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生命觀(生死之道)(2 / 2)

“生命不死”,就是因為有“業”的關係。業,是身口意的行為,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隻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惡業等,都會像電腦一樣,在業的倉庫裏儲存起來;“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宗鏡錄》),等到善惡業的因緣成熟了,一切還得自作自受,這是因果業報不變的定律。

現在的科學家說生命的密碼就是“基因”!其實,生命的密碼的另一個名詞——業力,早在2500年前,佛陀已經昭示世人了。“業力”,實在是佛陀的一個偉大發現。人,從過去的生命延續到今生,從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續到來世,主要就是“業力”像一條繩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聯係在一起,既不會散失,也不會缺少一點點。業力決定人生的去處,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行善不造惡”就好比是基因改造。

眾生的生死決定於業力,解脫的聖者則依願力成就生命。生死循環,本來就是自然的道理,如宗泐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海一漚,漚生漚滅,複歸於水。”道楷禪師示寂時更說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禪者生死,有先祭而滅,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等,無比灑脫。佛門裏有許多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的真人實事,說明掌握生死,不足為奇;然而我們真正要超越的,是念頭的生死。禪宗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我們的意識刹那生滅變化,如《大乘流轉諸有經》說:“前識滅時名之為死,後識支起號之為生。”我們每一時刻其實都在麵對生死。意識的生死,念念生滅,如同瀑流,唯有“無念”,才能截斷生死洪流;若能體證緣起性空,則能“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達到生死一如,不生不死的境地。故而經典又雲:“前識滅時無有去處,後識支起無所從來。”

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結束。如果人的生命這麼簡單,生死就不值得畏懼了。道元禪師說:“斷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緣也!”他又說:“若生死中有佛,便能無生死。若知生死即涅槃之理,便能無可厭生死,亦能無可願涅槃,自是超脫生死。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緣也。”如果我們能夠認清這個道理,斷惑證真,覺悟生死同於涅槃的道理,就不會讓生死迷惑我們,而能安住於超越生死的藩籬,如此,縱死又有何懼呢?

死亡不足畏懼,死亡以後就像移民一樣,你到了另外的國家,隻要你有生存的資本,隻要你有功德法財,你換一個國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所以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之後到哪裏去才是最要緊的。

佛教非常正視生死問題,佛教其實就是一門生死學,例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解決生的問題;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決死的問題。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了生脫死,如何把握今生,不再受生死輪回,向來是佛門修行的課題。

一般人活著的時候,隻知道吃喝玩樂,隻知道爭名逐利,像行屍走肉般了無意義,不知道為自己的生命尋求方向,安排歸宿,隻知昏昏庸庸地得過且過,一旦大限來到,什麼都是一場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佛法教我們要認識生死,就是要我們改變過去因忌諱生死而避開不談的消極心理,進而透過佛法的修持,以正確的態度麵對生死、處理生死,乃至解脫生死,如此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