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慈悲觀(結緣之道)(2 / 2)

所謂不應該慈悲而濫行慈悲者,譬如父母給兒女金錢吃喝嫖賭,看似慈悲,其實卻害了孩子。孩子做錯事,不但不加處罰,反而欣喜鼓勵。縱子行凶,也是不當的慈悲。或者不明事理布施他人金錢為非作歹,助紂為虐,都是不應該慈悲而慈悲。

所謂應該慈悲而不慈悲者,譬如看到有人破壞社會的正義公理,不能挺身而出仗義直言,反而臨陣退縮不敢去做,這就是應該慈悲而不慈悲。有人熱心興學辦教育,培養青年人才,不但不能參與讚助,隨喜讚歎,反而加以破壞誹謗,這也是應該慈悲而不慈悲。

有時看似不是慈悲的,而實際上卻是大慈悲,譬如殺一個強盜而救了成千上萬的百姓,殺生看起來是不慈悲的,可是為了要救更多的人,其實是在行大慈悲。道教的三茅道士中,小師弟為了幫助婦人一家,看起來好像是貪戀繁華,為五欲所動,實際上他是在五欲六塵之中修行。三師弟的做法乍看不是慈悲,其實是充滿方便智慧的慈悲之行。印度波斯匿王的王後末利夫人,她以慈悲智慧挽救了禦廚的生命,看起來好像破戒、不守法,但是這種不顧己身利益,隻為他人安危著想的胸懷,正是看似不是慈悲而實際上是大慈悲的菩薩行。

不是慈悲的,有時候是慈悲;是慈悲的,有時候反而不是慈悲。譬如放生本來是慈悲,但是放生不當反而成為殺生的愚行。甚至放生食人魚,乍看之下他好像在行慈悲,可是食人魚放在水中不僅會吃掉小魚小蝦,更可能吃人害生,這能算是慈悲嗎?

慈悲不僅是理念上的了解,慈悲更應該是身體上的付諸實踐。有名的溈山靈佑禪師,臨終時發願來世生為水牯牛,替大家服務,為眾生代勞。靈佑禪師這種“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的心就是慈悲心。

唐朝的智舜禪師“割耳救雉”,為了救護生靈不惜割舍自己的身體,這種“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德行,正是慈悲的具體表現。

佛教裏的修行人,為了草木的生長,不忍隨便踐踏腳下的草木;為了可憐飛蛾的撲火,寧可晚上不點燈火;為了過往的鳥雀,常在庭院留些稻穀;為了雨季中的蟲蟻,寧可安居不作遠行,這都是慈悲心的流露。

慈悲也有層次上的深淺,一般凡夫的慈悲愛行,以自己的父母、妻子、親屬等彼此具有因緣關係者為對象,施予對方財物關愛。這種慈悲對象不廣大,並且含有私情私愛,所以頂多隻能做到一時的慈悲、一念的慈悲、有緣的慈悲、有情的慈悲、有求的慈悲、有相的慈悲、熱鬧的慈悲、直接的慈悲、消極的慈悲。

但是到了二乘菩薩,他們認為一切諸法皆是虛幻,由緣所生,所以能隨緣度化眾生,給予所需。尤其諸佛如來的慈悲,他們視一切眾生與自己平等一如,一切有緣無緣眾生都要度化攝受。所以佛菩薩能夠做到永恒的慈悲、無限的慈悲、無情的慈悲、無緣的慈悲、無求的慈悲、無相的慈悲、寂寞的慈悲、間接的慈悲、積極的慈悲。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其實才是真正的慈悲。

慈悲是苦難人生的依止,有了慈悲,人間就有了光明希望。今日的社會充滿暴戾、脫序的現象,更需要人人建立自他互易、怨親平等的觀念,也就是凡事換個立場為別人著想,甚至把眾生看成和我一體,如此就能興起慈悲的念頭了。

中國有一句話叫“仁者無敵”,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慈悲沒有對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磨難。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貪欲,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瞋恨,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驕慢,一念的慈悲可以化除恐懼。在21世紀科技文明發達的現代化時代,現代化的最大成就是發明了比科技文明更為重要的人際溝通。如何才能做到人際之間的完美溝通交流?隻有時時以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的四攝法來行慈悲、實踐慈悲;唯有人人用慈悲的眼睛等視一切眾生,用慈悲的語言、慈悲的麵容、慈悲的音聲、慈悲的心意來跟大眾結緣,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和諧、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