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設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1 / 1)

每一個人生活在人間,都不會離群孤立,每人都有他的親戚眷屬。有些人很重視家庭的眷屬,但有時也因眷屬而產生一些齟齬摩擦。俗語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就是家裏的夫妻、父子、母女那麼親的眷屬,有時候也會變成冤家,甚至被認為是修學佛法的障道因緣。因此,有些在家居士,以為像出家人一樣,疏遠親戚朋友,才算是皈依學佛。

其實,學佛並不需要離開親戚朋友。我們生活在人間,親戚眷屬之間若能彼此互相尊敬,和平相處,成為感情融洽的法侶道友,那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一)眷屬因緣好,相處在和敬

眷屬相處,不能相親相愛,反而成為仇敵,視為冤家對頭,原因何在?人和人相處,難免有一點利害關係,難免會發生一些誤會,如果彼此太計較,就不能和敬相處了。甚至有的人喜歡算舊賬,常常記著仇恨,好事不記得,壞事記一堆,怎麼能和敬呢?

我國聖賢有句話說“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又說“家和萬事興”。眷屬之間珍惜因緣,能彼此和諧,彼此尊敬,不算舊賬,不要計較、比較,這是眷屬和敬相處的必備條件。

(二)自由應尊重,利害要看輕

法國羅蘭夫人說:“不自由,毋寧死。”翻閱曆史上的暴政,多少百姓不惜自身性命,此起彼落地反抗,就是為了爭取生存的自由。1964年,越南教難,多少高僧大德,有的以火自焚,為教殉道;有的自殘身體,為教犧牲,隻為了爭取信仰的自由。

無論哪一個地區,哪一個行業,哪一個團體,哪一個家庭,甚至哪一個人,都需要自由;每一個人,思想不一樣,習慣不一樣,需要也不一樣,這許多人相處在一起,即使是家庭中的眷屬,也無法使大家的思想習慣相同。思想不同,最好的辦法是彼此互相尊敬,互相包容,如此才能互相存在,相安無事。

唯有尊重他人的自由,彼此相處才能和諧。有的父母,隻有一個兒子,對兒子的婚事便極力幹涉,兒子有了對象,卻不允許兒子與對方交往,或者隻有一個女兒,硬是不允許女兒嫁給她心目中的對象。像這樣的父母,太過管製兒女的婚姻,往往產生反效果。

有時候,身為父母者看到年輕兒女們,不能與自己一樣信仰佛教,反而信仰基督教,便想盡種種辦法要扭轉兒女的信仰。當然,家庭成員能有相同的信仰固然很好,但是,如果沒有善巧方便,徒使家庭裏的分子,因為信仰而感情破裂,這是劃不來的。家庭中的眷屬,年齡有差距、思想有不同,連習慣也不一樣,重要的是彼此相互尊敬,和諧相處,不可以太自我;把握這個原則,自然會有好效果。

(三)若要人讚美,多付苦與辛

我們如果想贏得別人的讚美,自己就要多付出一點辛苦與犧牲。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流汗,不會有成果,沒有成果,又怎能獲得別人真正的肯定呢?有一句成語說“實至名歸”,這句話很有道理,未經付出辛苦犧牲而獲得的讚美,叫做諂媚阿諛,並不是真正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