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佛教的現代化(1 / 3)

既然佛教要現代化,那麼現代化的佛教,應具備哪些原則呢?

(一)現代化的佛教是合理的,不是邪見的

佛教之所以異於其他宗教,是因為佛教不僅富有信仰、戒律、禮儀等實踐行門,更有合理性、客觀性的思想理論作為實踐的根據。佛教的根本教理——原始佛教的三法印、緣起說,大乘佛教的般若空,不僅合乎佛教的道理,並且合乎人間的道理,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地域的人類社會都能適用,而且隨著科學文明的進步,更加能證明其合理性。

所謂“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根據佛教的看法,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固定不變的,人體細胞每日的新陳代謝作用,由少年、青年、壯年而老化的人生過程;物理現象界宇宙星球的不斷運轉,山河大地滄海變桑田的瞬息變化,都說明“諸行無常”顛撲不破的真實性。因此人間的富貴、快樂固然無常,世上的苦難、災厄也是無常。我們快樂的時候,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處境困苦的時候,隻要努力奮發,一定能改變困境,獲得快樂。“諸行無常”不僅僅是消極地由好的情況變成壞的情況,或由壞的情況變成好的情況,“諸行無常”更具有精進向上的積極意義。

自有人類文化以來,生命起源一直困擾著無數的思想家、哲學家。有的主張宇宙的一切是神創造的,譬如天主教的上帝,印度婆羅門教的梵天、伊斯蘭教的安拉等,都將宇宙的來源歸諸於神格化的第一因。有的則主張一切是命運安排好的;有的以為是無因無緣、偶然機會的湊合;有的則認為一切現象是物質元素的結合。

佛陀為了破除這些邪見,提出“諸法無我”的獨特見解,揭示出因緣生滅的法則。所謂“諸法無我”是宇宙萬象沒有固定性的自我、本體,一切現象隻不過因緣和合而成。因緣條件不具備了,就消滅分散。如果能明了“諸法無我”的道理,就個人而言,對於世間的一切就不會起貪著心,提得起、放得下,自在快樂。就社會而言,如果人人都能體認“無我”的妙意,就沒有自我中心的思想,不堅持己見,處處為他人著想,成全別人,社會必定和樂安詳。因此無我可以去除小我、私我,小我去除了,大我才能顯現出來;私我空無了,涅槃寂靜的真我才能呈露出來。

世間的事物,如果合乎三法印、空的道理,就是佛法,否則就是邪見,這是佛教現代化的第一條原則。

(二)現代化的佛教是實有的,不是玄想的

真理除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真理更具有信實性。譬如前麵所敘述“諸行無常”的道理,就是最好的印證。佛教說無常,凡是有生命的東西,必定會死亡;聚合的東西,必定會敗壞,因此說有生必有滅,有成必有壞。無常的道理,普遍適用於一切現象,並且必然如此演變,是千古不移的真理。

有的宗教為了顯示其奇特,對於其教主之描寫,極盡靈異之能事,譬如基督教的耶穌為童女馬利亞受胎所生,有的甚至假托信史以外的人物為創教者。我們從創立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跡,可以明了佛教是個重視實在,不尚玄想的宗教。根據印度曆史的記載,佛陀為印度釋迦族的王子,為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軀,不是呼風喚雨、憑空捏造的神仙。佛陀的成道過程、教化事跡,也實實在在、有憑有據記錄於史書之上,而不是虛無縹緲、神奇怪異的故事。

佛陀本身對於弟子的教導,也著重於人生問題的解決,凡是和了脫痛苦、成就慧命沒有關係的形而上學,都為佛陀所嗬斥。在《箭喻經》裏記載,有一位長老的孩子,請教佛陀有關世界有邊無邊、靈魂存在不存在等本體的問題,佛陀引用毒箭為譬喻,避而不答,此即有名的“十四難不答”。佛陀所關心的是如何拔去眾生身上的煩惱毒箭,而不是有關毒箭的種類、製造方法等,和生命沒有相幹、玄之又玄的問題。

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中,充滿高妙的道理,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針對眾生的毛病而開出的藥方。佛教雖然有深奧的哲理,但是更注重實踐,純粹哲學理論的探討,並不是佛教所推崇的,這也是在哲學思辨上,將佛教的教理發揮至極點的部派佛教之所以被視為小乘的原因。佛教不以談玄說妙的文字遊戲為滿足,佛教真正的目標在於解決眾生的疾苦。因此現代的佛教應是實實在在以解決人生問題為主旨、以人文主義為本位的宗教,而不是虛幻不實的玄思清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