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不是喜就是悲。例如在古老的觀念裏,生之可喜,死則可悲。當人之生也,弄璋弄瓦,皆在慶賀之內;一旦撒手人寰,即呼天搶地,萬分地感傷悲泣。其實,當人出生之時,就已注定了死是必然的結果,所以人之生也,都要死亡,又有何可喜呢?當人之死也,如冬天去了,春天還會再來,死又有何可悲呢?生死是一體的,不是兩個,生了要死,死了還會再生,所謂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環不已,生也不足為喜,死也不足為悲啊!
但是,生死既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喪慶禮儀便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兩件大事,“慎終追遠”的孝親思想一直是中國固有文化中為人所稱譽的美德,此與佛教的報恩思想頗為符合。
不過,中國民間的喪葬禮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實在應該淨化、改良。例如看風水、擇日、死後8小時以內不能入殮、出殯時安排電子音樂、花車、遊街、哭墓等,不但浪費,而且有失莊嚴。因此,談到喪葬禮儀,首先要建立正知正見。
例如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卻很少人能坦然麵對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臨終”這重要的一刻。臨終是“升”、“沉”最重要的關頭,它是決定“往生”最寶貴而且具有決定性的一刻,眷屬若在此時大聲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緒,累他墮落,失卻往生善道的機會,那是無益而有害的。所以,若遇家裏有人過世,不宜哀嚎大哭、搖晃、塞手錢、拜腳尾飯,甚至馬上替亡者更衣等,因為此時亡者神識未離,會令其留戀不舍,增加痛苦。最好在病人病危時,禮請法師或道友前來助念,親人亦應在旁一起助念,幫助亡者往生極樂淨土。亦可請病人敬重且善說法要的有德長者,安慰開導病人,勸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此外,現代的喪葬,動不動就要買偌大的墓地,建偌大的墓園,造成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現象。佛教自印度開始即主張火葬。火葬比天葬、海葬、林葬、土葬都好,當初佛陀涅槃後,也自以三昧真火荼毘。目前火葬的觀念已漸被一般人所接受,尤其一般佛弟子在火葬後,將骨灰奉安在寺院的納骨塔,這實在是人生最圓滿的歸宿。
佛教的納骨塔不同於一般世俗的靈骨塔,它除了實質解決現實的問題外,更蘊涵著深刻的信仰意義。因此,佛光山的慈善事業中,除了開辦有育幼院、養老院、雲水醫院外,並設萬壽堂,供信徒安放靈骨,周全地照顧信徒的生老病死,讓人的一生都能在佛法裏獲得圓滿的照顧。
有關喪葬禮儀,尤應注意下列幾點:
1.不要虛榮:現在的人遇到喪葬事宜,常常競以虛榮心處理,要做得比別人好,實在不必要,應當尊重亡者心願才是最重要的。
2.不要鋪張:喪葬事情,講究你有多少樂隊、我有多少花車;其實不一定要這樣,喪葬是個人家庭的事,何必勞師動眾呢?莊嚴、哀傷、肅穆勝於吹吹打打。
3.不要迷信:治喪無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盡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