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政治觀(參政之道)(2 / 2)

此外,佛陀對仁王政治的教化,也是散見於諸多經典,例如佛陀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執政者應當心常憂民,如母之憶子,不離於心;在《如來示教勝軍王經》告訴身為國王者:“於諸國邑所有眾生,童仆作使、輔臣僚佐,應以諸佛所說四攝而攝受之。”在《長阿含經》說:“君臣和順,上下相敬,若能爾者,其國久安。”在《佛說孛經抄》裏記載:“為君當明,探古達今,動靜知時,剛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在《法句譬喻經》中亦提出為王之道,當行五事: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強士,隨時稟與;三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育貪樂,心不放逸。在《金光明最勝王經》則說:“於親非親,平等視一切,若為正法王,國內無偏黨,法王有名稱,普聞三界中。”

佛教教義與僧侶行儀可以影響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會;帝王的權勢則能幫助佛教普遍弘傳,淨化世道人心。晉代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佛陀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將護法之責交付國王,以收“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之功。此可證之於佛世時,因為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的護持,佛教才能傳遍印度;佛陀滅度後,阿育王修建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並派遣布教師到錫蘭(現在的斯裏蘭卡)等地弘法,使得佛教得以向外弘傳,廣宣流布。中國因有東漢明帝派遣郎中蔡愔,西赴天竺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高僧來華弘法,佛教因此得以傳入中國。至於中國佛教的譯經事業,大多是由於曆朝帝王保護,設置譯經院,因而得以完成,如鳩摩羅什大師受後秦姚興的護持,在西明閣從事譯經,而有《法華經》《中論》等74部384卷經論流傳後世;玄奘大師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譯出《大般若經》《成唯識論》等75部1335卷經論,使法寶聖教的光輝普照於中國。

現代信教自由,且政治有護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因此,佛教需要政治的護持,政治不要嫉妒佛教,也不要舍本逐末地隻獎勵慈善,應該多獎勵從事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者。而佛教對於社會的關懷、人權的維護、民眾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佛教徒不能以遠離政治為清高,個人可以不熱衷名位權勢,但不能放棄關懷社會、服務眾生的責任。今日佛教徒為了弘法利生,對政治不但不應抱持消極回避的態度,相反的,應該積極關心,當下承擔。因為人在社會上誰也脫離不了政治,佛教徒雖不介入政治,但關心社會,關心政治,所謂“問政不幹治”,這是佛教徒對政治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