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間佛教,

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

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理念,不但早在我的心裏,在我的行為裏,也時時在我的思想裏。

究竟什麼是“人間佛教”?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人間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都以人間為主。佛陀為什麼不在其他五道成佛?為什麼不在十法界中的其中一法界成道,而降世在人間成道?再深入看,佛陀為什麼不在過去時間、未來時間成道,而在我們現世的娑婆世界成道?這就說明,佛陀是以人間為主的。人間的佛陀,他所展現的人間佛教,具有六個特性:

1.人間性: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2.生活性:佛陀所發展的佛教,非常重視生活,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臥,處處都有教導。甚至對於家庭、眷屬的關係,參與社會、國家的活動等,都有明確的指示。

3.利他性:佛陀降生這個世界,完全是為了“示教利喜”,為了教化眾生,為了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

4.喜樂性:佛教是個給人歡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義,就是為了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

5.時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緣,降誕於世,特別與我們這個世間結緣。雖然佛陀出生在2500年前,並且已經證入涅槃,但是佛陀對於我們世世代代的眾生,都給予得度的因緣。所以到今天,我們還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為我們的模範。

6.普濟性:佛教雖然講過去、現在、未來,但重在現世的普濟;空間上,雖然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也重視此世界的普濟;講到眾生,雖然有十法界眾生,更重在人類的普濟。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種經論中,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表示他不是神。《維摩詰經》則說:“佛國、佛土在眾生身上求,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離開群眾而求道,是沒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師更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要成佛,必須在人道磨煉、修行,才能成佛,在其他諸道中,是無法成就佛道的。

《雜阿含經》卷十五中曾以“人身難得”的譬喻,讚歎生而為人的可貴。經上提到:“黑夜裏有一隻盲眼的烏龜,想要上岸求救。茫茫大海,黑暗無邊,隻有一根木頭,這根木頭有一圓孔,這隻瞎了眼睛的烏龜,要在百年一浮一沉的刹那,找到那個孔,才能找到得救之道。”得人身,就是如此困難、稀有。《阿含經》中也提到:“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這都是意謂人身的難得,人間的可貴。

我曾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家庭普照,有位老師提出一個問題,他說:“佛教要我們在家的佛教徒了生脫死,我們不想;叫我們成佛,我們也沒有動念過,因為成佛困難而遙遠,而了生脫死也是件好渺茫的事。我們現在隻想知道,如何才能過得比別人更好一點?比別人更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