,或叫葷的名字,如素火腿、素雞、素鴨等。佛教既然不吃葷,為什麼要叫葷的名字,做成葷食的樣子?其實,這是給有心食素者的一種善巧方便,一方麵借此逐漸適應素食的習慣,另一方麵,在祭祀的時候,用素雞、素鴨代替葷食,滿足一般家庭祭品必求豐盛的心態。
對於修行人而言,素食的精神,主要在培養慈悲心,為了避人譏嫌,今後還是避免用這些名稱,以免失去素食的意義。
可喜的是,台灣的寺廟大都很有供養心,不怕人吃,不過,除了吃素菜,還是需要舉辦座談會、小參等種種課程,以接引信徒學佛。
(七)募化道糧
佛門裏有募化道糧的情況。像我剛到台灣時,就提倡農曆七月的盂蘭盆會,為信徒供僧的僧寶節。因為我覺得,那時候出家人普遍不受到重視,假如提倡供養,出家人受到尊重,他會自尊自重,會想到怎樣把出家人做好。
事實上,供僧不是供一時,是供長久的;不是供一餐,是供全年的;不是供一人,要供十方的;不是供現在,是供未來的;不是湊熱鬧,是供道學的。供僧,是要給予僧眾、信眾一個講習的機會;聆聽高僧大德的見解看法,可以擴大自己的理念和見解,彼此觀念溝通,交換參學心得,如此的供僧才有意義。
供僧的錢,如何報賬?這是必須征信於信眾的。記得我們剛到台灣時,辦一本雜誌,每個月收的捐助,都要結賬:每個月印刷費多少、郵寄費多少、紙張費多少、結餘多少,都要刊登出來昭示大眾。現在,慢慢地失去公信力,容易引起一些弊端。雖然信徒抱著“錢進山門,福歸施主”的觀念,但是,信徒不問、不管,這是他客氣,我們寺院出家人不能當福氣,凡事還是得要求清楚、周全。
有的寺廟隻有一個人,也急急忙忙地跟信徒募集道糧。其實,勸募道糧應由大眾道場來辦,勸募來的道糧,或者辦學,或者辦道,或者舉辦有益於大眾的活動,如此,才不辜負信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