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自然觀(環保之道)(1 / 2)

“自然”是世間的實況,如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轉、眾生生老病死的輪回、心念生住異滅的遷流、物質成住壞空的變化,都很自然。

自然是一種法則,自然就是不刻意、不做作,凡一切順理成章的道理,都叫自然。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證悟宇宙的真理“緣起性空”,實際上就是宇宙間“自然”的法則。甚至由緣起法則所衍申出來的“業力自由”、“眾生平等”、“同體慈悲”、“生死一如”等觀念,能夠把生存與死亡統合起來,更將生命的尊嚴發揮到自然的極致。

自然就像一個“圓”,好因帶來善果,壞因招致惡果,因果相續,無始無終。“因果業報”是佛教的真理,佛陀是宇宙真理的覺悟者,佛陀所宣說的教義,也就是解釋自然界運行的真理,因此佛陀常說“法爾如是”,也就是出乎自然、天然、當然、不勉強的意思。

佛教一向追求自然,重視人心、人性。例如佛陀歡喜在幽靜的森林散步經行,或者在寂靜的大自然中沉思冥想;阿難曾在林間習定,因見麵然餓鬼而起慈救之心;須菩提於樹下晏坐,體會甚深的空義。乃至中國禪宗祖師崇尚自然生活,不但居住在山林水邊,遠離車馬喧囂,不受凡俗塵擾,尤其思想上的放曠自由,灑脫自在,任性逍遙,不受拘泥束縛,這就是精神上的自然。

說到“自然”,自然,則和;如不自然,就會導致紛亂。古德雲:“違順相爭,是為心病。”貪欲、瞋恚、愚癡、我慢、疑嫉攪動心湖,人就會煩惱愁腸。佛教主張“緣起緣滅”,隨順自然;佛教行者對於生活中的有無、貧富、好壞、得失,都看得很自然。一切隨順自然,正如佛陀“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這就是自然。能夠順應自然,不滯留煩惱、痛苦,這就是身心的環保。

佛教是個深具環保意識的宗教,不但注重內在的心靈環保,同時兼顧外在的生態平衡,例如注重山林、流水、生態、動物等的保護。而環保工作做得最好的是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環保專家,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極盡莊嚴清淨,不但沒有空氣汙染、水源汙染,也沒有噪音、毒氣、暴力、核能等公害,而且人民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主要的目的,不外希望大家都能在自然的生活下安居樂業,因為唯有順應自然,我們的心靈才得以解脫,我們的生命才能夠自由。

自然就是天、地、人調和。一般人之所以有種種痛苦的產生,是由於與大自然的人、事、物、境,處於對立,不能調和所致。世間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長;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一切生命和自然息息相關,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生命不是以好不好來論斷,是順生死輪回的法則在運轉,當吃飯則吃飯,當睡覺則睡覺,所以大珠慧海說:“饑來吃飯,困來眠。”藥山惟儼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可見“道”與自然同在,“道”就是自然的生活。也因為如此,連大聖佛陀都責備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應說而不說、聞善言不著意的人為“五種非人”,因為他們的行為不合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