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慈悲為懷”,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然而如果進一步去探討慈悲的真義為何,則不一定人人都能了解。《法華義疏》說:“慈悲即拔苦與樂。”佛教的三藏十二部雖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慈悲”是菩薩“施化之本”(《妙法蓮華經文句》),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宗鏡錄》說:“以菩提心而為其因,以大慈悲而為根本,方便修習無上菩提。”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就無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薩成佛的必要條件。
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因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滿了無限的意義;在顛沛的人生歲月裏,因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無限的憧憬。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眾生因此皆得成佛。
慈悲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當公理正義遭受無情地打壓排擠,當正人君子受到無端地誹謗抨擊時,能夠挺身而出,這就是一種勇敢的、積極的慈悲。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時的惻隱之心,《摩訶止觀》說:“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慈悲是透過公理感動助人的;慈悲不是熱鬧地隨眾起舞,而是心存正念地服務濟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親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於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親平等、無我無私的利於眾生。
慈悲並不是一個定點,而是情感的不斷升華,《華嚴經》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種“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的胸懷,就是慈悲。慈悲也是做人應該具備的條件,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汙染性,處理不當時,反而變成痛苦的淵藪、煩惱的來源。《觀音玄義記》說:“慈悲即是誓願。”慈悲是淨化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集合了愛心、智慧、願力、布施,就是慈悲。
慈悲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讚美鼓勵,有的時候用金剛之力來降魔伏惡,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一般人都知道慈悲,甚至也在奉行慈悲,但是對於慈悲的意義與層次卻不一定能透徹了解。譬如某人做了破壞公益、傷害他人的事,必須接受懲罰時,有些人就會為此人求情說:“慈悲慈悲他嘛!”慈悲成了姑息縱容的意思,是曲解了慈悲的含義。
佛經裏曾經引用許多的譬喻來說明慈悲的可貴:
1.慈悲如良藥:身體有病痛了,適當必要的藥物能醫治沉屙痼疾;心理有傷痛了,慈悲的清涼法水能撫慰受創的心靈。
2.慈悲如船筏:在茫茫無際的生死大海,有了慈悲的航船,能夠衝破驚濤駭浪,到達安樂平穩的目的地,免除在愛河欲流中滅頂的危難。
3.慈悲如光明:有了慈悲的光明照耀,能夠破除黑暗,如實地看清世間的真相。有了慈悲的光明,人間充滿著希望,前途有無限的憧憬;顛沛困頓的逆境,有了慈悲的依怙,都能化險為夷、轉逆為安。
4.慈悲如伴侶:朋友隨時陪伴在我們的身邊,能給我們鼓勵勸勉,有了慈悲的善友,必能無事不辦,所到亨通。
5.慈悲如摩尼寶珠:汙濁的水中放入了明曜的摩尼寶珠,就可以雜質沉澱,清澈見底;在複雜混亂的人間,有了慈悲的摩尼寶珠,就能照破一切昏暗,化複雜為單純,轉混亂為寧靜。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人間所以使我們戀棧,是因為人間有慈悲。一個家庭如果缺乏慈悲,縱然再豪華舒適也形同冰窖;一個服務機關如果沒有慈悲,即使待遇再優厚,也難留住人心。親人彼此沒有慈悲的心,形同陌路,誰也不願經常往來。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能走進每一個人的家庭裏,讓每個人在家庭的正廳供奉著?就是因為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我們供奉菩薩,就是希望把慈悲帶入家庭。
慈悲雖然是如此的重要,但是社會上有不少人曲解慈悲的含義,如前麵說慈悲變成姑息縱容,導致社會失序;甚至運用不當,致使慈悲淪為罪惡的溫床。好比現在濫行放生,反而傷生害命;濫施金錢,反而助長貪婪心態等。因此,慈悲的足如果沒有智慧的目來引導,悲智不能雙運,有時不應該慈悲卻濫行慈悲,有時應該慈悲卻不知慈悲。其實有時看起來不是慈悲的行為卻是大慈悲,有時候看似慈悲的舉止反而不是慈悲。因此隻有慈悲,沒有智慧,好比飛鳥片翼、車輿單輪,無法飛翔行走,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