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了!當了教授,應該是有學問了,但有時候世俗的分別知識反而給人帶來了更自私、更狹小的人生,使得人越來越會計較,身心也就越來越鑽向牛角尖裏去了。

精神的提升、心胸的開闊,能使人生的境界擴大。孔子曾說:“登泰山而小天下。”如能在人生的修為上登上高山,不免發覺:原來世事如同遊戲,有何事值得你費心去斤斤計較呢?

·佛光菜根譚·

以孝養奉親,以澹泊明誌,以勤儉生活,

以笨拙學巧,以耳聾止謗,以清淨遠色,

以慎言防口,以病患惕勵,以興趣讀書,

以疑情窮理,以責己進德,以誠心守禮,

以大願立誌,以擔當辦事,以報恩救貧,

以空慧修道,以自重禦悔,以懺悔改過,

以熱心做人,以無求交友,以慈悲應世,

以智慧除惑,以勤勞學習,以定力處事。

以出世思想做世間事

我曾經問在我這裏工作的青年人:佛光山給你們的薪水很低,以你們的學識可以輕易找到更好的工作,為什麼你們不去呢?青年人微笑著說:“在這裏,我做的是我願意做的事,實現的是我的誌向,所以每天都很快樂,工作也越幹越好,這不比金錢更值得嗎?”

我一向提倡: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業;先具備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有的人能入世,不能出世;有的人能出世,不能入世。舉簡單的例子來說:花花世界,物質文明的都市,我們在裏麵生活得很愜意、很習慣;突然間把物質文明放下,到深山裏麵清修,過著出世的生活,就不習慣。有的人過慣出世的生活,家庭可以不要,朋友也可以離開,財色名利一概都能放下,喜歡寂靜;你叫他入世,在都市的車聲、吆喝聲裏他幾乎一刻都不能過。

沒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間從事事業會有貪心,會有執著;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業,就等於“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見到金錢不動心,遇到生死無所懼。這種力量要從出世的思想培養起來。

什麼是出世的思想?

一、對人生要有無常的警覺。世間每一個人都有好生惡死的觀念,其實人生一期的生命數十寒暑,石火電光,刹那即過。滄海桑田,朝如青絲暮如雲,昨日紅顏今日老。普賢警眾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吾人如果對世間興起無常之感,對人生如有苦短的警覺,這就算出世的思想了。

二、對物質要有遠離的看法。幾乎世間每一個人都喜歡金錢物質,有人甚至到死的時候,金錢物質都不肯給人,他以為來生還可享用,所以貪斂集聚,最後一棺長蓋,一抔黃土,抱恨而歸。金錢物質本來是給人用的,但有人不會使用,反而被金錢物質俘虜了。蘇東坡說:“物質有窮,而欲望無盡。”吾人對物質若不能有遠離的看法,就會做物質的奴隸;假如吾人有出世的思想,則就能超然物外了。

三、對情愛要有淡化的觀念。情愛的羅曼蒂克是青年人向往的詩情畫意的美夢,要青年人淡化情愛,這是強人所難,不合時宜。情愛固然令人神迷心蕩,卻也給人帶來不少煩惱,甚至把人推進毀滅的深淵。“情不重,不生娑婆”,因為愛,才有生死,才有是非;因為愛,才有你我,才有煩惱。“愛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不能增加一分”,佛教不是要人舍棄情愛,是要人以智化情。大家都能以般若智能淡化情愛,則一定會得到佛法的最大受用。

四、對自己要存不滿的要求。一般人向來都是對人不滿,怎可對自己不滿?其實,我貪、我愛、我執、我嗔、我怨、我妒、我癡、我私等,若自己有這一切的毛病,怎可還對自己滿意?對自己滿意,是自己對道業進步的最大障礙。人生到處都是缺陷,你對缺陷滿意,缺陷如何才能填滿?吾人全身都是業障,對業障滿意,業障如何才能消除?若對自己有不滿,道德人格才會有所增進。

以出世的思想,開創人間入世的事業。我常常對此提出說明:以退為進,是我們出世的思想;以無為我,是我們出世的思想;以空為樂,是我們出世的思想。我們具備了出世的思想,再來辦入世的事業,所擁有的快樂是一般人所沒有的。所以,沒有薪水待遇不要緊,沒有獎狀讚美不要緊,就是遇到一些挫折困難也無動於心。所以,真正的出世,才能真正的入世。

·佛光菜根譚·

生活要佛法化,

信仰要理智化,

處世要平和化,

修持要日常化。

三世因果

有位老法師發心要建一座廟,化緣三月有餘,竟沒有人理他。有個賣燒餅的小孩生了慈悲心,把賣燒餅得的錢悉數捐給了老和尚。市集上的人聽說此事,心生慚愧,於是你也布施他也捐錢的,一下子就把建廟的錢籌齊了。老法師十分感激這個小孩,就對他說:“小朋友,你今天發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們佛寺的護法大德,將來你若有什麼困難,可要記得到寺裏來找我呀!”

小孩高高興興回去了,誰知道一回去就因為交不出賣燒餅的錢而被老板解雇了。這個小孩日日流浪街頭,終於淪為乞丐,頭上生了癩痢,眼睛也瞎了。走投無路之際,他忽然想起老和尚說過的話,就一步步摸摸索索地往寺院行來。老法師將小孩迎進寺裏敬謹招待、百般嗬護,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裏小孩上廁所出了事——一個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傳開,就有許多知道原委的人替他抱不平:“你們看,這世上哪裏有什麼因果報應?這個小孩本來賣燒餅營生,日子過得好好的,偏偏從做了那個功德以後就走了厄運,先是被解雇淪為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裏安頓下來,卻掉到茅坑淹死了。你們說說看,這世上哪裏有什麼因果?”

老和尚聽了這話,就召集大家開示,把這件三世因果的始末點明了:“這個孩子依照過去生的業報,應該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窮苦報,現癩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見;第三世合該跌進茅坑淹斃。可是因為他一念慈悲,發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將三世的罪業縮短在一世受報,省去了那二世的痛苦折磨,現在已經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顯,昭彰現前,怎麼可以說無報無應呢?”

大家聽了,無不感慨非常,深深覺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議。

因果報應,就時間上來講,就是過去和現在、現在和未來相互之間的關係。佛經上有“三時報”的說法,就是現報、生報、後報。所謂現報,是說現世報,現在就有報應。所謂生報,是指今生做的事,到來生才受報應。所謂後報,就是說今生所做種種業,沒有現世報,也不受再生報,而要經過很多生之後才有報應。有一首詩偈說:“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俗語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從時間來看因果,隻是早晚的分別而已。

佛經裏有這麼一句偈語:“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際遇時,果報還自受。”就是說,為善為惡的種子,不管曆經多少年月,仍會埋在泥土裏滋長,一旦因緣聚合時機成熟,有了陽光、空氣、水分,它便抽芽茁葉、開花結果,自受自報了。

我們要知道,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財富有財富的因果,不是跟神明禱告一番就可以呼風喚雨求來的。你要身體健康,就必須調心行善,多做運動注意保健,心安自然體泰;你要財源廣進,就必須多結善緣,勤苦耐勞,守信用,有智能能力,自助然後天助。你放高利貸剝削窮人已經很不道德了,還要叫佛保佑你發財,這豈不是要佛和你同流合汙嗎?

佛經上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意思是,過去種什麼因,現在就受什麼果;現在造什麼因,未來就結什麼果。佛教雖然說三世因果,卻著重於現世的因果。過去的惡因惡果今生可以改變它,就是未來的善因善果也可以依靠今世的修持而獲得,因此我們要及早種下善因,為來年結成甘美的果實而準備。正所謂:“人人知道有來年,家家盡種來年穀;人人知道有來生,何不修取來生福?”

·佛光菜根譚·

發願做一隻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發願做一支畫筆,彩繪世間,增添美麗;

發願做一盞路燈,照破黑暗,指引光明;

發願做一顆大樹,枝繁葉茂,庇蔭路人;

發願做一本書籍,展現真理,給人智能;

發願做一方大地,普載眾生,生長萬物;

發願做一朵鮮花,吐露芬芳,給人清香;

發願做一陣和風,吹拂枯槁,撫慰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