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光山的經濟觀念(1 / 1)

(一)以智慧代替金錢

佛光山開山以來,我們就提倡“用智慧代替金錢”來莊嚴道場。例如不二門及靈山勝境的地磚都是以水泥砌成;大雄寶殿的丹墀、華藏玄門、同登法界,以及選佛場、雲居樓等,整個景觀也都隻用水泥砌成,沒有花費太多的裝潢材料費,乃至來山的遊客反映:“怎麼大佛都是用水泥做的?”其實,佛光山的建築不是很精致,因為我們的能力如此,先求其有,再求其精;也不必隻由一人完成,淨土應該是大家所共同莊嚴成就的。

常常有許多報紙、媒體、電視記者,要求訪查本山的賬簿。我告訴他們:如來殿四樓和雲居樓二樓的功德陶壁,就是我們的賬簿。因為每一位捐贈者,我們都會把他的名字鐫刻在牆壁上。我告訴他們:寺院財務的經理人,不是會計,也不是出納,是“因果”,寺院的監督也是“因果”,因為佛教有因果觀念,出家人和一般旁門左道者擁有財富的想法不一樣,他知道寺院的淨財是“十方來,十方去”,因此,對錢的使用有慎篤的精神、有常住的觀念。如果說某位法師有錢,那也等於是寺廟的錢,不是拿來重新建設佛殿,就是建藏經樓,都是用在建設寺院,不會用到他處。

(二)有權者不可以管錢,管錢者沒有權

在佛光山,有權的人不可以管錢,管錢的人則沒有權,以“錢”、“權”分開,作為管理財務的準則。從我自己、心平和尚,到現在的心定和尚、慈惠、慈容、依空等幾位長老法師,他們都沒有錢,常住的錢由專門負責的法師管理。

(三)回歸常住,利和同均

什麼是“回歸常住,利和同均”?例如:本山別分院法師回山報告汽車壞了,信徒買一部車子送給當地常住使用。別分院的法師必須把車子交回到本山,由總本山分配,不能因為經常與信徒往來便近水樓台先得月。又例如在朝山會館、客堂的知客法師,收到信徒贈送的電腦、電視機等,都要交給常住統一分配,因為僧團講求“利和同均”。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處理程序,那就是不清淨、不如法。

我們常講“光榮歸於佛陀”,如果我們今天做了什麼事情而獲得榮耀,那是秉持佛陀的教法所致。“成就歸於大眾”,什麼事做得很好、很成功,這是集體創造的成果;“利益歸於常住”,哪一個人收了紅包、得到利益,要歸於常住,因為我的一切都是常住給予的。

(四)儲財於信徒

現在台灣寺院的經濟不像過去的中國大陸的寺廟靠田租,靠房地產,台灣寺院大部分依靠納骨塔、法會、信徒護持等。因此,信徒的錢不能隨便亂用,我們儲財於信徒,讓信徒儲蓄充足,平時不輕易化緣運用,等到需要時,信徒就會支持。如果平日向信徒化緣得太過頭,等到需要用時,他也沒辦法幫忙了。

(五)吃萬家飯,不吃一家飯

除了不輕易向信徒化緣,我們更主張化小錢不要化大錢。當初,建設佛光山時,捐獻者最多1萬元,1萬元以上者很少,大部分都是靠著“每人1元”累積而起。甚至後來籌建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我們主張“百萬人興學”,即每個人每月讚助100元,讓廣大的社會大眾都有能力參與建校;舉行法會則不訂價位,讓來者隨喜功德。

佛光山開山的時候,萬分困難,曾有一位美國信徒讚助5000萬元,我婉謝他的好意。我們不要信徒出大筆錢,因為一般人出多了錢,容易生起執著、計較,又因為他捐贈那麼多,我們凡事也必須尊重他、牽就他,許多的弘法理想、誌願、抱負,就沒有辦法實現。如果信徒隨緣捐贈,大家集體創造,不會執著,也不會計較。

所以,寺院要吃萬家飯,不吃一家飯,意思是經濟來源要靠十方眾生,不要隻依賴一家。亞洲有些國家的佛教寺院,部分出家人有吃一家飯,不吃萬家飯的情況,這是很令人惋惜的。

(六)不和信徒共金錢來往

出家人不和信徒共金錢來往,自古以來即有所謂好朋友不共金錢來往,在佛門也不可和信徒有往來借貸的關係。假如共金錢來往,對方倒閉,出問題,彼此便會結怨傷感情。身為出家修道者,憂道不憂貧,我們不一定要有錢,但是我們一定要有“道”,因為“道”比錢有用。我以“無”為“有”,“無”比“有”更多。“有”,則有窮、有盡、有相、有量;“無”,則無窮、無盡、無相、無量、無邊。從“無”裏找尋“有”,是“不要”而“有”。

(七)不私自化緣

佛教常常化緣,化緣很好,“緣”這個字很美,是佛教的真理。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證得的宇宙人生真理即是“緣起”。我們對社會世間要先結緣,不要老是化緣,沒有先結緣,哪裏有緣來化?我提倡跟信徒化緣,要化人心,以喜舍的心共成美事,大家彼此歡喜,財法二施,才能等無差別。

不要私自化緣,是指個人不要常常跟信徒要這個,要那個。所以,在佛光山,是不準私自拜托、私自化緣、私自建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