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生活質量,是講究生活的規律、環境的整潔、家居的安寧、居住的安全、飲食的正常;每家人士和諧友愛,社會活動安詳有序,工作定時,忙閑適中,晨起晚睡,皆有規律。
慢慢來
在凡事講究快速的現代社會,每個人的腳步都像時鍾上緊了發條,分秒不停地向前奔馳。可是在追求快速的同時,有時也會“欲速則不達”,甚至產生一些負麵效果。例如,科學家發明高空快速飛機,因為響聲太大而被勒令停止;摩托車取下消音器加速行駛,也是因為噪音太大而遭到取締。
人生不能一味地求速成,所謂“飯未煮熟,不能妄自一開;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人間萬事都有它的平衡之道,“慢慢來”是對治速成之弊的重要法寶。關於“慢”的好處略述如下:
一、慢工可以養藝。古語說“慢工出細活”,所以“精雕細琢”就是要靠慢工慢慢來。一些藥效迅速的特效藥,也要經過大藥廠經年累月的試驗;農作物的改良,也是經過多少農業專家長時間的苦心試種培植;很多偉大的工程,都靠慢工成就。揚州有一位婦女,花了六十年的時間,用頭發繡了一尊觀世音。我曾親見澎湖一位小姐,花了五十年歲月,隻照顧了兩位病人。看起來她們的成就有限,實際上她們自我的生命都已經永垂不朽了。
二、慢跑可以養生。現在醫學證明慢跑可以養生。長跑、快跑,隻適合少數運動員在競技場上大顯身手,一般真正的養生,要靠慢跑。老虎雖然凶猛,隻能三撲;烏龜慢走,但可以從早到晚,持續不停。天空的雲朵,快速聚攏,但也快速消散;潺潺的流水,可以細水長流,終年不會幹涸。因此,慢跑可以養生,值得推廣成為全民運動。
三、慢言可以養量。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但是有的人拙於言辭,平時總是沉默寡言;也有的人好發議論,喜歡高談闊論。所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語言的得失,其影響之大,人人知道。隻是一些好發表高論的人,不善克製自己,不能忍之於言者,很容易隨性發言,很多話不經思考就脫口而言,一旦惹出麻煩,才來悔不當初。其實這是個有聲的時代,不能不發言,不能不表達;但是噪音、雜音為人所不喜,所以發言要有所節製,尤其要講究內容。假如能慎言,不但能表現自己的涵養,而且可以增加語言的分量與重要。對於好言者,沉默是金,慎言養量,不能不思之。
四、慢活可以養壽。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節奏快速,每天都是分秒必爭地向前衝,由於緊張、壓力,造成許多現代文明病。假如能把生活步調放慢一些,吃飯不要狼吞虎咽,可以慢慢來;開車不要超速,應該遵守交通規則;講話不要像機關槍、連珠炮,可以慢慢地表達。平日生活裏,不要有太多的趕場,不要完全為別人而忙,有時也要為自己而活。思想反應不要太快,何妨遲鈍、笨拙一點。每事不一定都要跟人競賽,也不必每日加班。經年累月不休假,即使機械也會磨損,何況血肉之軀更要保養,因此現代人要想長保身心健康,慢活不失為養生之道。
·佛光菜根譚·
唯有愛惜力量、養深積厚,才能蓄勢待發,實現理想;
唯有愛惜眾緣、尊重包容,才能群策群力,共成美事。
不急不急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提出為我立傳的請求時,佛光山的弟子們都不讚成,我自己也不想要。但是基於社長高希均教授與我多年來的情誼,也隻好勉強答應。高教授派符芝瑛小姐負責撰寫編著,記得符小姐第一次與我會麵時,冷冷地說道:“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會信仰佛教,今後兩年,我將會出現在您的身邊從事采訪的工作。您不必管我,因為我隻是在工作而已。”我感受到這些話帶來的壓力,可是想想,既然答應別人為我立傳,就要有勇氣將自己攤開在陽光下,毫不隱瞞地接受別人的審核。兩年後,在西來寺的皈依典禮中,赫然發現符小姐竟然也夾在信徒當中。結束後,我好奇地問她為什麼改變主意了,她坦然答道:“我等不及了!”最初在她寫《傳燈》前,我認為符小姐沒有人情味,但是後來,我覺得她是一個很有慧根的人。
我們要在這個世間生活,秘訣隻有一個,那就是“退讓”。退讓的訣竅,至少有如下八個方麵可以實施、應用:
一、不急不急,禮讓第一。根據統計,十次車禍九次快,所以在交通安全的規則上有說“不急不急,禮讓第一;讓一步路,保百年身”。行車要互相禮讓,尤其對麵來車,更要禮讓,否則別說兩車對撞,就是兩車擦撞,都可能車毀人亡。
二、不急不急,安全第一。過去的人在外行船走馬,遇有盜賊出沒,或是洪水急流等危險的地方,總是小心謹慎,所謂“不急不急,安全第一”,人生不在爭取那麼一刻、一時、一次,無論做什麼,人生多的是機會,所以不急不急,你有安全,才有未來。
三、不急不急,謙虛第一。做人處事,遇有利害關係時,不要看得太嚴重,各種是非得失,也不必太認真。和人相處,不要凡事計較,不要為了一點小事,就爭得麵紅耳赤,彼此劍拔弩張,應該懂得“不急不急,謙虛第一”,在適當的時候謙虛退讓,才能安全。
四、不急不急,守法第一。生活裏,我們希望凡事要快、要順,但有時候守法很重要。例如,蓋房子要申請執照,政府法令要求這裏要加個柱子,那裏要加根棟梁,你要照做,不要為了圖快,反之欲速則不達,所以要“不急不急,守法第一”。
五、不急不急,耐心第一。現代的人出門在外,經常塞車;買個東西,總要排隊。這時都要耐心等候,不能著急。甚至打個電話,叫商店外送餐飲,再怎麼快,都要時間,你不能著急。所以“不急不急”,你要有耐心,才是第一。
六、不急不急,大眾第一。世界不是我一個人的,還有社會大眾。做任何事,我希望捷足先登,別人也要快一點達到目的;我要即刻完成,別人也希望加速成功。有時候,我們和大眾走在人生的同一條路上,隻有謙讓,別人才會對你有好感。尤其在人群裏,唯有“不急不急,大眾第一”,才能相安無事。
七、不急不急,婦孺第一。過馬路時要禮讓老弱婦孺,坐公車時也要讓座給老弱婦孺,乃至有吃的、用的都要老弱婦孺優先。我們先尊重老弱婦孺,凡事“不急不急,婦孺第一”,繼而養成以“別人第一”的性格,在社會上創業就容易成功。
八、不急不急,倫理第一。人與人相處,要懂得尊重倫理關係。例如,吃飯時,長輩父母先吃;坐位子時,師長前輩先坐。凡是有什麼優待的機會,都能尊重倫理,不逾越分界。懂得“不急不急,倫理第一”,這是做人的根本。
綜上所說,不急不急,和諧第一;不急不急,和平第一。如果我們的生命能因“不急不急”而得到安全保障,隻要能多活一天、一年,就可以多做許多事,何必急於一時呢?如果為爭取分秒而失去一生,多麼劃不來啊!
·佛光菜根譚·
粗者與人鬥力,愚者與人鬥氣,
慧者與人鬥智,賢者與人鬥誌。
取舍
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個珠寶商正為國王穿珠,見到一比丘前來乞食,就入內取食;不料,珠子從桌上滾到地下,被一隻白鵝吞了下去。珠寶商出來後,不見了珠子,誤以為比丘竊取,以竹杖鞭打比丘,比丘什麼都不說,默默挨杖鞭。直至身上血流濺地,白鵝引頸舐血,珠寶商盛怒,一棒將鵝打死,比丘才說出珠子被鵝吞食。珠寶商遂殺鵝取珠,並向比丘懺悔。當問明為何不事先說明原委時,比丘說道:“我若說出鵝吞去珠子,則鵝命將難保;現在鵝已被打死,我才說出真相。”
我們每天的生活裏,都有我要、我不要,在取舍之間要做抉擇。我們一生當中,也有多少關於自己的前途、名節,理智上是取是舍,也都在要與不要之間必須有所揀擇。人生其實時時都在取舍之間,關於人生的“取舍”略述如下:
一、倫理上的取舍。我們在家庭裏,有父係的倫理與母係的倫理,另外社會上有社會的倫理、工作的倫理、朋友之間的倫理。這些與我有關係的人士,我對他們要取要舍,應該到什麼程度?例如,父母和兒女同時受災難時,你是先救父母,還是先救兒女?所謂取舍之間,有輕重緩急,你養成習慣以後,遇到倫理感情上的是非得失,應該就懂得如何處理了。
二、法律上的取舍。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在兩旁沒有警車監視的情況下,你的車速是遵守規定,還是超速?這就考驗你平時守法的精神。因為人都有僥幸心理,“人家不知道”“我隻做這一次”;但是,在法律上萬一你取舍不當,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三、利害上的取舍。一般人,凡是對我有利的,就是我所要的;於我不利的,是我所不要的。當然,取我所要,舍我所不要,人情之常。但是,如果一件壞事,是對你有利的,你應該做嗎?一件好事,對你是不利的,你應該拒絕嗎?所以,你是不是自私?是否以自我為中心?是否自我主義者?在利害取舍間一試即知。
四、情義上的取舍。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看金錢多少決定自己幫不幫忙,所謂“銀貨兩訖”。有時候金錢之外還有友誼的關係,還有交情的關係,還有道義上的關係,你是應該給予幫助還是加以拒絕?人與人的關係,除了金錢之外,如果能注意到還有情義上的、道義上的、因緣上的關係,人的品質,就能在取舍之間不斷升華。
五、善惡上的取舍。一切事情有大善大惡,有小善小惡,有不善不惡。有的看起來是善,實際上是惡;有的看起來是惡,實際上是善。例如,警察取締違法,看起來是不近人情,實際上維護社會秩序是盡責;父母打小孩,看起來打罵過分,實際上是出於“愛之深,責之切”。所以,吾人的心中每天就是在善惡裏翻滾,所謂“天人交戰”,你在善惡上如何取舍呢?
六、正邪上的取舍。行為、思想、語言,隻要表現出來,別人就會用正邪、善惡、好壞來評鑒你。社會上所以紛亂就是因為善惡、正邪不分。明明是一個欺騙的行為,行的是邪事,但他用美麗的語言或假借宗教的名義來行之;明明言語不當,但是他認為用邪行能使你畏懼,使你忌諱。社會上正派的人很多,但因為他不能像商業一樣,在臉上掛個正字標記;社會上的邪人邪事也很多,但也不能一一拆穿。正邪之間,就靠你的智慧去辨別、取舍了。
·佛光菜根譚·
人的苦樂,不少是由他人引起的。
肯惠施快樂給別人,不但自己能離苦,
往往也能得到快樂的回饋。
不後悔
有一學僧向雲居禪師請開示如何不懊悔。雲居禪師說,通常人有十種後悔,隻要把“不”字改為“要”字就可以了。這“十後悔”是什麼?一、逢師不學會後悔;二、遇賢不交別後悔;三、事親不孝喪後悔;四、對主不忠退後悔;五、見義不為過後悔;六、見危不救陷後悔;七、有財不施失後悔;八、愛國不貞亡後悔;九、因果不信報後悔;十、佛道不修死後悔。能把“不”改為“要”,即“逢師要學,遇賢要交,事親要孝,對主要忠,見義要為,見危要救,有財要施,愛國要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就能有一個不後悔的人生。
你後悔過嗎?後悔,令人懊惱,令人遺憾,令人傷心,令人難以追補,可是,人卻經常後悔。假如一個人可以多方考慮,思想周密,就不容易後悔。怎樣有一個“不後悔的人生”,有四點意見提供:
第一,有所發言,必莊重。無論你在什麼地方講話,都要莊重不要輕佻發言。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假如你的態度誠懇、真實,莊重地發言,自然不會引起他人的誤會,事後就不會後悔了。
第二,有所措施,必籌謀。人生無論做什麼事,總要有個預先的計劃。你必須先有個籌劃、商量。你把它安排個一二三四,有了步驟,有了程序,有了因緣,有了內容,這樣就不會匆忙決定,做起來就不會懊悔。
第三,有所決斷,必谘詢。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常常要有決斷。做還是不做呢?這樣做好還是那樣做好?要做大還是做小?不管你怎樣做,都必須要向上級谘詢,或者和部下會議商量,如此你所有的決斷就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讚助,否則一意孤行、獨斷獨行,沒有人擁護你。
第四,有所過錯,必承擔。人難免有思考不周的地方,假如所做的事情有過錯了,你趕快自己承擔起來,“這是我不對”“這是我不好”“這是我不應該”,你能夠這樣誠懇老實地承擔責任,別人也會給你安慰,提供你意見,協助你解決,後悔的程度就會減到最小。
·佛光菜根譚·
勿以己之長,而顯人之短;
勿因己之拙,而忘人之能。
“活”的意義(一)
有僧問洞山禪師:“寒暑來時,如何躲避?”洞山答說:“何不向無寒暑處去?”僧再問:“如何是無寒暑處?”洞山道:“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僧反駁道:“你不是說到一個既不寒又不熱的地方,為什麼又寒殺熱殺呢?”洞山終於明白:“寒冷時用寒冷來鍛煉你自己,熱惱時用熱惱來鍛煉你自己。”
常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活在人間?如果人生連“活”的意義都不了解,那就活得沒有意思了!活,就是生命的意義。活,就是要動,所以要辦活動。要活,就要能動;動,就要和時代共同啟動,和人類共同活動,所以每個人都要知道“活”的意義,如此才能動員起來。活的意義是什麼呢?人到底為何而活呢?
一、為求學而活。人在幼年時,不隻為了喝奶水、吃糖果而活,也為了長大而活,為了求學而活,為了讀書將來孝養父母而活,為了在社會上成功立業而活,甚至為了普利天下而活。人生要活在希望裏,要活在未來裏;有未來才有希望,有讀書才能成“人”。
二、為生計而活。人之生,就是為“活”而生,不是為“死”而生。有的人一天到晚希望“了生脫死”,如果生活都不能解決,如何了生脫死呢?所以活的目的就要先講究生計。我有家庭日用的計劃,我有謀求衣食溫飽的計劃,我有利濟群生的計劃。我不但要有個人生存的計劃,還要有安頓親人生活的計劃,甚至要有社會發展的計劃,要有國家強大的計劃。人類要謀生,就要為活著做種種有益的計劃。
三、為服務而活。人的活命,不是隻為一己之生存,人活著要擴大活的範圍,擴大活的意義。活著的意義就是要為大眾服務。人與生俱來,就有自私的習性,但是自私的生活隻有萎縮、渺小、狹隘。廣義的“活”,就在服務。過去的曆史人物,為人所歌頌、讚歎,都是因為他有服務的性格;今後的時代、社會,必定也是一個服務的時代與社會。現在的服務業非常盛行,交通、餐飲、旅遊,都是服務業,未來必將擴及金融、養老、育幼、醫療等,都是無國界的服務業。
四、為修道而活。人活著,也不能隻是一味地、茫然地隻為苟且偷生,做個行屍走肉之人。人活著,應該要為學、為道,所以在為學、為人之外更要為修道而活。人所以要修道,就是要提升自己、規範自己,要讓自己因信仰而超凡入聖,這就是活著最大的意義了。
五、為救世而活。人可以在活著的時候為自己規劃人生:你是為一人而活呢,還是為一家而活呢?你是為一國而活呢,還是為世界眾生而活呢?假如你是為世界眾生而活,就要努力謀求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安樂,就要為社會和諧、眾生普度而犧牲奉獻。尤其要發願,我是為救人而來活著,我是為救世而來活著;舍去救人救世的慈心悲願之外,世間還有什麼呢?
·佛光菜根譚·
世故不宜太深,太深則生趣索然;
感情不宜太濃,太濃則難能持久。
“活”的意義(二)
張姚宏影是伯爵山莊負責人,事業遍及世界各地,一通電話可以遙控各地的業務,能把事業做到這樣的程度,真是女強人中的女強人。1994年會麵時,她曾說:“19年前就問過師父,什麼時候我才能學會放下,今天我自己終於悟了——今天活著,什麼都是我的;明天一口氣上不來,什麼都不是我的!”我告訴她:“今天做好,是你的;明天不在了,也是你的,要做到這個地步,你就成功了!”
21世紀有一個熱門的新興學說為人所重視,那就是“生命學”。生命學最大的意義,就是要“活著”。人要活著,才有意義;人要活著,才有作為;人要活著,才有語言、文字,以及各種文化的產生。假如生命不能活著,一堆枯骨、一座墓園,有什麼意義呢?就是活著,也要講究道德、人格、奉獻、歡喜,假如活著沒有感覺自己的生命不斷升華,對別人也沒有任何貢獻,那麼又為什麼要活著呢?所以試論“活著”的意義有四:
一、有的人為自己而活,太自私了。當今之世,為自己活著的人為數最多。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強調人應該要為自己而活;但是為自己活著,凡事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所要,自己所得,豈不是太自私了嗎?這個世間是眾緣和合而有,別人製造了因緣,讓我們享有,而我隻想到自己,自己之外沒有別人,這種人生觀對世間大眾有何利益呢?人活著的意義,是在給人因緣,給人幫助,如果“我”之外都沒有別人,這個世間有你無你,都已經不是重要的事了。
二、有的人為別人而活,太辛苦了。為自己而活是太自私,為別人而活,又太辛苦了。所以佛教都講“自度度人,自利利人,自覺覺人”,重視自他兩利、自他共有。不過,一個人肯為國家而活,為家人、朋友、社會活著,為責任、意義活著,雖是辛苦,也是心甘情願,那是最為難得。人活著的意義,要將個人的生命流入大眾團體的生命裏,共同為世間美好的未來譜寫樂章;能夠將辛苦轉為成就,轉為活著的意義,那麼生命的存在就很可貴了。
三、有的人為理想而活,太空洞了。世間,務實的人勤勞負責,為己、為家、為人、為國而努力不懈,所有世間所得,十方來十方去,都用於回饋社會大眾,最有意義。但是有些人,隻為自我空洞不實的理想而活,凡事喜歡唱高調,虛浮妄想,不切實際,於人絲毫無益。如東晉時代的玄談,在曆史上為人所詬病,就是因為空洞不切實際。道家主張“清靜無為”,也被人批為消極遁世。佛教的菩提心,能以菩提心出發,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把理想與實踐合二為一,那才是活著的意義。
四、有的人為使命而活,太沉重了。世間有一些能人、智人,他們秉持聖賢之心,抱持使命之感,如理學家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雖然為了使命感,活得很沉重,但如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們應該慶幸我們有生命,我們的生命是活著的,我們要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有價值,就應發心立願,願為國家社會,為人民大眾而活著,這才是活著的意義。
·佛光菜根譚·
世間,“歡喜”是最美好的。
遇到糾紛時,多替對方著想,
人我互換,以和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嗔火怒氣,隻會焚燒功德林。
心如工廠,能生產“歡喜”給人,才不枉過此生。
苦是人生的實相
古代叢林參學的教育可以說是打罵的教育,眼睛不可以亂看,嘴巴不可以亂說,否則隨時都要挨打挨罵。例如在禪堂裏參禪,無理三十棒,有理也是三十棒。在那種情形之下,打也好,罵也好,看起來都與佛法無關,甚至或許有人會認為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事實上,為了加速一個人的完成,為了求證佛法大意,有時候卻不得不如此。這個時候的打或罵,也都變成了佛法。所謂棒喝下的禪悟,就是此意。
說到苦,人都怕苦,喜歡快樂,但是苦是人生的實相。人的內心有貪、嗔、癡三毒之苦,身體上有生老病死的無常之苦,乃至憂、悲、苦、惱、無明,甚至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苦苦”,都讓人生苦不堪言。
煩惱是苦的根源,雖說人生“苦樂參半”,偶爾也有快樂的時候,例如金榜題名是快樂、事業有成是快樂、妻賢子孝是快樂、財源滾滾是快樂、大病初愈是快樂、喜獲麟兒是快樂、苦盡甘來是快樂……但是世俗的快樂,無論是感官或精神上的,都不究竟,也不長久,都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短暫的快樂過後,還是會有失去的落寞之苦,甚至有時候因為耽於快樂,不知上進,往往樂極生悲,這就叫作“壞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