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生在世間,以為人死了以後還是做人;但另一些人以為人死如燈滅,死了就沒有了。前者的思想,覺得人生做惡事也沒有關係,因為死了還是做人,當然也沒有什麼因果報應;而後者的思想是覺得人不必作善,就是作惡也不要懼怕,因為死了以後一切都沒有,所以最好及時行樂。持有這種愚癡的見解,對於人生實在是很危險的。

還有一種人,也想解脫痛苦,求得安樂,因此信仰了宗教,但他們並不能走上正信的大道。古時的印度,有人以為走到深山中喂虎,或走到懸崖上舍身,或者以為投入火中焚死,就可以得到解脫;今日的台灣,殺生拜拜,造無量罪,以為如此就能獲得鬼神賜福的也大有人在。這些不都是愚癡嗎?

更有一種人,明明知道貪嗔癡不好,明明曉得殺盜淫罪惡,但他還是離不了貪嗔癡,去不了殺盜淫,這不是別的,這就是愚癡的大病在作祟呀!

癡的大病是由迷而起的。迷就是不明白道理。人因為不明白道理,所以起惑造業,由業感苦,因此人在這個世間上就不會安寧自在了。

春蠶為什麼會自縛?飛蛾為什麼會投火?人們行事明明也知道前麵是懸崖之端或是黑暗的深淵,但他還是愚癡地向毀滅的路上走去。偷盜的人知道會被捉去坐牢,殺人的人懂得非要抵命不可,但他們還是要盜取別人的東西,還是要傷害他人的生命,這不是愚癡是什麼呢?到妓院去的人明明也曉得會染上花柳病,走進賭場時,也料到可能會把錢輸去,但他終於還是去做了,這也是愚而不能覺啊!

一個人不知道世間是苦空無常,不懂得煩惱重重難以解脫,終日沉湎於短暫的享樂中,或是陷落於痛苦的泥淖裏,不來研究道理,不來信仰佛教,這種愚癡大病的人生真好比是一場迷糊的大夢啊!

醫治癡病的是一個“覺”字。人生所以患了這個癡病,完全是因為迷而不覺。貪、嗔兩種大病之所以那麼厲害,歸根還是由於愚癡。人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人生的死死生生,一切還是淵源於這個“癡”字。癡可以增長邪見,邪見可以造一切罪業,將來招致地獄畜生的苦果。假若有一點覺悟的心,明白自己有一個大智覺海,努力維持平靜的海麵,不要讓愚癡的風掀起了駭人的波浪。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茫茫的前程沒有邊際,人生在這世間沒有一個覺悟回頭的心,而迷失了航程和路線,實在是很危險的!

所以,我們要把不明白的道理弄明白了,把一些自以為明白而事實上並未明白的邪知邪見舍棄了,把一些人生的大病和習氣盡力革除和治愈,那就是真正的覺悟解脫。

·佛光菜根譚·

“舍”能對治“貪”病,不能喜舍時,應懂知足,知足才能清靜淡泊;

“忍”能對治“嗔”病,不能行忍時,應有慈悲,慈悲才能拔苦予樂;

“覺”能對治“癡”病,不能覺悟時,應求正見,正見才能轉愚成智。

回頭的世界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唐·布袋和尚

農夫插秧,低著頭就看到水裏的天,一麵插秧一麵後退,退到後來,一田的禾苗播種完成了。所以,回頭、退步可以完成我們,忍辱、讓步有更寬廣的世界。

人長了兩隻眼睛,隻看到前麵的世界,而看不到後麵的世界。前麵的世界隻是宇宙的一半,前麵的世界在人生的路程上是一道窄門、一個狹路,而大家卻都在這個窄門裏擁擠,所以有種種的是非、人我、紛爭。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有時候,回頭的人生不是退步,反而可以成就自己,因為回頭的世界比前麵的世界更寬廣。我們在人生的路程上已經走了幾十年,仍然感到慚愧、遺憾,自己對於這個宇宙仍然有很多不知道的,仍然有很多無能為力。因此,必須要回頭,看看回頭世界裏還有一些什麼樣的法寶。我們也可以說,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回頭。回頭的人生,必然是在人生的過程上邁向更成熟、更有意義的另一個階段。

什麼是回頭的世界呢?

一、“忍讓”就是回頭的世界。“忍一口氣,海闊天空;退一步想,風平浪靜。”在人間做人,不光是憑匹夫之勇、血氣之剛才表示我有力量;忍讓,不是消極,不是懦弱,而是最大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開拓更廣的容身空間。世間到處熙熙攘攘、你爭我奪,如果在忍讓回頭的世界裏,就沒有人跟我們爭了。

二、“離欲”就是回頭的世界。我們前麵的世界可以說是財、色、名、食、睡五欲的世界,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塵的世界。大家為了五欲忙得不休不息,被壓迫得透不過氣來,負荷很重。怎樣才是追求回頭的世界呢?我們既不爭名,也不為利,把富貴榮華擺在一邊,把財色名利也放在一旁,提起的是佛性真如、清淨大道,這就是回頭的世界。不離欲,是生活在煩惱深淵裏;不離欲,是生活在人我是非裏;如果離欲,另一番的清淨、灑脫的風光便在我們生活裏麵呈現出來。

三、“回頭”就是回頭的世界。人人都有一個美麗的故鄉,請你暫時把它放下;人人都有可愛的親人,也請你暫時把他們放下;還有很多關心的事、關心的人,暫時都請你把它放下。如果你不能放下包袱,就提不起更新的精神,更大地承擔。

四、“空無”就是回頭的世界。你們過去在有色、有相的世界裏麵討生活,現在既是知道回頭,這和你們一向所要求的、所希望的不同;現在所要的、所學的,是“空”,是“無”。佛教的空無,並不是叫你不要所有,隻是要你認識。請放下你過去所執著的有色、有為、有相的一切。對那些,在你非常認真,但在真理的領域那都是一些虛幻的假名。回頭空無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美滿、充實的人生。要從“空”的裏麵去了解“有”,不“空”就沒“有”。回頭的世界,那就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本。然後再來開展我們人生的前程,你不但擁有了前麵,也擁有了後麵,你不但擁有了現象上的有,也擁有了本體上的空。到得前後一致、空有一如的時候,可以說整個的宇宙人生才是屬於你的。

·佛光菜根譚·

向前的世界雖然積極,背後的世界卻更寬廣;

唯有看清這兩個世界,才真正擁有整個世界。

擴大人生的境界

有一回釋迦牟尼佛說法歸來,弟子們個個想念佛陀,爭先恐後去迎接,其中在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蓮華色第一個到達佛陀麵前,恭敬地說:“佛陀啊,弟子蓮華色第一個來迎接您了!”

佛陀說:“蓮華色,第一個來迎接我的不是你!”

“不是我?那是誰呢?”

“是須菩提啊!”

“須菩提?他不是連動都未曾動過一下地仍在打坐中嗎?”蓮華色問。

“蓮華色啊,能見到真理的人,才能真正地見到佛陀。你隻見了佛陀的色身,而須菩提此刻則見到佛陀的法身,所以是他第一個迎接到佛陀!”

人生在世總希望見識更多、對世界的了解更多,正所謂“行萬裏路,讀萬卷書”。但是正如上麵的故事所說,你見過多少別人沒見過的沒什麼了不起,真正了解目標對象的風格、宗旨、內涵,那才是真正豐富的人生!

雖然人類的色身可稱渺小,但是心胸、眼界卻能無限量地擴大!擴大,是做人處事很要緊的原則。唯有將心胸作無限的擴大,將眼界作無邊的伸展,才容易達到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或人與物之間的溝通交流。

一般人的心胸多半過於狹小:少年時愛父母,結婚後愛伴侶,再後愛兒女……為什麼愛得那麼少呢?俗語雲“宰相肚裏能撐船”,學佛者要能更進一步地容天、容地、容一切眾生,乃至擴大到能夠“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說到大無邊的眼界,不禁感歎我們一般人都太短視了!尤其是現代青年,不但患近視眼的很多,更嚴重的是患了心眼近視者更多!常常是看見了自己就不能看見別人;看見了前麵就不能看見後麵,看見了現在就不能看見未來……

有個青年,念台大曆史係三年級,他非常愛好爬山。他登山時對同伴說:“每次與你同登高山,在那巍巍的高山頂上放眼一看,海闊天空,頓時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因而也就學得更加謙虛,放寬自己的心量。可是一下山,回到家裏即刻就感到苦惱。我的父母親都是台大的教授,卻常和鄰居吵架,至於吵架的內容也隻不過是‘你家的樹葉怎麼落在我家的院子裏?你家的髒水怎麼流經我們的水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