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國際觀(包容之道)(1 / 2)

由於現代的科技發達,交通電訊便捷,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例如現代的電話、計算機網絡、遙控器等處處都把地球上的人聯結得愈來愈緊密,致使21世紀已經成為“地球村”的時代,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類,不得不以“地球人”自詡!

在地球村裏,雖然有許多的國家、許多的種族、許多的文化、許多的語言,但不會妨礙地球村的發展。例如,全世界的國家、城市、鄉村,都有所謂“社區”的結構。在一個社區裏,有許多的家庭,許多不同的姓氏、個性、年齡、性別、語言、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的人生活在一起,但都不會妨礙社區的和諧。

從一個社區擴大到一個地球村,其道理都是一樣的。隻是,人,都是先愛一個家,而後愛一個宗族,接著推及一個鄰裏、一個村莊、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繼而從同胞、人類,再到一切有情眾生。愈是與自己親近者,愛得愈深,愈是疏遠的人,能付出的愛愈少,所以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並非人人都能容易做得到,因此也就有聖凡之分。

由於一般人的愛,都是有緣、有相的慈悲,尤其有親疏、愛憎、人我的分別,因此就有比較、計較,繼而有人我紛爭。人間佛教的國際觀,就是要打破人我的界線,要本著“同體共生”的認識,互相包容、尊重,彼此平等、融和,大家共榮、共有。

例如在佛教裏,講到時間都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講到空間都是此方、他方、十方無量世界;講到人間,都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是無量無數。所以,佛教的國際觀其實已經完全泯除了時空的界限。

《阿彌陀經》裏提到,眾生“各以衣械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彼此結緣,彼此讚美,就是充滿了國際觀。《彌勒菩薩上生經》《彌勒菩薩下生經》中,彌勒菩薩不但與地球上的人類有來往,甚至天上天下,乃至到三界二十八天、十八層地獄裏去度眾生。佛教的常不輕菩薩,不輕視任何一個眾生,佛教裏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救苦救難;佛教對弱勢團體,對落後的小小國,尤其給予關懷。

佛教吃飯時,都是供養一切眾生;獲得一絲一縷,都要感謝十方大眾的因緣。佛教提倡平等,佛陀視一切眾生都如愛子羅睺羅;佛教更重視一切生權的維護,所以佛教自古以來不曾引發世界戰爭。

有人說,自古以來,能夠走遍千山萬水、行腳山河大地的,有軍人、商旅、探險家,再者就是僧侶的雲水行腳、尋師訪道。

佛教裏,一部中印交通史,萬千的僧侶和佛教徒往來西域絲路上;一部中日佛教交通史,也是多少人在海上漂流。大乘經典裏,所謂“一念三千,心包太虛”,諸佛菩薩都是十方世界去來。

台灣自從30年前開放觀光以來,佛教徒所組織的觀光團,在世界各地到處旅行;海峽兩岸人民擴大交流以後,台灣的佛教徒更可到大陸朝禮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