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知識觀(進修之道)(2 / 2)

由於自古以來,出家人莫不博覽經籍,因此大都為知識分子,故與士大夫交遊頻密。例如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白居易與鳥窠禪師、歐陽修與明教禪師、袁了凡與雲穀會禪師等;即連反佛的韓愈都與大顛禪師親近、問道。甚至過去中國的村夫村婦,雖不會背四書五經,卻能背誦《大悲咒》《金剛經》《阿彌陀經》等,可見佛教提倡讀書,深入人心。

《心地觀經》說:“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行為第四。”《緇門警訓》更說:“不修學無以成,不折我無以學,不擇師無以法,不習誦無以記。”佛教重視知識的傳授、智慧的開發,但是佛教教育跟一般社會教育不同,在社會接受教育是為了一技之長,以便將來謀生之用;或者是為了取得一張文憑,找一份好工作。而佛教的教育卻包含了慈心悲願,為了自利利他而肩負重責大任。

佛教教育大致上分寺務行政和義理研究兩種,尤其重視生活教育與思想教育。所謂生活教育,就是行住坐臥、待人處事、威儀等各方麵的訓練。所謂思想教育,則先要具備四不壞信:(1)對三寶要有信心;(2)對常住要有忠心;(3)對眾生要有慈心;(4)對持戒要有肯定。

此外,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自動自發,自我學習。尤其佛教與一般哲學不同,佛教不隻講知識、講理論、講道德,更重視實踐,重視修行。所謂“解行並重”,也就是不僅對佛法的知識義理要深思理解,尤其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因此修行非口號、形式,而是修行在生活中,例如用慈悲的語言應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麵孔對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等,生活中有佛法才叫有修行。

《楞嚴經》說:“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學佛修行,不一定隻有局限在寺院裏,佛教尤其重視生活中的修行,能夠在日常生活裏實踐佛法,就是修行。因此,佛教徒的一日行,從早晨起床到夜晚養息,乃至日常的待人接物,語默動止,都要效法佛菩薩,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理生活,如法做人處事。

此外,可依個人的時間安排定課,持之以恒。如果家中環境許可,可設一佛堂,每日晨起,於佛菩薩聖像前獻花供水、上香禮拜,或誦經一卷,或靜坐5分鍾;夜晚臨睡前,可於佛前禮佛靜心,或讀誦《佛光祈願文》,反省自己的功過。每周可參加一次或兩次的道場共修,借由宗教的禪悅法喜,洗滌自己的貪瞋煩惱,開發內心的聖財。每日三餐進食前,合掌稱念四供養、佛光四句偈或五觀想,亦可培養感恩與慈悲的宗教情操。

總之。修行並非閉門自修,隻求自了;修行應該親近寺院道場,參訪善知識,以求法要,同時還要發心護法,並且弘法,這才是人間佛教的知識觀所主張的進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