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佛教現代化,目的是將佛教慈悲、容忍的精神,
提供給社會作為參考,希望社會遵循著佛教的平等法、
因緣法、因果法等原則原理,而臻於至善至美的境地。
假如有人曾到佛光山,看到佛光山各方麵的設備,不知道有什麼感想?或許有人會覺得佛光山和其他的寺院不一樣,充滿現代化的氣息,佛光山的一切都很現代化。將佛教推向現代的新紀元,是我們曆年來努力的方向。雖然佛光山的宗旨、目標,不一定皆能為社會大眾所體會,但還是要把佛教的真理,廣大地傳播給社會,讓現代的人們欣然接受;佛教走上現代化,是一條必然的途徑。
佛教從印度本土傳到中國,長期受到中國政治、民俗等影響,產生有別於印度的中國佛教。在印度,僧團為引導社會道德歸趣、超越國家權力的出世間團體;在中國,在專製君主體製之下,一切都附屬於政治而存在,佛教也無法幸免。君主的施政方針,往往決定佛教的興衰與否,有名的三武一宗法難,即是印證。尤其到了明朝,佛教由於當政者的政策,遂走上了遠離社會人群,封閉自守的局麵。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年輕時曾經當過沙彌,了解佛教四姓皆攝的包容性,容易為社會大眾所接受,是一股不可輕視的力量。當時由於一些不法分子假借宗教為謀叛的溫床,因此明太祖即位後,即對一切的宗教,特別是佛教,采取軟硬兼施的政策,以分散其對社會的影響力量。他要求全國的出家人,到山林中修行,使得佛教脫離社會,無法和群眾接觸,成為少數人修心養性的安養所。因此,佛教由隋唐時代積極投入社會、救度人們痛苦的盛世,沒落至關閉山門、保守退避的山林佛教。餘波所及,影響至現代,佛教度化群機的功能無法發揮,成為社會人士嗤之以鼻的對象。
民國以來,經過新佛教領袖太虛大師的極力提倡,推行八宗兼弘的人生佛教,一些年輕的僧侶,受到大師的影響,對未來佛教應何去何從的方向,有了新的體認,而喊出“打開山門,走進社會”、“佛教要下山去”、“佛教要大眾化、通俗化、文藝化”等口號。
本來佛教即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教是五乘共有的真理,不光是出家人特有的修行準則,而是七眾弟子共有的人生指南。佛教應該普遍化於每個家庭,佛教應該為每個人所接受。過去的大德,為了達到此理想,有禪宗提倡化禪機於耕作之中的農禪生活;淨土宗更是大事傳播三根普被的淨土思想,忙人、閑人都可修念佛法門。更有一些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主張以現代語文詮釋大藏經,以現代的印刷方式流通佛教的經典,使佛陀高深的教義,能夠普遍地為一般百姓所了解。
綜觀民國以來所提倡的“佛教現代化”運動,今日究竟完成了多少?佛教是否真正現代化了?我們以為尚嫌不足。佛陀以一大事因緣降生於世,所謂一大事因緣即示教利喜,也就是開示眾生以言教,給與眾生以歡喜。基於此原則,佛法一定要適合現代人的需要,讓眾生歡喜,自然地接受,才是佛陀示教的真正本懷。
民國以來所提倡的“佛教現代化”運動,並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嘩眾取寵。現代化的佛教,乃是本著佛陀慈悲為懷,普化眾生的心願,本著曆代祖師,尤其是太虛大師的主張,推行落實,我們隻不過稍盡一點綿薄之力罷了。
根據印度出土的遺跡,佛陀在世所住的精舍,不管在衛生、通風等設備,都相當的進步,達到當時的“現代化”。佛教要因應每一個時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將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於社會,也就是要“現代化”於每一個時代,因此,我們提倡佛教現代化,並不是創新,而是複古,把過去諸佛、大德的教化,以現代人熟悉、樂意接受的方式,揭櫫於大眾。
關於“佛教現代化”的問題,提出以下數點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