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要健康,除了身體要健康以外,語言要健康,思想要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身心健全,才能過健康的生活。因此,什麼才是健康的生活,有四點:
第一,快樂的人,不會自惱惱人。憂愁苦惱的人,不隻自己整日心煩意亂,也會將煩惱帶給別人,把憂鬱傳染給別人。因此,我們要做一個有進取心、樂觀開朗的人,做一個能與人為善、不與人爭的人,唯有如此,生活才不會自惱惱人。
第二,自愛的人,不會自傷傷人。明朝呂坤說:“人不自愛,則無所不為。”不自愛的人,動輒做出違背道德之事;不自愛的人,到處為非作歹,危害社會。殊不知這樣的行為,不但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因此,一個人要懂得自愛,才能從幫助別人中,體會自助助人的快樂;從慈愛別人中,懂得寬容的可貴。
第三,誠實的人,不會自欺欺人。商場上,有的人為了賺取蠅頭小利而謊騙詐欺;職場上,有的人為了謀得一官半職,不惜偽造文書,假造學曆。古德雲:“誠者萬善之本,偽者萬惡之基。”一個不誠實的人,一旦讓別人對他失去信任,自然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因此,我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待人處事要言行一致、不昧良心,如此才能活得心安理得。
第四,正直的人,不會自畏畏人。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一個正直不阿的人,自己行得正、做得直,則凡事無所畏懼,縱使有人故意散布謠言、蓄意毀謗,因為他心安理得,不但自己無有恐怖,且能為人所信賴,給人安全感。反之,做人不得正派,則臨事而懼,惶恐不安,別人對他也會敬而遠之。
因此,一個健康的人,不但自己身心自在,日子過得安穩,進而也能帶給別人歡喜和快樂。
·佛光菜根譚·
正見的希望,成就正見的人格;
廣大的願力,成就廣大的事業。
健康的生活(三)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裏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說:“你每天都這麼虔誠地以香花供佛,依經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信徒非常歡喜:“這是應該的,我每次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作為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喧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無德禪師反問:“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信徒答:“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於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裏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的生活環境像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地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信徒歡喜作禮:“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鍾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鍾鼓,身體便是寺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隨著經濟富裕、信息多元的發展,人們愈來愈重視生活質量與健康之道。尤其健康的生活,必須靠吾人內在健康的觀念及外在的條件才可以成就。在此提出六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養浩然的正氣。孟子說:“吾善養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有正義、有正見。一個人有了正義、正見,在生活中,即使麵對諸多不如法、不如意、是非、好壞,均能以正確的態度麵對、處理。因此,健康生活的第一法,就是養浩然正氣。建立了正義、正見,你就會擁有健康的心理,擁有健康的生活。
第二,吃清淡的食物。現代的物質豐饒,各種美食競相推出,吃法也無奇不有。許多人樂此甘饌美食,視為人生一大享受。但是,醫院裏的病患沒有減少,甚至文明病更難治愈。根據醫學研究,清淡自然的食品對人體不會造成負擔,容易保持愉悅的心情。因此,現代人應重視清淡食物,以增進健康。
第三,有適當的睡眠。所謂“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睡眠看似靜止,實有儲藏隔日體力的功用。適當的睡眠有助於生活質量的改善,但如果太過,則會造成反效果,使人萎靡不振,無法思考。
第四,有充分的運動。人的身體就好像一部機器,你不常發動,等到久了生鏽了,忽然要動,就動不起來了。因此,平常要有充分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像佛教的朝山、跑香,也都是很好的運動。
第五,吸新鮮的空氣。一般人說“早睡早起精神好”,早晨的樹木花草吐露芬芳,吸一口新鮮空氣,會感到精神提振,身心舒暢。因此許多人趁著假日,攜家帶眷郊遊登山,遠離塵囂,接觸大自然,享受新鮮空氣,也為自己的生活注入一股清新之氣。
第六,具禪定的功夫。健康的生活,除了外在條件的調養外,也要配合內在的養成。尤其每天五分鍾、十分鍾禪坐的習慣,可以培養定力,有助於處理生活中各種問題,創造優質的生活。健康生活,要能動也要能靜,將一天紛擾外攀的心做一個調整放鬆,這也是健康之道。
如何過健康的生活?必須靠吾人用心打理自己,培養正確的觀念,進而增進生活的質量。
·佛光菜根譚·
學律儀,要融入社會,包容世界;
學技術,要百般藝能,利人利事;
學慈悲,要關懷體貼,互相尊重;
學佛法,要禪淨戒律,共生萬世。
生活質量
過去有人到梅蘭芳的家中訪問,談話數小時之中,童仆走路安詳,少人進出,一片寧靜祥和。訪者不禁讚歎道:“唱戲之人都有這麼高的生活質量。”孟母三遷,就是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嶽母教忠,也是要在精神生活上樹立質量。
現代人都講究生活質量,什麼是生活質量呢?生活質量並非指家家戶戶每天大魚大肉,不是人人乘坐豪華轎車,不是每日聲光熱舞,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每日加班忙碌,不是日日開會,把日子忙得絲毫沒有休閑活動。
所謂生活質量,是講究生活的規律、環境的整潔、家居的安寧、居住的安全、飲食的正常;每家人士和諧友愛,社會活動安詳有序,工作定時,忙閑適中,晨起晚睡,皆有規律。宗教信仰,以正信、虔誠,不標榜好名、行善,對社會關懷服務。每日必看一份報紙,不可少於一兩小時為讀書時間;欣賞藝術音樂,多與文化教育接觸。每天不可少全家聚會,每周不可少家族來往,每月不可少社交活動。
生活質量,家中的音樂比冷氣、冰箱更為需求,家中的書櫃比酒櫃更為重要,家中的倫常、長幼有序比豪華設備更值得稱道。
我們在生活質量方麵,並不看居家的樓層高低,也不看花園大小,更不看家中的汽車多寡,當然更不去比較衣服穿得時髦與否。全家的道德觀念、正常行事、慈善傳家、品學優秀、互助互諒、笑聲讚美,此皆可以列為生活質量的評鑒標準。
假如我們現在走近豪門貴族,感覺到人情威嚴,童仆成群;走近富商巨賈,處處看到貴重物品、豪華設備。這都不見得是有生活質量。真正的生活質量是:做人講信用,重仁義,說話輕言慢語,處事態度從容不迫。
生活質量是重質不重量,生活質量需要一些社會領袖從上而下的以身作則,輕車簡從,彬彬有禮;再到家庭主婦,治家有序,待人和藹;甚至社會的工商各界,來往尊重平和;學校的青年,處處禮貌周到;公務人員,服務為先;公眾事業,親切周到。全國人人如此,則生活質量必然為人稱道。
·佛光菜根譚·
人格,建立在“不自私”三字;
成功,奠基於“不苟且”一語。
平安富貴
人對幸福的感覺都是一樣的,哪個人不希望自己多一點好一點。你往前麵走,前麵是一個柵欄大家都擠著,其實你往後麵就會有另一個世界,以退為進,這就是不一樣的。人心的升華,人的願望的克製,都是為了達到真善美。
平安的生活是什麼?能隨遇而安就是真正的平安。富貴的生活又是什麼?趙樸初老居士生前曾經贈送我一副對聯,上聯曰“富有恒沙界”,下聯曰“貴為人天師”。老居士深達佛教空觀的中道實相,所以明白一個出家僧伽,正因為什麼都未曾擁有,反而擁有了三千大千世界。
《中庸》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說,無論處在什麼樣的情境之下,都能投入其中並且安之若素的意思。對於平安與富貴,有以下四點看法提供:
第一,父母的平安富貴,是頤養天年。希望父母得到平安富貴嗎?人年紀大了,要求的並不多,生活得到照料,有個伴可以聊聊天,有一點正當的嗜好。如果是佛教徒,可以早晚一炷香,回向兒女家庭吉祥和樂,加上念佛、禪坐、課誦,甚至可以參與義工行列,生活可以過得有意義。這樣來修身養性、頤養天年,日子就過得很平安富貴了。
第二,兒女的平安富貴,是健康成長。兒女們的平安富貴是什麼?生長在一般家庭,得到良好的教養,隨著年齡增長,品德、智慧、體育、群育、美育都能發展。乃至灑掃、烹調、應對,以及生活上的各種技能,都要學習,這樣長大後,隨處都能應付裕如。更重要的,還要讓兒女懂得慈悲心的重要,這才是兒女的平安富貴。
第三,夫妻的平安富貴,是和睦相處。每對夫妻結婚時都得到各種祝福,例如“琴瑟和鳴”“白頭偕老”。兩個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的人,要如何“百年好合”呢?有的夫妻,因為對於生活的態度意見不和,天天吵架。也有些人經過吵架,就像有棱角的石頭,互相摩擦後,兩個人都變得圓融了。這是少數。大部分人經不起吵架後內心帶來的衝擊,最後隻有分手。夫妻的平安富貴,可以學習相親相愛、相敬如賓、相互扶持、相知尊重、彼此包容,最後能和睦相處,這才是婚姻生活中的平安富貴。
第四,事業的平安富貴,是生活有序。一個人努力在事業上求發展,終於成功了,事業愈做愈大,金錢堆積如山,令人欣羨,卻不一定能得到平安富貴。大部分人因為事業繁忙而晨昏顛倒,家庭與身體都賠上了。這時候你問他想要什麼,很多人都會說:“我隻想過平凡的日子,想要生活有序,不必太多應酬,能多一點時間陪陪家人,這就是最好的享受了。”
理性一點,將生活調適得規律一點,每天生活有序,可以帶來頭腦的清明以及感情的平和。許多做大事業之人,其實他們的生活很簡單,在物質上也不希求奢華,比一般人還要更接近於修行人的生活,因此能平安富貴。
·佛光菜根譚·
安排自己能獲得快樂,充實自己能獲得知識,
掌握自己能獲得平安,創造自己能獲得成功。
快樂人生
人生,就是與時間在賽跑。奧林匹克為了讓人發揮潛能,所以舉辦各項跳高、跳遠、賽跑的體能競賽,目的就是要讓人更快、更高、更遠、更好。舉目望去,我們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展現生命力的舞台。即使是一莖小草,為了長養生命,它也懂得奮力從石縫裏冒出來,接受雨水的洗禮、陽光的照耀;即使是一棵寄生的樹藤,為了延續生命,它也努力往牆頭攀爬,迎風搖曳。因此我認為,懂得及時努力的人,當下就擁有了“三百歲的人生”。
人生各有所求,有的人一心一意追求功名富貴,有的人終其一生隻希望愛情順利,有的人心裏所想無非家人平安幸福。但是人生最終的目的,應該是追求歡喜快樂,快樂是人生最主要的目標,隻是人生的快樂也有層次上的不同,分析如下:
一、人生最初的要求是物質生活的滿足,從物質生活裏獲得快樂。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綾羅綢緞,住要高樓別墅,在物用方麵都要超人一等。甚至別人隻有腳踏車、摩托車,我要擁有汽車;別人隻有收音機,我要的是電視機。總之,有的人總是要在物質上超人一等,並且以此為樂。
二、有的人認為物質上的欲樂固然需要,但更重視精神上的富有,所以進一步要追求精神上的快樂。所謂精神上的快樂,他要讀書,要愛情,並且講究舒適、自由的生活,更希望受人尊重,在工作、事業等各方麵尤其要有很好的表現,以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這是一種精神生活的追求。
第三,有的人不太重視物質生活,他講究的是生活的情調、氣氛,重視的是藝術的美感、品位。例如,家中要有花有畫有書香有庭院;平時自己的行儀動作,都很優雅從容,自己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風情萬種,講話尤其講究教養,有文士風範,他把美感、藝術在生活中表現到極點,從中享受藝術生活的快樂。
第四,有的人即使有了前麵的三種快樂,仍然不滿足,他還希望有信仰的生活。所謂有信仰的生活,就是要超越,要升華,要求得心靈的豁達,希望能與聖賢交流往來,能與真理相應契合,所以每日在生活裏逍遙自在,解脫放曠,不為功名利祿所拘,不為人情世故所擾,完全把自己投身在自覺覺人、自度度人的生活裏。這就是信仰生活帶來的快樂。
以上四種快樂的生活,不但分出人生的等級,也分出人生的品位。隻是我們所希望的人生,不應該隻是追求這種快樂、那種滿足。而是要能淨化生活,提升人格道德,要能自度度人、自覺覺他,要發揮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才是永恒的生命,這樣的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佛光菜根譚·
佛法說“苦”,目的是要眾生“除苦得樂”;
佛法說“空”,目的是要眾生“知空識有”。
生活之道
1988年,西來寺還有一部分建築仍在施工當中,信徒劉喜妹因為聽說西來寺富麗宏偉,有“西方的紫禁城”之稱,特地遠從台灣前來一睹盛況。我那時剛學會駕車,於是邀她一同坐車,前往工地巡視工程。我告訴她:“開車就好像在人生的路上行菩薩道——要布施歡喜,處處為別人著想;要遵守交通規則,不亂闖紅燈;要忍耐天候路況不佳,謙讓過路的行人;要集中心誌,內禪外定;要有精進力,不怕辛勞;要運用智慧,反應靈敏,唯有實踐六度,才能讓我們安全地到達目的地。”她聽後十分歡喜:“我雖然學佛多年,直到今天聽了你一席話,才懂得什麼是佛教。”
在人間不能沒有生活,說到生活,人人都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民生物需。除了基本的物質生活以外,有的人向往愛情,有的人重視名聞,有的人追求權位,有的人愛好藝術,有的人虔心信仰,不一而足。如何才是生活之道,試論如下:
一、物質的生活要淡泊。人在世間生活,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物質生活,因為人要穿衣、吃飯、居住。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果衣食不足,還談什麼道德仁義呢?但是物質生活也不能奢侈浪費,應該簡樸節約為好。唐太宗得天下後,為了養民生息,不願意浪費金錢,所住的宮殿乃是隋朝的舊居,正因為他的簡樸愛民,才有“貞觀之治”。
二、精神的生活要升華。有了物質生活當然還不能滿足,還需要精神生活,例如,要愛情,男婚女嫁;要讀書,充實學問;要精神愉快,甚至要修養道德人格,要培養忍耐毅力等。物質生活解決了,精神生活升華了,人生基本的生活架構就算完成了。
三、藝術的生活要豐富。一般人有了物質與精神生活以後,進而還會追求藝術生活。所謂藝術生活,就是要美感,要氣氛,例如繪畫、雕刻、美術、音樂等。甚至自己的儀容、姿態,都要有美感。確實不錯,藝術的生活能提升人的品質,能增進社會的文明,人間能多一些藝術,就增一些真善美。
四、信仰的生活要超越。當物質、精神、藝術生活都擁有的時候,人不一定都能滿足,因為不管怎麼樣還是在人間。世間的有為法都是對待的,有善惡、美醜、苦樂、生死等,所以都在煩惱裏流轉。這時候每個人都會想到,生命應該要超越時空,超越生死,超越一切的對待;因為覺得人生的價值應該要超越,要把生命安住在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所以進而會需要信仰的生活。
五、獨處的生活要用功。不管什麼樣的生活,人在世間常常會有獨居的生活。例如,晨起大家都還在睡覺,這時候做什麼呢?又如夜晚睡覺前,一個人獨處一室,又如何消磨時間呢?一個人獨處時要會用功,例如禪坐、誦經、止觀、念佛、禮拜等。如果獨居的時候會用功,就會感到生活很豐富,內心很充實,自然覺得入世、出世都非常美好。
六、群居的生活要無我。人當然不能離群而獨居,必定要過群體的生活。人的一生當中,除了父母、夫妻、子女以外,還有親戚、朋友、同事、同胞等,必定時時會參與很多的群體活動,諸如宴客、開會、共事等。和群體共同生活時,最重要的是要能以“無我”之心來處眾;能以無我來麵對大眾,以無念來對治妄念,以空見來包容一切,則生活何樂如之!
·佛光菜根譚·
恭敬在進退裏,供養在誠心裏,
莊嚴在舉止裏,寬厚在待人裏,
戒行在行儀裏,智慧在書本裏,
謙虛在人我裏,快樂在工作裏。
生活的美學
高峰禪師蝸居樹上,人憐其衣食無著、身形垢穢。禪師說:“我雖然沒有剃發,但我身心已經清淨;我雖然沒有華衣美服,但以人格來莊嚴;我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以鬆實雨露如瓊漿玉液;甚至山河大地、野獸鳥雀,都是我的朋友!”這就是懂得生活的美學。
人,要生活,就離不開衣食住行、行住坐臥。
你看,有的人身著綾羅綢緞,卻自慚形穢,因為他沒有內在的美感!也有的人,粗衣布服,自覺心安理得,因為人格高尚,具有內心的美感也!
有的人花園別墅,隻覺天地窄小,因為他沒有感受生活之美。有的人蝸居一角,自覺天地寬廣,體會出逍遙自在的快樂,因為他有生活的美感!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因為他能“不為五鬥米折腰”,因此不會“心為形役”,這就是生活的美感。
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因為他懂得生活的藝術,故能終生不為外物所累。
古往今來,多少的巨賈富商、高官厚爵,他們歸隱田園,是為了追尋生活之美。也有人從軍報國,從政為民,汲汲乎,也是想要追尋人生的奉獻之美。
淨土宗的“七寶行樹、八功德水、亭台樓閣”,固然是彌陀生活之美感;地獄的“刀山劍樹、油鍋深坑”,也是地藏王的追求生活之美學也。
趙州八十猶行腳,他是為了尋找美的境界、美的道理;達摩麵壁九年,也是為了找尋心內之美。有的禪師悟道了,有鳥雀獻果、獅虎朝拜,此皆因為獲得生活之美,故而萬物皆來相聚共享。
美,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感受。美的心靈,是吾人最珍貴的資產;當你的心中有了美的感動,生活中自然無處不真,無處不善,無處不美!
·佛光菜根譚·
不因讚譽而得意忘形,順適往往是罪惡的溫床;
不因毀謗而嗔心怒目,橫逆往往是成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