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了以後,感觸很多,我們的佛教一直偏離了人生。過去閉關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漢的佛教、個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間性,讓許多有心人佛門的人,徘徊在門外,望而卻步,裹足不前。所以佛教在度化眾生方麵,要加強力量。

太虛大師說,印度佛教最初的100年至300年間,是小行大隱的時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隱晦的時代。到了600年以後,是大行小隱的時代——大乘佛教盛行,小乘佛教不彰顯的時代。1000年以後,是密主顯從的時代——密教為主,顯教為從的時代。到了今天是人間佛教圓融的時代。不論小乘的、南傳的、大乘的、藏傳的、中國的佛教,把原始佛陀時代到現代的佛教,全部融合、統攝,回歸佛陀在人間“示教利喜”度化眾生的本懷。

一般人熟悉的四大名山中的四大菩薩,其中觀世音、文殊、普賢示現在家相,隻有地藏王菩薩現出家相。為什麼這些菩薩大都現在家相?原因是過去的出家眾,具聲聞性格者多,出世的思想比較濃厚;而在家的佛教徒,比較樂觀、積極、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大乘的佛教,更合乎佛陀的本懷。像太虛大師自己也謙稱:“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意思是,說我是比丘,不敢當,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說我是佛嗎?我也還沒成佛,但願稱我為服務眾生的菩薩。

菩薩不是泥塑,不是隻供養在佛堂,而是在人間活躍,有覺悟、有度眾個性的大有情。我們人人都可以成為菩薩。所以,太虛大師一生提倡“人間佛教”,最後歸納到菩薩學處,學菩薩就是人間佛教的旨趣。

人人都有追求往生淨土的目標,在西方有極樂淨土,在東方有琉璃淨土,彌勒菩薩有兜率淨土,維摩居士有唯心淨土。其實,淨土不一定在東方或在西方,慈航菩薩說:“隻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佛教的淨土到處都是,為什麼我們不在人間創造安和樂利的淨土,而要寄托未來的淨土?為何不落實於現實國土身心的淨化,而去追求遙不可知的未來?

所以,我常說對佛光山具有某種護教程度的信徒,當他老年時,不一定由兒女來養他,可由本山奉養,讓他頤養天年;不一定等往生之後,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讓阿彌陀佛補償他。因為他對佛教很好,我們奉養他,讓他當生即往生佛光人間淨土。真正的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

佛教有小乘、大乘,有顯教、密教,無論如何區分,都必須具有人間性,才能適合時代的潮流。這不僅繼承傳統,而且是時代所趨,人間佛教必然是未來的一道光明。

佛教早期以聲聞趨向大乘,稱為正法時期;後來以天乘之天道思想趨向大乘,是為像法時期;以人乘佛教趨向大乘,可說是末法時期。太虛大師說,末法時代提倡人間佛教更為重要。人間佛教具有哪些基本思想?以下提出六點作為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