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教現代化的依據(2 / 2)

佛教為了達到萬源之本,而有種種的說法,有時談空說有,有時論相說性。譬如過去有人問智藏禪師法要,禪師一概回答“有”。而同樣的問題詢問徑山禪師時,禪師卻回答“無”。乍看之下,仿佛矛盾不通,其實說有說無,理同出一轍。徑山禪師是從證悟的境界而說自性畢竟空,一心之外,別無他物,因此沒有天堂地獄、田園妻子的假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而一般人不能體證此境界,智藏禪師才方便地從事相上說因緣差別有。事實上有無本為一體,非為二物,今後如何運用千差萬別的方便法門,使眾生同歸真理之門,是佛教現代化的努力目標。

(四)恒順眾生

“恒順眾生”本來是《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心之一,意思是說菩薩要順著眾生的意願,滿足他們的希求。但是由於眾生的智慧為無明所蔽,如果放縱欲望,貪得無厭,難免產生偏差,因此佛教一向視五欲為煩惱淵藪。如何恒順眾生的希望,繼而導之入於善道,是需要有大智慧。

我們的七情六欲好比流水,可以灌溉田園,也可能淹沒屋舍。對這一股載舟覆舟的欲流,如果一味加以堵塞,恐怕弄巧成拙,反而泛濫成災,隻有用疏浚的方法,導入於溝渠,才能收到水利之益。因此佛教現代化的依據,是如何因應眾生的需要,將之引導於正途,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加以排斥。拳頭固然會打傷人,但是腰酸背痛的時候,拳頭也是止痛的良劑。拳頭本身無善無惡,持之行善則善,握之作惡則惡,如何趨善祛惡,在於是否能夠巧妙運用。

(五)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也是普賢十大願之中的一願,意思是隨時將歡喜布施給他人。比方看到別人有成就的時候,不起嫉妒的心,隨口說些讚歎的好話;看到別人失意的時候,不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隨口說些鼓勵的言語。除了隨口布施歡喜,隨手做好事,隨心幫助人,乃至給對方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句不經意的問安,都是隨喜的功德。

佛教的四攝六度皆為很好的隨喜功德,譬如四攝法中的慈顏攝,就是以和顏悅色對待別人,是臉上的隨喜功德。愛語攝就是以柔軟語、真實語和對方交談,是口上的隨喜功德。同事攝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以對方最能接受的方式,自然地攝化他。譬如父母為了喂小孩子吃飯、喝牛奶,或者以糖果哄騙,或者好言誘之,讓小孩子生歡喜心,乖乖地吃飯。同樣地,從事教化工作的人,對待眾生要如父母疼愛子女一般,以慈愛心給予歡喜。而對方欣喜接受布施,才有功德可言。因此經上說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不僅施的人要歡喜,受的人也歡喜接受,才是真正行布施者。

(六)不舍一法

經上說菩薩不舍棄任何的眾生。對菩薩而言,無論多麼頑冥愚昧的眾生都具有佛性,都有得度的可能。菩薩為了使眾生覺悟其清淨自性,隻要對眾生有利益,不舍棄任何一法,總想盡辦法度化他,甚至因此而貶損自己也不在意。

有一次信徒送來一塊餅,趙州禪師為了印證弟子文偃禪師的境界,對他說:“誰把自己比喻得最醜陋、最肮髒,就贏得這塊餅。”最後文偃禪師把自己比喻為在糞便中乘涼的蛆,而贏得了餅,也得到了趙州禪師的印可。從這則公案可以了解禪師們在汙穢的糞便中,都能灑脫自在地乘涼,多麼逍遙超脫。而為了印證法要,連取譬於糞便的法門都不舍棄,趙州禪師可稱得上善教化眾生的長者。

佛教四弘誓願的其中一願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眾生無量無邊,而菩薩要度盡無邊的眾生,所以必須修學一切的法門。為了救治眾生的病,要開出種種的藥方,有時用補藥,告之以正道;有時用瀉藥,瀉去其邪見;有時甚至用毒藥,以毒攻毒,祛除其愚癡。所謂善治病者,砒霜毒藥,皆能治病。隻要善於運用,無情的青山溪流、繁花翠竹,都是上弘下化的好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