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佛教,也有層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
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義而言,本身也有層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見、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證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是最上乘的一真法界。
佛教依眾生根基之不同,將佛法分為五種法門,稱為“五乘佛法”。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於積集世間福行的增上心,以現世樂、後世亦樂為滿足,是佛教的共世間法,如儒家近於人乘,基督教、伊斯蘭教類於天乘;聲聞、緣覺乘的佛教,重於出世解脫的出離心,以涅槃解脫樂為最終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無為、清淨解脫;菩薩乘的佛教,重於利他濟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樂為修行的極致,而六度萬行乃為利他濟世的具體實踐。
佛教的教義深奧而且具有包容性,佛教主張皈依三寶的佛教徒仍然可以敬神、祭祖。因為皈依與祭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種信仰;祭拜是一時的,是一種尊敬,已皈依三寶的佛弟子一樣可以禮拜神明。不過,信仰重在專一,信仰重在一心,如《普門品》中的“一心稱名”、“一心供養”,《阿彌陀經》中的“一心不亂”、“一念往生”,都是證明一心一意、心誠則靈。因此,宗教徒對於自己所選擇的宗教信仰要忠貞、要專一,當信仰與感情、金錢、事業、前途的選擇衝突時,就是對信仰專一程度的考驗。
其實,不管信仰任何宗教,最重要的是要開發自性,所謂“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大智度論》)能夠擁有正見信仰的人,不僅在心靈上有所歸依,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時還能廣結善緣,結識許多同道好友。尤其南傳的藏經說:“有信仰的家庭,生活就有誠實,就有真理,就能堅固,就能有布施的四種道德。”有了這四種道德,則可“現在與未來,無憂無怖”。一個人如果能對生死無有憂怖,就是對佛法已有正信,如《金剛經》說:“若人能一念生淨信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之,宗教信仰可以激發勇氣與力量去麵對未來,可以使我們有寬宏的心量去包容人間的不平,進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運。尤其佛教的中道緣起、因果業報、生死涅槃等教義,可以幫助我們解答人生的迷惑,開發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從求佛、信佛、拜佛,進而學佛、行佛、做佛;唯有自己做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