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的淨土,不隻是指十萬億佛土以外的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和藥師佛的東方琉璃世界。佛教的淨土是可以在人間實現,也可以在現代實現的,因為《維摩詰經》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意思是說,娑婆世界很髒亂、很黑暗、很動蕩不安、很令人煩惱,但這一切都是我們不健全的心理所表現出來的。假如我們有健全而美好的心理建設,則未來在佛光普照下,我們的社會再也沒有階級鬥爭,沒有男女關係,眾生一律平等;沒有經濟占有,沒有物質匱乏,人民生活逍遙;沒有惡人騷擾,沒有政治迫害,社會安定和樂,則極樂世界的一切都可以在我們的眼前實現,這個世界就可以成為人間淨土了。
“人間淨土”是未來的理想社會,要達到此一理想,圓滿此一目標,必須人人持守五戒。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法。所謂五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吸毒。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其實從根本上看隻有一條——不侵犯眾生。人間的爭鬥、動亂、不安,主要就是由於彼此相互侵犯,不尊重他人而引起的。隻要人人奉行五戒,則不亂殺,這是尊重別人生存的權利,不去侵犯;不亂取,這是對別人所有物的尊重,不去侵犯;不亂淫,這是尊重別人的身體名節,不去侵犯;不亂說,這是尊重別人的名譽信用,不去侵犯;不亂吃,這是尊重自己的身體、健康、智慧,不去侵犯。如果世間的每個人都能嚴持五戒,進而實踐四攝六度、明白因果業報、奉行八正道法,那麼人間淨土的理想就不難實現了。
人生一期的生命,從過去延續到現在,從現在慢慢走向未來。在未來的道路上,生命分段的生死,雖然隻有幾十年的歲月,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一次又一次地往無盡的未來走去。
未來是什麼?未來會如何?一般人莫不希望自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甚至希望能夠預知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樣子,因此就有許多人求助於算命、卜卦,企圖借算命卜卦來預知未來。其實,未來是什麼?未來無始無終!未來好像一個時鍾,滴答滴答地往前走,走到什麼地方停下來,這是不可知的謎。既然知道未來是無窮無盡,我們又何必斤斤計較於現在?現在、今生、百年的歲月,在無窮無盡的未來裏麵,能占多少呢?因此正信佛教不主張求神問卜,也不必算命卜卦,因為未來是沒有辦法預知的,如果我們一定要預知自己的未來,那麼就把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為《三世因果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如是因”必然招感“如是果”,自己的命運是可以由自己來決定的。
因此,欲知未來,不如把握現在。人生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其實,過去的也未嚐過去,它影響到我們的現在;現在的時光雖不停留,它卻領導著我們走向未來;未來還有未來,生生世世就這麼輪轉不休。廣義的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廣義的未來,還是無量無數的“阿僧祇劫”。對於過去的行為,我們可以作為反省,也可以自我檢討,從中汲取經驗,改進未來;對於現在,我們不能停滯,不可故步自封;因為不放棄後麵的一步,又怎麼能跨步向前呢?所以,生命的價值,不光是生命的過去,更大的價值是生命的未來,因為未來就是每個人的希望。當我們在播種之時,必然希望有所收獲;看到太陽下山了,我們希望它明朝依舊升起。人生就是活在未來的希望裏,因為知道有未來的幸福可期,所以現在無論如何的艱難困苦,我們都能甘之如飴。如果沒有理想,談何方向?談何實現?沒有未來,我們就沒有目標,就沒有理想,也就無法享受成功的喜悅。
所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觀,帶給人生無限的希望與未來。所謂三世,前世、今生、來世,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也是三世,甚至前一秒、此一秒、下一秒,都是三世。三世在我的當下一念,在我的一心之中。因此我們要好好地把握過去、現在、未來,使它善行循環,善念相繼,如此才能有美好的未來,才會有圓滿的人生。
佛法分世間法、出世間法,佛教最終的目標雖然是追求出世的涅槃解脫之道,不過人生在世是離不開世間法的,即使是佛法也主張“先入世再出世”。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人既然不能離開世間而生存,也不能沒有入世的生活。但是一般人的生活,大部分是過著:
1.以物質為主的生活,因為物質占了我們生活的主要部分。
2.以感情為主的生活,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佛說“眾生”為有情。
3.以人群為主的生活,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居。
4.以根身為主的生活,因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快樂。
人雖然過著物質的生活、感情的生活、群居的生活、根身為主的生活,但是:
1.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所以我們要有“合理的經濟生活”。
2.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遠令我們滿意,所以我們要有“淨化的感情生活”。
3.人群是利益衝突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所以我們要有“六和的處世生活”。
4.根身是無常的,因緣會招感聚合離散,所以我們要有“法樂的信仰生活”。
以上所說,都是規劃人間佛教的藍圖、建設人間佛教的淨土不可或缺的內容。
此外,在《維摩詰經》中《佛道品》的內容,可以說都是人間佛教的內容,如: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四攝為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華,解脫智慧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