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一生曾多次帶團到印度、尼泊爾、美國等地旅遊參訪,對於觀光旅行,我曾經就各地的文化訂定十個層次:
第一級:台灣旅遊一周。
第二級: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
第三級:日本、韓國。
第四級:南非。
第五級:美國、加拿大。
第六級:澳大利亞、新西蘭。
第七級:歐洲。
第八級:俄國。
第九級:印度。
第十級:中國大陸。
此外,佛光山經常舉行國際學術會議,組團到世界各國訪問,甚至到梵蒂岡和教皇會麵,訪問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等,總是希望在國際間散布和諧的種子。
我曾經說過,台灣發展科技,雖然促進了生活上的富裕,但那隻是物質上的擁有,反而造成心靈與精神上的貧乏,許多亂象、弊病因此不斷滋生。
佛法著重於內心的淨化,它認清世界不平等的根本,源於人們內在的無明我執,人類貪求權力、名譽的欲望所致;由於貪婪心的占有,彼此就會引起衝突,從而招來不息的鬥爭。因此,佛教告訴我們要根治世界的亂源,必須從淨化人們的心靈做起,從眾生心中去實現人心的和平,從實踐佛教的無我、慈悲、尊重、和平的教義,才能完成世界的真正和平。
聯合國一再提倡和平,因為和平是千古以來,人人夢寐以求的美景。儒家以世界大同為天下升平和樂的期望;孫中山先生也以“天下為公”作為他草創民國的理想;佛教則以四生九有、法界平等的“天下一家,人我一如”的理念,建設人間淨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國傳統的兼愛思想,而佛教除了對人權的維護,更進一步重視“生權”的平等。此為“眾生皆有佛性”、“汝是未來佛”,恭敬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權利。由於佛教提倡生權的平等,自然跨越國界的藩籬,而能天下一家;泯除同異的分歧,而能人我一如。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彼此尊重、包容、平等、無我、慈悲,這才是民族間、國際間需要的理念。因此,我們居住在地球上,應以同體共生的地球人自我期許,提倡“生佛平等”、“聖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進而泯除人我界線,打破地域國界,人人具備“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國際宏觀,進而以“天下一家”為出發點,讓每個人胸懷法界,成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護自然,愛惜資源;以“人我一如”的同體觀,自覺覺他,升華自我的生命,為自己留下信仰,為眾生留下善緣,為社會留下慈悲,為世界留下光明。如此,才能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