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幸福和睦了,要進一步把慈悲法喜普施給社會大眾,大乘佛教重視在家的學佛,在家的信徒更應本著大乘菩薩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精神,從事普濟社會大眾的事業。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須達尊者,他皈依佛陀以後發願:“從今日起,凡是過路行商,吃飯、茶水,我都願意供養;從今以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信佛的男女居士,隻要經過我的家門,要求吃用,我決不拒絕;如果有老人孤苦無依,有孤童幼兒沒有父母,隻要讓我知道,一定幫助他們解決生活的困難。”須達長者因照應許多孤獨無依的人,而被尊稱為“給孤獨長者”。
這就是大乘菩薩的精神,是大乘普濟精神的最高典範,是對社會實行普濟的慈悲。
(一)應有仁愛心,要發菩提願
台灣的謝東閔生前曾提倡小康計劃,推動仁愛運動。我們雖然是出家人,為實行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中國佛教研究院”的師生也以行腳托缽方式,響應仁愛計劃,並將所得款項全部送給政府當局,轉發給貧窮百姓。
托缽時,發生許多溫馨感人的事。有送報的先生看到莊嚴威儀的托缽行列,拿了50元便朝缽裏一放;也有路邊賣青菜的小販,歡喜布施100元……我心裏非常感動,心想:像他們送報紙、賣青菜,奔波勞累,要送多少報紙才有50元的所得,要賣多少青菜才有100元的收入呢?他們卻仍然願意布施。甚至有些人的生活應該是被救濟,卻願意拿100元、50元救濟別人。
因此,我體會一個道理,“富人”之名,不是由所擁有的金錢多寡而決定,一個人即使沒有多少錢,隻要他肯布施給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雖然很有錢,卻不肯普濟於人,則與窮人無異。
推行人間佛教,不一定希望人人有財有勢,主要是必須心裏富有,有仁愛的心,能發菩提大願。
(二)樂結眾生緣,喜做佛法事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在佛教裏,強調結緣的重要。有的人做事四處碰壁,無法進行,有的人卻能順利無礙,到處受人歡迎,這就是從結緣中得來。
每一位佛弟子,應該重視結緣。用眼睛看人,行個注目禮,是以眼睛結緣;認真聽人講話,給人歡喜,是以耳朵結緣;讚美別人、口說好話、轉述聽到的真理,是以口與人結緣;甚至走路時,先讓別人一步、禮讓座位給老弱婦孺,這都是結緣,都是奉行佛陀的大乘普濟精神。如果人人皆能實行,社會就能成為大乘菩薩的社會。
要多結法緣,必須多做佛事,而且方法要適當。常聽到有些人為了興建塔、寺,硬性規定他人出多少金錢。這種化緣方法不甚妥當,但有時回頭想一想,雖然是勉強要別人出錢,也是讓他有機會布施結緣,結了緣,等於播下種子,什麼時候收成,是意想不到的。如同經典譬喻,尼拘律樹的種子隻是小小一粒,可是當播種長大後,結實累累,其收成是難以計算的。
(三)願代眾生苦,普濟一切眾
《華嚴經》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為別人的快樂打算,使別人快樂,自己怎會不快樂呢?
有時候,我們走進寺院,看到許多人過度強調“眼觀鼻,鼻觀心”的修行,令人覺得現在人的冷漠,笑容少,一點也不親切熱情。佛經雲:“麵上無瞋是供養,口裏無瞋出妙香。”每一個人臉上常帶微笑便是供養,口中說幾句好話便是出妙香,大家能多做一些事情,就是給人信心,多走幾步路為人服務,就是給人方便,多給人點個頭招呼,就是給人歡喜,多把自己的所有奉獻給人,就是給人希望,那麼當下就是佛國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