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能增加知識;讀書,能開啟智慧。讀書,尤其能提升心性、健全人格、改變氣質,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不讀書的人,言語乏味,俗不可耐。一個沒有讀書的人,跟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在一起,同樣有父母,同樣穿衣吃飯,可是他們的品德、氣質就是不一樣,所以自古聖賢都是鼓勵每一個人要多讀書。
佛教是個智信的宗教,旨在開啟眾生的智慧,以解決眾生的煩惱、痛苦。所以佛教尤其提倡“書香生活”,鼓勵佛弟子要閱藏讀經、聽經聞法,如《父子合集經》說:“眾會若聞佛所說,心生淨信決定解;勤修妙行趣菩提,超出輪回生死海。”《楞嚴經》也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所以佛教每一部經典莫不以“如是我聞”開頭;甚至開經偈更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乃至《金剛經》的“受持四句偈的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的財物布施”,以及《華嚴經》的“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都是提倡書香生活。
佛教重視般若慧解,中國古代的叢林寺院,就是供給十方衲子參訪修道的學校,所謂“飽參諸方叢林客,不知此中有悟無?”即使到了近代,清末民初諸老,創設僧伽學校、師範學堂,太虛大師更設立了許多佛學院,尤以今日台灣,兒童有星期學校、兒童夏令營;青年有青年會、大專社團;信徒有信徒共修會、信徒講習會;專業的有各級佛學院、佛學研究所。乃至佛光山對一般社會教育,從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到大學所辦的學校,都受到百萬信眾的護持,這一切都說明今日佛教徒已經覺醒到教育與知識的重要。
其實,佛教本來就是佛陀的教育,佛教的寺院就是修學辦道的修練所,因此古時有“選佛場”之稱。寺院也等於是學校,佛教重視文字般若的傳播,《法華經》的“十法行”,提倡書寫、演說、披讀、印經的利益。佛教的《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的眾生,每天二六時中莫不念佛、念法、念僧;時時刻刻、心心念念都在佛法、道念、利眾上;佛教的《華嚴經·人法界品》中,敘述善財童子一心勤求佛法,遍訪53位善知識的艱辛過程,此與今日的遊學參訪如出一轍,實為今日青年樹立了讀書求學的典範。
明朝的袁了凡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功德悉皆無量,為善最樂。五戒可保人身,十善可升天界,因果決定不昧,讀書有益。”佛教自古即重視文字般若,幾乎每間寺院都有藏經樓,古德不但日誦萬言、手書貝葉經,甚至手刻石經,元代的法珍比丘尼更是斷臂印經等。乃至玄奘大師西天取經、曇無羯東土弘法,他們求法弘法,他們為法忘軀,若無讀書精神,何能如此?若無書香生活,如何留下三藏十二部經?
此外,唐朝溈山靈佑禪師說:“出言須涉於典章,談說乃傍於稽古,形儀挺特,意氣高閑遠。”蕅益大師說:“不調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閱三藏,則智眼必昧。”明朝襪宏大師主張:“人處世各有所好,亦各隨所好以度日而終老,但清濁不同耳。至濁者好財,其次好色,其次好飲。稍清,則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詠。又進之,則好讀書。開卷有益,諸好之中,讀書為勝矣!然此猶世間法。又進之,則好讀內典。又進之,則好淨其心。好至於淨其心,而世出世間之好最勝矣!漸入佳境,如食蔗喻。”此中都可看出古德勤奮好學、埋首藏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