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無量心是人間的佛教(1 / 1)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中國佛教為什麼會衰微?因為佛教徒沒有實踐佛法。佛教要我們慈悲,但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們喜舍,多少佛教徒具有喜舍的性格?那是因為佛教徒心目中沒有真正接受佛教。出世的也好,入世的也罷,如果沒有佛法,與世俗又有什麼不同呢?

有人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每個人把家中最好的正廳用來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因為觀世音有慈悲的功德。慈悲,才能走進每個人的家庭;慈悲,才能受到每個人的尊重;慈悲,才能真正降伏人心,讓大家心悅誠服,恭敬供養。

佛教不知從何時開始,染上悲觀的色彩。佛教徒開口閉口就是“人生苦短、無常……”其實,佛教有喜樂的性格,有歡喜的精神,所謂喜無量、悲無量,要把歡喜布滿人間。講苦,是讓我們認識苦的實相,如何解脫苦惱,得到歡喜,才是佛陀說苦諦的真正用心,“苦”不是最終的目的。佛說諸行無常,無常很好,無常可以變幻,壞的可以變好;不幸的命運,因為無常,就會否極泰來,時來運轉,另有生機;因為無常,所以命運不是定型的。我們要散布歡喜的種子,讓舉世之人都能得到佛法,讓大家都在幸福美滿歡喜中過日子。

有時候,物質上的生活豐富,經濟成長繁榮,不一定能解決人的痛苦。金錢多、物質多,帶給人的煩惱也很多。佛法的歡喜,是要我們從法喜、從禪悅、從真理中去體會內心的自在、內心的安樂。如果我們的信仰,隻是建立在貪求上麵,向菩薩、一切神明要求貪取,要平安,要富貴,要家庭美滿,要長壽,中獎券……這種以貪婪為出發點的宗教層次,並不高尚。我們應該把信仰建立在“舍”的上麵,信仰宗教是奉獻的,是犧牲的,是利眾的。人間佛教的利他性格,應該具有這種慈悲喜舍的精神;所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