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綜合諸經所說,佛教認為正確的保健之道,應該注意如下數點:
1.正當的飲食:《尼乾子經》說“啖食太過人,身重生懈怠,現世未來世,於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於他人,迷悶難覺寤,應時籌量食。”飲食譬如吃藥,是吸取其中的養分,以養護身體。所以在飲食上要注意:多菜少肉、多淡少鹹、多果少糖、多嚼少食,並且要定時定量,使內髒清爽,這是保健第一訣。
2.正當的工作:正當的工作,是積極性的,利於社會大眾的。很多人覺得工作辛苦,有壓力,那是因為把工作當成賺錢途徑、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難免厭倦。《一切智德經》說“惠施仁愛,利人等利,一切救濟,合聚庶黎。”如果在工作裏蘊含了慈悲喜舍,把工作當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樂,當下的心情就不一樣了。
3.正當的行為:《十誦律》說“饑為第一病,行為第一苦;如是知法寶,涅槃第一樂。”行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沒有煩惱憂愁,這是養生的正途。
4.正當的做人:《摩訶僧祇律》說“利衰及毀譽,稱譏若苦樂,斯皆非常法,何足致憂喜。”人身,不過是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終將壞滅,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貪五欲六塵,不慕虛榮名利,不著五蘊三界;能夠建立正當的人生觀,自然身心康泰。
身體方麵的保健固然要緊,精神方麵的保健也不可缺少。佛教對於“精神保健”方麵。主張:
1.心寬自在:如彌勒菩薩大肚能容的氣量,凡事不斤斤計較,即能自在無礙。
2.放下安然:《諸經要集》說“能具舍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凡事不比較、不計較,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心中舒暢,百病全消。
3.禪定修行:禪定攝心,精進修行,心清氣爽,則事事順暢,百無牽掛。
4.行香禮拜:修持不懈,禮拜不斷,則罪滅河沙,福增無量。
5.數息止觀:精神集中,意念專注,則身心收攝,開發智慧。
6.喜悅進取:發心發願,身體力行,則能法喜充滿,身心無恙。
明代憨山德清大師說:“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擔,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重和氣瀉肝腸。”一般疾病的產生,往往與人的心理、生理、行為,以及周圍社會的生活環境有關。尤其在這個新時代,許多人好吃美食,吃出病來;有的人遊手好閑,閑出病來;有的人信息太多,煩出病來;有的人工作壓力太大,急出病來;有的人心性怯弱,意誌消沉,悶出病來;有的人則因為是非太多,氣出病來。總之,不外由於心不能靜、氣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守、瞋不能製、苦不能耐、貧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釋、矜不能持、驚恐不能免、競爭不能遏、辯論不能息、憂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等,於是造成身心的病患。
世間的醫學對於疾病的療治,大多強調飲食、物理、化學、心理、環境、氣候、醫藥等療法,在有限的範圍內,依病治療。佛教的醫學除了世間的醫理,更重視對內心貪瞋癡三毒的根除。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唯有調和生理與心理的健康,例如上述所說,節製飲食、禮佛拜懺、持咒念佛、禪定修行、行香禮拜、數息止觀、樂觀進取、心寬自在、放下安然等,才能真正邁向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