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佛教的現代化(2 / 3)

(三)現代化的佛教是現世的,不是未來的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總認為當現實生活中失敗、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以宗教信仰為精神歸宿。許多宗教,總是教人把希望寄托於渺不可知的未來,因此宗教遂被一些自鳴為受過現代科學新知洗禮的知識分子,斥之為不能解決現時病痛,隻是暫時麻醉神經的鴉片。其實宗教真正的目的,並不是叫人逃避現實,躲入未來世界的象牙塔裏,而是勇敢地麵對當前的痛苦,並且找出離苦得樂的方法。宗教對於未來雖然有美麗藍圖,但是更注重現在世界的開發、完成,像佛教就是典型的例子。

佛教講時間,雖然說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但是著重於現在;佛教講空間,此世界、他世界、無量十方諸世界,但是著力於此世界的淨化;佛教講有情,有人類、地獄、餓鬼、畜生,乃至十法界無量眾生,但是重視以人為本的佛法、以人為本的解脫。因為現在的問題如果沒有辦法解決,更遑論無量阿僧祇劫的未來;我們所居住的娑婆穢土都無法淨化,如何去莊嚴其他的國土?此世界的眾生都無法教化,如何去濟度無量的眾生?因此現代化的佛教,雖然說三世、十方、無量眾生,但是更重視此時、此地、此人。

佛教的重視現世,可由有名的《三世因果偈》看出端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認為人生的禍福苦樂不是前世注定、無法改變的;佛教主張人類造下什麼業因,將來一定要對自己的行為付出責任,受到相等的果報。佛教有別於機械的因果命定論,也不同於撥無因果的享樂主義者,而提倡不常不斷的中道思想。根據佛教的教義,過去我們所做的一切,雖然已經無法挽回,但是我們如果能夠把握每一刻真實的現在,努力開墾自己生命的園地,未來的世界仍然是美麗燦爛的。

所謂“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們對於既成的過去,不需要再無謂地傷感懊惱,對於未來也不必過分地憧憬幻想,重要的是篤實地活在每一刻的現在裏,把現在的身心安頓得恰當,使它不出問題,就是善於對待自己的調禦師了。因此現代化的佛教,雖然說過去、現在、未來,但是更重視現世的完成;仙邦帝鄉雖然逍遙愜意,但是比不上雙腳踩在大地上的落實。

(四)現代化的佛教是正信的,不是迷信的

談到宗教信仰,隨著民智的開發,而有種種的層次。在過去知識未開的時代,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刮風、下雨、打雷、閃電等現象無比敬畏,因為這些現象會危及生命財產,所以雷公、雷母、風伯、雨姐都成了膜拜的對象,乃至大樹、石頭都成為能夠降禍賜福的神祇;這是自然精靈崇拜的宗教。

隨著時代的變遷,由對自然界的信仰,進入以民族英雄為崇拜對象的宗教。譬如關羽忠義可佩,遂和孔子並列為文武二聖,成為儒家精神的象征。嶽飛精忠報國可敬,到處建有嶽王廟,受到萬民的景仰。鄭成功開墾台灣、媽祖救濟苦難,都成為老百姓心目中偉大的神明,香火不絕。乃至《封神榜》《西遊記》等神異中,如哪吒、孫悟空等子虛烏有的人物,也為民間百姓所膜拜。

現代化的佛教,應該從對自然圖騰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權信仰,走向淨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層次;現代化的佛教,不可以如過去知識低落的時代迷信怪誕,以神奇蠱惑民眾,而應該將人心導引至正信的領域。

有人一提到宗教信仰,總認為是村夫漁婦的迷信行徑。我們以為迷信固然不可宣揚助長,但是有時迷信卻比不信更好。有些人在神明之前持香祝禱,由於宗教的信仰,使他們不敢心存惡意、作奸犯科,他們的心思是善良的,他們的人格是高超的;有時候這種宗教信仰是一股維係社會倫理道德的力量。而且,有些迷信也未嚐不是推動國家進步的能源,譬如軍人為國家犧牲,為衛民而獻出生命,為什麼要為國家、為人民犧牲奉獻呢?因為對保家衛國的使命產生一種不問任何原因、不計較任何條件的絕對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迷信不一定就不好,如果善於運用,有時可以收到很大的效果。

古人說:“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對宗教、真理、正義,產生如磐石不移的“迷信”,這不足為懼,值得擔心的反倒是什麼都不信,精神沒有寄托的地方,心靈沒有安住的場所;心田中毫無善惡是非的種子,才是最令人憂心的。

在泰國有一種習慣,女孩子選擇對象結婚時,會先了解對方有沒有當過和尚,當過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過宗教純善的熏習、嚴格的生活訓練,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給他;如果沒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標,不能輕易托付終身。宗教信仰,有時成為衡量一個人人品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