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一期的生命隻有短短數十寒暑,有生必然就會有死;生死,這是人人都免不了的問題。
生和死如影隨形,生了要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並不了解。
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眾生由於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裏漸漸孕育成生命體,是為“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分,色則指物質部分。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接“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於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
信仰佛教,並非就沒有了生死問題,隻是要人看破生死!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經典上將死亡分成四大種類:壽盡而死、福盡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灰飛煙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裏去,因此佛經裏對於死亡的觀念,有很多積極性的譬喻,例如:
1.死如出獄:《大智度論》說:“苦厄猶如地獄。”眾苦聚集的身體如同牢獄,死亡好像從牢獄中釋放出來,不再受種種束縛,得到了自由一樣。
2.死如再生:死亡是另一種開始,不是結束,如《思益梵天所問經》說:“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
3.死如畢業:《般泥洹經》說:“展轉相教,解諸童蒙,使學成就。”生的時候如同在學校念書,死時就是畢業了,要按照生前的業識成績和表現,領取自己的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去受生轉世,麵對另一個天地。
4.死如搬家:有生無不死,死亡隻不過是從身體這個破舊腐朽的屋子搬出來,回到心靈高深廣遠的家。如同《出曜經》說的“鹿歸於野,鳥歸虛空,義歸分別,真人歸滅”。
5.死如換衣:死亡就像脫掉穿舊穿破了的衣服,再換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樣。《楞嚴經》雲:“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一世紅塵,種種閱曆,都是浮雲過眼,說來也隻不過一件衣服而已。
6.死如新陳代謝:我們人身體上的組織,每天都需要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才能長出來。如《增一阿含經》說:“代謝變易,不停不解。”生死也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舊去新來,使生命更加珍貴。
此外,佛教稱死亡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遊,或是搬家喬遷,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嗎?所以,死亡隻是一個階段的轉換,是一個生命托附另一個身體的開始。因此,死亡不足懼,麵對死亡,要順其自然,要處之泰然!
然而人之所以懼死,是認為生可見,死是滅,所以滅之可悲也!其實,人之生命如杯水,茶杯打破了不可複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裝回茶杯裏;茶杯雖然不能複原,但生命之水卻一滴也不會少。
佛教的“涅槃寂靜”形容得好:不生不死,不生不滅;真正的生命是超越無常,超越無我的。例如海水波濤洶湧,海麵上的泡沫究竟是海水,還是波浪?從覺悟的觀點來看,有風起浪,無風平靜,動亂最終還是歸於寂靜。正如前述,一杯水,茶杯打壞了不能恢複,但是水依然存在;又好比燃燒的木材,薪薪相傳,流轉不息,所以生命本身不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