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教現代化的依據(1 / 2)

今日各個宗教大都已因應時代的需要,而有所革新改進。譬如天主教允許祭祖,允許神父參與世間的活動,基督教更是極力提倡革新,我們佛教也需要有現代化的革新。佛教要依據什麼以達到現代化呢?下麵分六點加以說明。

(一)觀機逗教

所謂“觀機逗教”,即對方是什麼根器,就施予什麼教化。佛教是屬於大眾的,佛陀為了度盡一切有緣的眾生,解決眾生們的各種痛苦,敷設八萬四千種法門,並且依眾生的根基,將佛法分為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網羅一切的學派。譬如儒家講三綱五常,而佛教提倡三皈五戒中的不殺、不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依次為五常的仁、義、信、禮、智。依佛教的看法,注重人文精神的儒家,可歸為人乘的佛教。

基督教講永生,信仰上帝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就下地獄。佛教也講天堂地獄,佛教的天堂是思衣得衣、欲食得食,有長壽幸福的三界二十八天;因此,基督教類似於天乘的佛教。不過,天乘雖然可以享受無比的快樂,但是尚未滌盡煩惱垢穢,終非究竟的境界。

道家主張清淨無為、棄世無爭的思想,類似於聲聞、緣覺的二乘佛教。二乘佛法偏重於各人的自度自了、遁世潛修,因此被大乘佛教斥為焦芽敗種的小乘。五乘中的菩薩乘是抱持出世的思想,從事入世的度眾工作,也就是將聲聞、緣覺的出世思想,和人天的入世精神融合為一體,不僅自利,更要利人;不但自度,更須度他。佛教因不舍棄任何根器的眾生,而方便地將一代教法分為五乘,但慈悲濟眾的菩薩乘,才是佛教致力推弘的法門;進而將權教的三乘趨入實教的一乘,才是最究竟的境界。

(二)契理契機

所謂契理契機,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的意思。宇宙人生的真理雖然是佛陀所宣說,但是佛陀即使不出世,真理還是存在的。佛陀出生於娑婆世間,49年之中,以種種的方便權巧,契合眾生的根基,而說種種法門,因此契理的佛法,乃得宣揚於世間。

根據經典記載,佛陀最初成道時,在金剛座上對大乘利根菩薩說《華嚴經》。由於《華嚴經》乃佛自所證的覺悟境界,二乘的阿羅漢聽了,如聾若啞,無法領會,佛陀於是說契合他們根基的方等諸經。在法華會上,佛陀演說一乘教的《法華經》時,有5000名的聲聞弟子,因為道理太深,不能相契,因此紛紛退席,這就是有名的五千退席。

今日的布教人員,對於聖賢至高至善的道理,也應適合眾生的程度,運用智慧,深入淺出施以教化,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譬如對老農而言,笛卡兒哲學的深奧,比不上如何種植稻穀菜蔬才能有更好的收成來得重要。佛陀在世時,教導調琴的琴師如何不急不緩地調和自己的心性;對放牛的牧童就以牧牛為喻,教化他如何馴服放逸的身心。如此,奧妙的教理都能貼切善巧地契入眾生的心中,佛陀可說是最善於教化眾生的教育家。

有時候我們聽到一些人慨歎佛教的教義太深奧,無法登堂入室,窺其玄密。但是反觀今日信眾聆聽佛法的心態,也有待商榷。有一些佛教徒趕場似的到處聽經聞法,奔走各道場間,但是問他:“那位大德講經講得如何呢?”他卻回答:“講得很好,我完全聽不懂。”聽不懂的佛法再高深、再精彩,隻是束之高閣的裝飾品,不能提高生命的品質,實在不知道好在哪裏?弘法的人在弘揚佛教教義時,不但要契理,更要注重契機,讓眾生都能蒙沾甘露法味的滋潤。而聞法的人,也要修學適合自己稟質的法門,努力和佛法相應,才能契入佛法的智慧大海。

(三)方便多門

《楞嚴經》中有一句話說:“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路。”好比我們從高雄到台北辦事,或者坐火車,或者搭汽車,甚至乘飛機,雖然交通工具不同,但是最後都能到達目的地。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同樣的,佛陀為接引眾生契入涅槃妙心,而開演了八萬四千種法門,雖然法門千差萬別,但是最終的目的,無非希望眾生能證悟自家清淨本性。

近代弘揚淨土思想的大德印光大師,在世時受到信徒們的尊崇。有一次信徒們聽說大師要到某個寺院講經,大家慕名聯袂前往。講經法會進行至半途,聽法的信眾陸陸續續地離去。大師看了說:“大家哪裏是來聽經的,隻不過是好奇,來看看我印光是不是三頭六臂罷了。”從此不再講經,而以書信往返來接引信徒,皈依的弟子有十萬人之多。由大師的例子可知,講經說法固然是度眾的方法,魚雁啟迷何嚐不是利生的方便?譬如弘一大師也常以墨寶贈送信徒,隻要運用得當,世間的辭章藝術,都可以成為登陸彼岸的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