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不光隻是工作,也不能光是修行;生活正如植物的生長,需要空氣、水分、溫度等因緣的調節。因此,一個人每天的生活作息,不能隻是硬邦邦地行住坐臥、衣食住行;三餐溫飽之外,在精神生活方麵還須要有娛樂活動來調節。就如一個修行的人,需要對自我有教育性的娛樂。
例如,參禪的人,在坐禪之後也要利用跑香、經行來調節身心;念佛的人,念佛之外,也要繞佛、拜願,這都是身心的娛樂。佛門每周有一天放香的時間,甚至每日三餐,晚餐時間不必像早餐、午餐一樣的披搭袈娑,高唱供養咒,這一餐稱為“放參”。
平時一些修行者,有的人喜歡到處行腳雲遊、旅行參訪、朝山覽勝;有的人向往大自然,獨居冥思、靜坐觀想。甚至《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觀日出日落、觀山觀水、觀樹觀景、觀佛觀光明等,也都是寓修行於娛樂之中。
乃至極樂淨土,不管是一早的“各以衣械,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或是平時徜徉在七重行樹、七重欄楯、八功德水之中,隨著鳥聲念佛、念法、念僧等,都是舒暢身心的樂事。
過去叢林裏不但準許僧人下圍棋,甚至還設計“成佛圖”的遊戲,透過“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各自所代表的是進是退,而來去行走於十法界之中。借著遊戲不但增進佛學常識,寓教於樂,同時也可以增進道友之間的情誼。
除了棋道之外,叢林裏還時興茶道、書道,甚至藏傳佛教的辯經,以及一般的抄經、雕塑、繪畫、佛舞、梵唄等藝術,也都是深具教育意義的生活調適。
人的一天有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工作之外,借由正當的娛樂來調劑生活,是極其重要的一環。一般社會之娛,重在聲色犬馬、動態;佛教重視自然界,如鳥窠禪師巢居樹上、圓通納禪師穴居岩洞、大梅禪師荷衣鬆食,他們任性逍遙,何等自在。甚至禪師們教人栽鬆、除草、耕耘、種植,讓身心與田園自然融合,讓眼耳鼻舌悠遊於心海,享受寧靜的禪悅法喜。此外,佛教到了中國,對於朝山禮聖、寺院參訪、座談聯誼等活動也都十分重視,因為借此可以廣結善緣、增廣見聞。這也是佛教的娛樂生活。
現代的學校教育主張“德智體群娛樂”並重。其實,佛教自古以來即是個“五育並重”的宗教:佛殿共修,重在德育;講堂聽經,重在智育;出坡勞作,重在體育;僧團是六和合僧,重在群育;雕刻、繪畫、梵唄唱誦,重在美育。
此外,佛教在娛樂方麵也有很多如上所述的“寓教於樂”之修行法門,大致可分成六類:
1.體育活動:跑香、朝山、雲遊、佛教舞蹈、拳術。
2.音樂:梵唄、佛歌、合唱、法器、國樂、俗講。
3.書藝:書法、抄經、繪畫、雕刻、塑像、圍棋。
4.花和茶:插花、茶道。
5.勞動:出坡、農耕、工禪、菜圃、苦行、烹飪。
6.修持:尋師、論道、念佛、禪悅、法喜、止觀。
人的生活,物質上的衣食溫飽之外,應該要有藝術生活的品位,要有服務人群的品位,也要有休閑娛樂的生活品位。今後在家信眾如何規劃自己的娛樂生活?隻要不是縱欲,不是沉溺於傷神妄念的酒色財氣之中,隻要是正當的娛樂,都是可以追求的。例如晨起的運動、晚睡前的音樂欣賞、白天定時的經行、散步,或是閑暇時,三兩好友相約旅遊、座談、喝茶、談道,乃至抄經、烹飪、琴藝等,即使是參加朋友之間的舞會、聚餐等,也無不可。不過,娛樂生活也應有其條件與應注意事項,例如:
1.參與的分子,必須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2.參與時間不可超過比例,例如一天24小時當中,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另外的8小時吃飯、盥洗、娛樂,要平均分配。
3.活動的地點要注意安全。社會上常有墜崖、溺水等意外頻傳,故外出應注意安全;甚至玩火、賭博、醉酒等,這些都不是正當的娛樂生活,應該避免涉足。
4.參加活動時,最好夫妻一起出席,不但彼此可以認識共同的朋友,培養共同的話題,同時也能避免感情出軌的機會。
佛教自明清以來,大都以寺院山林的靜修為主,因此常給人沉寂冷漠,不食人間煙火之感。甚至一般人都以為佛教講四大皆空,講苦空無常,因此學佛以後一定要吃苦,甚至要遠離人群,這才是真正的學佛。實際上,佛教是很生活化,很生動活潑,是充滿了蓬勃朝氣的宗教,佛教很重視日常生活,舉凡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搬柴運水,無一不是佛法。因此,人間佛教的娛樂觀主張,修學佛法,固然要向經藏去探尋,向善知識去參訪,但也不能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飯、穿衣、睡覺,處處都有佛法,隻要能在生活中多用一點心去體會、去實踐,必能享有“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