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求聞達於諸侯,是個安於平凡的人,既不貪愛權勢名位,也不羨慕高官厚祿,我能甘於淡泊,不被外在的物質有無所動,不受人事的好壞所動,因此能夠無憂無喜地過日子。然而一個人即使有此修養,隻是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遷流不住,都是刹那生滅,無法常住安穩,因此身心仍不免受到無常的逼惱,而有“世事無常”的慨歎,這就是“行苦”。
我個人一向提倡人生要追求快樂,人人應該樂觀進取,不要老是把“苦”掛在嘴邊,應該徹底了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對治的方法,那麼我們就可以遠離痛苦的淵藪,享受真正快樂的人生了。
關於苦的原因,我曾經把它歸納為七點:
一、我與物的關係不調和。苦的來源,第一個因素是我與物之間的關係不調和。譬如居住的房子空間太小,家裏人口又多,擁擠不堪,不能稱心如意,自然感到痛苦。晚上睡覺時,所用的枕頭高度不合適,一夜無法安眠,精神不濟,難免心煩氣躁,也會痛苦不安。除了身外之物會帶來種種的不便與痛苦之外,甚至長在我們身上的毛發、指甲等,如果不加以適當地修剪、洗滌,所產生的汙垢也會帶給我們困擾,因此古人常拿毛發來比喻煩惱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又說“頭發是三千煩惱絲”。沒有生命的物質和我們的生活,其關係實在密不可分。
二、我與人的關係不調和。人我關係的不調和,是苦惱的重要因素。譬如自己喜愛的人,偏偏無法廝守在一起,而自己討厭的人,卻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這就是佛教所謂的“愛別離苦”和“怨憎會苦”。有時由於個人的見解不同,辦事方法千差萬別,彼此引起衝突摩擦,產生痛苦。有時自己小心翼翼做事,生怕得罪了人,但是看到一群人背著自己竊竊私語,心中就感到惶惶不安,以為別人一定是在批評自己。由於人我關係的不能協調,也會讓人感覺人生痛苦,日子難過。
三、我與身的關係不調和。有人說:“健康是第一財富。”假如沒有健康的身體,縱然擁有天下的財寶、曠世的才華,也無法發揮功用。偏偏身體的老病死是自然現象,任何人也逃避不了。再健壯的人也有衰弱的一天,再美麗的容貌也有蒼老的時候。年輕時,雖然可以逞強稱雄,但是隨著歲月的消逝、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器官也會跟著退化,眼睛老花了,機能衰退了,動作遲鈍了,完全不複當年的生龍活虎、叱吒風雲。一個小小的感冒就足以使我們纏綿病榻數日;一顆小小的蛀牙就夠我們整夜輾轉反側,不能成眠。由於我與身體的關係不能調和,種種的苦惱也會接踵而至。
四、我與心的關係不調和。心是我人的主宰,如一國之君,操縱著一切。古人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們的心如野馬脫韁,到處奔竄,不接受我們意誌的自由安排。譬如當我們的心中生起貪嗔癡等煩惱時,雖然努力加以排遣,卻是那麼力不從心;又譬如心中充滿種種的欲望,雖然極力加以克製,卻又事與願違,不能隨心所欲。這種由於我與心的不調和而產生的痛苦,實際上並不亞於身體不調和所帶來的苦痛。我們常常聽到有人埋怨別人說:“你都不聽我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無法叫自己的心不起妄念,不生煩惱,自己的心實在是世界上最難征服的敵人。我們和心如果處於敵對的關係,每日幹戈不斷,痛苦交迫也就是必然的了。
五、我與欲的關係不調和。人不可能沒有絲毫的欲望,欲望有善欲和惡欲之別。好的欲望譬如希望成聖希賢、成佛作祖,或者希望創一番事業,服務家鄉社會,造福人群國家,所謂立功、立德、立言等三不朽,佛教稱這些向上求進的欲望為善法欲。另外如貪圖物質的享受、覬覦官運的顯赫、眷戀愛情的甜蜜等等,佛教稱這些可能使我們墮落的欲望為惡法欲。善法欲如果調禦不當,會形成精神上的重大負擔,產生很多的痛苦;更何況惡法欲,如果無法善加駕馭,和我們的心保持良好的關係,其所帶來的痛苦,更是不堪負荷。
六、我與見的關係不調和。見,指的是思想、見解。物質上的匱乏、欠缺還能夠忍受,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思想上的寂寞、精神上的孤獨,古來多少真理的追求者都是孤獨地行於真理的道路上。因此陳子昂有“獨愴然而涕下”的悲歎,佛陀也有入涅槃的念頭。而令我們感到痛苦的思想是“似是而非”的邪知邪見。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些邪見外道主張修持種種的苦行:或者倒立於林間,或者在火邊燒烤,或者在水裏浸泡,有的人絕食不飲,有的人裸形不穿,極盡能事使身體受苦,企圖借著苦行以獲得解脫。由於這些外道的思想不純正,見解欠適當,徒然使身體受到折磨,增加許多無謂的痛苦。邪知邪見能陷我們於痛苦之中,是阻礙我們追求真理的最大絆腳石。
七、我與自然的關係不調和。從人類的文化史來看,人類最初的活動就是和自然一連串戰爭的記錄。自古以來,自然界帶給我們的痛苦,舉凡地震、海嘯、風災、水災、旱災、森林火災等,真是不勝枚舉。任何一個天災,都會帶來嚴重的災情,譬如水量過多,泛濫成災,平地變成汪洋,無處安身;反之水量太少,幹旱成災,大地龜裂,無法耕作,都足以危害生存。所以,我與自然界的不調和,所帶給我們的苦惱,都是顯著而且直接的。
總說人生有無量無數的苦,而萬般痛苦,都是因為有“我”,如老子所說:“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人因為有“五蘊和合”的色身假我,因此有貪愛、執著、嗔恚、愚癡等輪回生死的煩惱根本。
苦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真理,而好樂惡苦是眾生的本性,現在舉世之間,各種學術、經濟、醫藥等不斷精益求精,乃至科學家多少的發明,無非都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希望將痛苦減少到最低程度,甚至政治家的口號也都是為了替人民除苦。但事實上,一般社會上的濟苦助貧,解衣推食,隻能方便地解救一時的困苦,不能徹底拔除痛苦的根本;唯有自己有了般若智慧,才能洞燭苦的來處,然後加以“應病與藥”,如此才有力量除苦。也就是說,有了照見五蘊皆空的“無我”智慧,才能究竟離苦得樂,這也是為什麼學佛要“勤修戒定慧”,要不斷“三學增上”的原因了。
·佛光菜根譚·
一點慈悲,不但是積德種子,也是積福根苗;
一念容忍,不但是無量德器,也是無量福田。
人生百態
修學律宗的有源請教大珠慧海禪師說:“和尚修道有沒有秘密用功的法門?”大珠:“有。”有源:“如何秘密用功?”大珠:“肚子餓時吃飯,身體困時睡覺。”有源不解:“一般人生活都要吃飯睡覺,和禪師的用功不是都相同嗎?”大珠:“不同。”有源:“有什麼不同?”大珠:“一般人吃飯時百般挑剔,挑肥揀瘦,不肯吃飽,睡時胡思亂想,千般計較。”吃飯睡覺是多麼簡單的事,可是今天究竟有多少人能舒舒服服地吃飯、安安逸逸地睡覺?可見最平常的事到達平常心的境界,是須經過無數不平常的修持。
人生真是千奇百怪,一個屋簷下的家人可能各有想法,一個機關裏的員工也可能各有不同的誌向。因為有種種不同的人,因此構成森羅萬象的人生百態。以下試舉相互對待的各種人生:
一、有好有壞。世間有好人也有壞人,好人秉性善良,處處為人著想;壞人所思所想都是自己的利益,因此經常為了己利,不惜作奸犯科。
二、有文有武。有的人文質彬彬,有的人孔武有力,因此有人好文,有人好武,也有的人文武全才。
三、有聚有散。分別多年的親人朋友,忽然相聚了;本來同事共聚的人,為了事業各奔前程。有的冤家聚頭,有的愛別離苦,人生聚散常在意料之外,但其實也都在意料之中。
四、有得有失。人生有分內所得,也有分內所失;有分外所失,也有分外所得。得之則喜,失之則憂,人之常情;得失的人生,總是帶來幾家歡樂幾家愁。
五、有舍有貪。有的人不論貧富,布施喜舍;有的人即使萬貫家財,仍然貪心不足。因此,世間的貧富,不是看錢財的有無,能喜舍者雖貧而富,貪吝者雖富而窮。
六、有苦有樂。世間景象,苦樂二字最能形容。一半的人愁眉深鎖,憂愁苦悶;一半的人喜逐顏開,樂觀自在。苦樂誰能加之?語雲“知足常樂,能忍自安”,苦樂少部分是外來的,大部分是自造也。心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獄,當然心更能製造苦樂的生活,就看工程師的主人,要創造天堂,還是創造地獄了。
七、有榮有辱。人世間,有的人在一生當中有許多光榮,也難免有一些傷害和侮辱。光榮是自己努力奮鬥所有,侮辱有一些也是自己招惹的麻煩。聰明的人,遠離侮辱,而就榮耀;或者把榮辱置之度外,又是另一番境界。
八、有閑有忙。人世間有多少忙人,也有多少閑人。忙人怕閑,閑人怕忙;但也有的人能忙能閑,能閑能忙。其實,人生當忙的時候要全力以赴,當閑的時候也要懂得好好安閑度假,自在生活。
九、有喜有怒。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喜怒都是正常的情緒。順境則喜,逆境則怒。有的人交友常有喜怒,經商得失更增加喜怒。但是人生不應以一時的情緒決定自己的下一步,在歡喜的時候不能得意忘形,在有怒氣的時候也不可以意氣失態。顧念曆史,顧念情義,顧念大體的人生,對喜怒總會有所節製。
十、有成有敗。世間有多少人事業成功,做人失敗,也有很多人做人成功,事業失敗。人的一生就在成敗之中翻滾,許多人看起來是成功,但內裏多少的辛苦;有的人看起來是失敗,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又豈是逆料所及。
有人好名,有人好財,有人好利,有人好義,有人好表現,有人好隱藏,有人喜歡群聚,有人歡喜獨居……可謂百態人生,不一而足。在百態的人生之中,我們又是以何種心態來麵對生活?
·佛光菜根譚·
舉一知十,未必是聰明之輩;
舉十知一,未必是愚蠢之人。
詭言標異,未必有卓越之處;
言行平淡,未必非睿智之人。
人生七寶
跟著大眾學習,把社會當為學校,不要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任何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師了。這些學習讓貧僧感到,眼睛像照相機,耳朵像收音機,鼻子好像偵察機,舌頭好像擴聲機,身和心聯合作用,就可以隨機應變,人身也就好像是一部機器,在思想上可以自由運轉了。
人總想要擁有一些財寶,珍珠、瑪瑙、金銀、鑽石、房屋、地產、股票、證券等,其實這些都是身外之物,可能不但不能幫助自己,還會招來橫禍,所以人生寶物應重視下列數點:
一、健康。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自己未來的事業要靠健康的身體,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不但帶給別人麻煩,自己拖著個患病的臭皮囊,也是累贅,所以健康是寶,千萬要保護自己的健康。
二、正見。人都有思想,都有看法,大多歡喜表達“我認為”“我以為”“我的看法”。但是這許多看法、以為,必須要有正見,你看錯了,認為的錯了,不但對自己不利,對別人也不好。正見就如照相,光圈焦距要對正,否則照出來的照片會扭曲;正見就是要辨別正邪,要知道善惡,要明白因果,不管看人、看事、看理,都要正見,才不會謬誤。
三、明理。明理是一種智慧,理不是自己個人的,理要有公論,有普遍性,要能被人普遍、公平地認同。現代人喜歡講理,但都是自己的偏理、私理、歪理、邪理,這種上不了台麵的理,就是無知、愚癡。
四、信仰。人生有信仰,才有力量;有信仰,才有因緣。我對國家的信仰,對主義的信仰,對宗教的信仰,對人道的信仰,對因果的信仰,有了信仰,人生才有規則。
五、立誌。人要立誌,因為立誌的人才肯奮發向上,才肯擔當責任,才能建設未來;反之,一個人如果沒有立誌,空蕩蕩的人生,不知從何處下手,也不知目標何在,就如行屍走肉一般,人生必定活得非常痛苦。
六、善緣。人生的財富,有的看得到,是有形的,如房屋、事業的成就等;有的是無形的看不到的,如因緣、人脈關係等。平常能給人一些因緣、助人一些因緣;點滴因緣的種子播撒下去之後,一旦結出累累果實,就會知道因緣的重要。有的人家財萬貫,沒有人羨慕,有的人地位崇高,也沒有人敬仰,此即無人緣之故。吾人即使無財、無名,但有人緣,到處都會得到助力,到處都能通行無礙。
七、道德。自古以來,有權有勢的人不一定受社會尊重,反而無權無勢而道德崇高的人,如曆代的正人君子,即使是結局失敗的文天祥、史可法等,因為他們都是忠勇有德之士,千百年來仍為人所稱頌。
以上的人生七寶——健康、正見、明理、信仰、立誌、善緣、道德,少一寶都不行。既是人生之寶,吾人自應好好珍惜它。
·佛光菜根譚·
生存的意義是自由,
但不是妨礙別人的自由;能尊重別人的自由,
甚至保護別人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人生一字訣
大智問佛光禪師道:“老師,分別這二十年來,您每天的生活仍然這麼忙碌,怎麼都不覺得您老了呢?”佛光禪師道:“我沒有時間覺得老呀!”“沒有時間老”,其實就是心中沒有老的觀念,等於孔子說“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每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改變自己人生觀的人、事、物,有的人因受到一句話的影響,而改變人生的方向,也有人是受到一個字的啟示,而改變人生的抉擇。人生的“一字訣”是什麼呢?有四點說明:
第一,為人之德隻一“讓”字。俗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人之德行最重要的就是謙讓。“讓”是中國固有的禮法,大至帝王的“禪讓”政策,小至家喻戶曉的“孔融讓梨”,都是讓人千古讚揚的德行。《六祖壇經》雲“讓則尊卑和睦”。生活中,如果人人重禮讓,則能減少彼此的摩擦,且能相互尊重,更不會有相忌相爭的行為。荀子說“爭則亂,亂則窮”,隻要人人禮讓,則社會必能安和,所以“讓”是為人的重要德行。
第二,立身之道隻一“正”字。人要立身於天地之間,凡事都應該要本著“正”字,如正知、正見、正思、正派、正念等。“正”,是處事的根本,“正”是領眾的基礎,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人隻要凡事“正”直,心胸坦蕩,即使在困難逆境之中,仍能守“正”而行,則其德風,必能讓眾人心悅誠服,其處事之道,必能攝服眾人。
第三,行善之要隻一“施”字。你要做善事嗎?做善事要能施,如布施時間、布施體力、布施財物,甚至一個笑容、一聲問好,都是行善之舉。行善如果要求別人感謝你,對你有所回報,甚至希望因此而獲得名聲,那就不叫布施,而稱為“貪”。布施要如《金剛經》所說“三輪體空”,才是真正的布施,就如太陽普照大地,如甘霖潤澤萬物,都是無悔的付出,是不求回饋、沒有利害的往來,這才是真正的善行。
第四,朋友之交隻一“淡”字。莎士比亞說“有良友為伴,路遙不覺遠”,朋友是人生旅途上非常重要的夥伴。但是朋友相交要能生死與共,而不是隻在利益上的往來,如歐陽修說“君子以同道為友,小人以同利為友”。如果朋友往來是在“利”上相交,當利益衝突或是無利可圖的時候,友誼將因此生疏甚或交惡。因此友誼不在濃情蜜意裏,而在禮義道德上,朋友之交要“淡”才能長久。
金錢有用完的時候,道理則能一生受用不盡;能夠讓人受用的道理,即使一句,甚至一字,都彌足珍貴。
·佛光菜根譚·
我們不僅要做好人,更要做正人;
我們不僅要做善人,更要做全人。
健康的生活(一)
佛學院院規規定夜晚十時“開大靜”以後必須就寢。我偶爾深夜巡視院區,看到三兩個同學偷偷地開夜車,有的藏在樓梯角落寫功課,有的躲在大殿暗處拜佛,回想過去自己不也經常如此,不禁啞然失笑,“真是自古皆然,哪個學生沒有開過夜車?”因深恐巡寮的老師會幹擾他們,於是我就在附近繞來繞去,替他們護航。有時方便的話,還會送上一些點心,囑咐他們安心用功,但是也要注意身體健康。
人每天都要生活,生活不是有的吃、有的穿就算,也不是有錢賺、有人愛就好。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當吾人生到世間來,本能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平安,之後就要飲食。嬰兒在搖籃裏或在母親的懷抱中,感到無比安全,但他還是需要奶水。及至長大後,要求讚美,要求鼓勵;一旦入學讀書之後,所要求的就更多了。人在世間生活,要求很多,但最基本的莫如:
一、要過得歡喜。人間生活裏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歡喜。假如一個人住在洋房別墅裏,但是住得不歡喜,家中擁有萬貫家財、千百億存款,但生活過得不歡喜,人生有什麼意義呢?有的人,遇到吃的不歡喜,見到別人也不歡喜,聽人講話更不歡喜,這裏不歡喜,那裏也不歡喜,生活裏沒有歡喜,人間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反之,有一些人生活簡樸,物質貧乏,但他生活得很歡喜。偶爾三五好友,相約海邊山上,踏青郊遊,無比愜意。平日生活裏,飯食以外,一杯茶、一份報紙,無比滿足。因為滿足而產生的快樂、歡喜,勝過百萬富翁。
二、要行得正派。人的生活範圍,不是隻在居家,也不能躲在象牙塔裏,而要走上社會,交朋友、求職業,要和人際互動往來,建立許多關係。這時候,一個人的行為正派,就非常重要了。有的人隻憑口才好,能言善道,但是花言巧語,沒有正派的行為,日久也會被人拆穿,不容易獲得他人的信賴。甚至,有的人為了利益,總想沾別人的光,占別人的便宜;能占則占,能騙則騙,如此縱使別人上當,也隻有一次。一個行為不正派的人,在社會上往往被人譏為地痞流氓、無賴漢、偽君子;行騙欺人,到最後連一個知心朋友都沒有,豈不悲慘!所以,人生在世,寧可無錢無勢,也不能不做一個正派的人。
三、要忍得自在。人在生活中,不可能樣樣順利。身體上的病痛、氣候上的寒熱、物質上的缺乏、人情上的冷暖,件件都讓自己的心湖不平,這就得靠自己的修養忍耐了。世間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所謂“十全十美”,是要我們自己建設有力的世界,要靠忍的功夫來降伏一切。忍不是隻有忍窮忍貧、忍饑忍苦,甚至還要忍氣。忍氣也還容易,更重要的是,要能忍名譽、福報、讚美、恭維,一切都能堪忍,才能自在。“忍”之一字,在我們的生活裏有巨大的功用。盡管世事變化,人間善惡好壞,在我們“能忍”之下,到處沒有風波,如果不起風波,還怕不能自在嗎?
四、要活得平安。人生第四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活得平安。一個人即使享受榮華富貴,但是覺得不平安,生活也不會快樂。就如同金毗羅王子出家後,在享受解脫放下的自在快樂時,忍不住回憶起過去住在王宮裏的情景,吃的是珍饈美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高牆皇宮,但是每天都怕別人陷害,吃飯睡覺都覺得不快樂。人,生活得不平安,活著有什麼意義呢?所謂“平日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隻要我們不犯法,守著國家的法律,守著做人的道理,每日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會帶給我們平安,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了。
·佛光菜根譚·
為與人共事,故要“自己無理,別人都對”;
為增廣見聞,故要“事事好奇,處處學習”;
為自我提升,故要“眼光要遠,腳步要近”;
為顧全大局,故要“求精求全,瞻前顧後”。
健康的生活(二)
1995年4月底,我住院開刀,因為恐怕大家擔心,所以一直不敢對外宣布,但是消息還是走漏了。承蒙大家愛護,開刀後不斷有人來訪、來電,關懷我的病情。為了答謝大家的眷顧,6月19日,我在台北陽明山中山樓舉辦“懇談會”,借此也讓愛護我的人放心。鄭石岩教授應邀致辭時說了一段禪宗公案——洞山良價禪師臥病在床時,弟子曹山本寂禪師前往探望:“老師身體有病,不知是否還有不病之體?”洞山禪師說:“有。”曹山禪師再問:“不病之體是否看得見老師呢?”洞山禪師答:“是我在看他。”曹山禪師不解,問道:“不知老師看到了什麼?”洞山禪師說:“當我看的時候,看不到有病。”——鄭教授說完,回過頭來問我:“師父!不知您在病中看到了什麼?”我回答:“我看到了大家。”台下一片如雷的掌聲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