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學習要耐煩。人非生而知之,一切都要學而後才能知之。學徒學習一項手藝,需要幾年的時間,不耐煩,怎麼學得會?學習語言,不管英語、日文等,幾年的時間可能都學不好,我怎能不耐煩呢?世間的學問之多之複雜,都要靠我們耐煩地一一研究。深入研究才能成其淵博的知識,所以都要靠耐煩的性格才能有所成。
六、成熟要耐煩。田裏的稻麥,不成熟不能收割,你要耐煩等它成熟。桃李水果,要等它成熟,才能采摘;不成熟,生澀難吃,采收了又有什麼用呢?一個人要成熟,道德修養、知識見解、禮貌習慣、進退威儀,都要耐煩地養成。世間的人,有的人少年老成,表示他成熟;有的七八十歲的老人,性格火暴,沒有做人的修養,都是因為不能耐煩的關係。
·佛光菜根譚·
毀謗,是考驗道心的試金石;
障礙,是翻越我慢的踏腳板。
耐煩(二)
曾經有一位日本官員請教澤庵禪師如何處理時間:“我這個官職實在乏味,天天都得接受恭維,而且那些恭維的話千篇一律,我聽得實在無聊,簡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覺。請問禪師,我該怎麼度過這些時間呢?”澤庵禪師隻送給他兩句話:“此日不複,寸陰尺寶。”
耐煩關乎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其重要性不容忽視。但是耐煩並不完全是靠學習得來的,而且需要時間的磨煉,尤其需要自我的克製,需要在現實生活中養成。
平時生活裏,需要耐煩以對的事,再舉六點如下:
一、生病要耐煩。汽車壞了,要修好才能上路;身體病了,要養好才能做事。有的人生病不耐煩,急於出院重回工作崗位,這樣不但對工作沒有幫助,反而加重病情。孫運璿先生的名言:“你病了,帶給家人多少的麻煩!”所以一個人不要任性,不要隨意,要耐煩地照顧好身體,自己的健康才是家人的幸福。
二、守信要耐煩。做人要守時、守信、守節、守道,尤其信用是立身處世之本。人無信不立,從中國的造字來看,“信”之一字就是“人”和“言”,人言要可“信”,才會受人尊敬。為了要守信,做皇帝都要“君無戲言”,做君子也有所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就是工商界,也都是“童叟無欺”“信用第一”。信用就是自己的名譽,沒有信用的人,名譽掃地,沒有人願意和他往來,所以對信用必須要耐煩遵守。
三、工作要耐煩。世間沒有白吃的午餐,凡一切所有都要靠我們工作所得而來。工作的訣竅就是勤勞、耐煩。工作不勤勞,主管不歡喜;工作不耐煩,不能把事情做好。無論什麼工作,粗重細活,輕易艱難,都應該要耐煩地完成。這就必須養成對工作的責任感,以及對工作耐煩的性格,否則投機取巧終非長久之道。
四、家事要耐煩。再偉大的人對家事也不能不關注。美國艾森豪威爾總統每天隻要一回家,即刻走進廚房,幫助太太煮飯炒菜。家是全體家人共有的,所以家事應該共同負擔,舉凡打掃整潔、洗滌碗筷、整修環境,都應該有自己的一份。家人共同負擔家務,家庭才能和樂。
五、孝親要耐煩。為人子女,不能不孝順父母,孝親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煩的性格。因為年老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必定動作緩慢,說話嘮叨,甚至思想觀念落伍,假如你不耐煩,勢必讓長輩不歡喜。所以,孝順之道,不隻是甘旨奉養、尊敬、體貼,尤其耐煩最為重要。
六、人情要耐煩。世間的人情,所謂“禮多人不怪”,你要做到“禮多人不怪”,必須要耐煩。要寫一封信問候長輩,不得不耐煩寫信;必須去探望的親友,不能因為塞車不耐煩就不去探望。人情往來要送禮,不能因為想不出應該送什麼東西,就不耐煩去送禮;人與人之間要應酬,如果你因為不善講話,就不耐煩去應酬,這都是做人有虧,不能不慎。
軍人作戰,不到緊要關頭,不濫發一槍;會議高手,不到要緊時刻,不亂發一言。主婦煮飯,飯未煮熟,鍋蓋不可妄自一開;母雞孵蛋,小雞尚未孵成,不可妄自一啄。所以,在事務裏麵要耐煩,在人情裏麵要耐煩,在時空裏麵要耐煩,耐煩是人生成就事業的增上緣。所謂“耐煩做事好商量”,耐煩做人,才能把人做好。
·佛光菜根譚·
互相退讓,方有互相合作之期;
彼此爭功,永無彼此融和之望。
平常心(一)
有一次,我集合禪堂的徒眾講話,問他們:“你們進到禪堂裏麵,有什麼進步,有什麼心得嗎?”開悟很難,不過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會說:“這半年,我覺得心地柔軟了。”這一句話聽了真叫人高興。坐禪坐久了,就會感覺到,不必爭一時之氣,不必剛強,不必跟人比較,心地就會變得柔軟,心胸就會比較開闊。好比稻穗成熟了,就會垂下來;楊柳枝好美,因為它柔軟。
禪宗有謂“平常心是道”。有的人說話,語不驚人死不休;有的人做事,不能驚天動地非丈夫。其實,說話,閑話家常更覺親切;做事,能讓大家認同就是圓滿;修道,也要修大家都能做得到的“平常道”。能夠從平常事物中體會出佛法真理,這就是真修行,所以“平常之道”有四點:
第一,穩當話就是平常話。說話不必標新立異,說話旨在表達意思,說話要穩當、切實,不要說空洞、高調的話。如果說話浮而不實,說得到卻做不到,或是說話得罪了別人,這都會讓人看輕你的人格,所以說話要穩當,這就叫作平常話。
第二,本分人就是快樂人。做人要做什麼樣的人?做一個本分的人最要緊。什麼叫本分的人?例如,應該正直,我就正直;應該誠實,我就誠實;應該慈悲,我就慈悲。我身為人家的兒女,我就做個孝順父母的兒女;我的身份是學生,我就好好地用功讀書,每次考試都有好的成績來報答老師;我在社會機關裏做一名職員,我就好好地把我的職務做好,這就叫作本分人。能夠做個本分人,就是快樂的人。
第三,淡泊情就是真性情。人是“有情”的眾生,但是有的人情感太熱了,隻有五分鍾熱度,不能維持長久;有的人情感太多了,多得讓人受不了。所以,有時候淡泊一點的情感,持之以久,甚至愈久愈香。淡泊的情,就是真性情。
第四,慚愧心就是向道心。人為什麼要信仰宗教?在諸多的原因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培養慚愧心。慚愧心就是自覺我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兒女、對不起國家、對不起大眾,我很慚愧。甚至我沒有能力、我沒有道德、我不夠清淨、我所做不夠多,因此要奮發向上。怎樣奮發向上?我信仰佛教,在佛教裏我開辟另外一片天地,這就叫作“向道心”。一個有慚愧心的人,自然懂得精進向道。
世事無常,諸相皆空,如果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世間的一切有也好,無也好,都看作鏡花水月;得也好,失也好,都能以平常心看待,則生活自能恬適自在。
·佛光菜根譚·
物質的苦樂沒有標準,心中的自在才有價值;
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道德的圓成才是重要。
平常心(二)
我過去的幾十年都是給人欺負、給人傷害,但是我從來沒有想過找他們算賬,也從來沒有報複的心態。有一次外國來了邀請書,邀請我去訪問,那時候出訪很不容易,我感到非常歡喜。當時我人在高雄,一路坐夜車趕到台北,到了開會(討論出訪安排)的地點正好是九點。會議剛剛開始,主持人就說:“你來幹什麼?開會決議你不能去,現在你可以回去了。”我一看對方是長老,就說:“對不起,我沒有資格參加,我這就回去。”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不過我都忍耐了下來,忍一次就是生死一次,千生萬死才會找到一個生存的機會。
佛教講“平常心是道”,平時我們也常常聽到有人說要用平常心做人,要用平常心處事。“平常心”究竟是什麼意思?怎樣才能保有一顆“平常心”?有四點看法:
第一,失意事來,治之以忍。《史記·汲鄭列傳》說:“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個人失意的時候,最能感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的人因此自怨自艾,消極頹唐;有的人則怨天尤人,憤世嫉俗,這都是一種負麵的情緒作用。真正有修養的人,盡管世情澆薄,我以一忍治之,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能忍的人,他就是有平常心。
第二,快心事來,處之以淡。“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快心事時,一般人莫不是歡天喜地,欣喜若狂,恨不得天下人都能分享他的快樂。“喜形於色”固是人之常情,然而能如謝安在淝水之戰時,侄兒謝玄以寡擊眾,取得勝利後,消息傳來,猶能弈棋如常,不動聲色。這種“快心事來,處之以淡”就是一種平常心。
第三,榮寵事來,置之以讓。人有榮譽之心,而後知所向上,值得嘉許。然而自古以來多少文武大臣、後宮佳麗,為了爭寵顯榮,彼此鉤心鬥角,甚至導致政爭戰亂,禍國殃民,反而罵名千古。所以,榮寵不是爭取而來的,所謂“實至名歸”,名實不符,有時候求榮反辱。能夠洞徹此中道理,在榮寵之前,以平常心視之,就是明哲保身之道。
第四,怨恨事來,安之以退。人有不平,易生怨恨。怨恨猶如一把雙刃劍,傷人又傷己。遇有委屈不平時,不必難過,不必計較,何妨退一步想。能以平常心安之以退,自能泰然自適,則怨恨無由生起。
平常心是一種透析世情、了悟人生的智慧;能以平常心處世,自能“超然物外見真章”。
·佛光菜根譚·
以微笑的態度麵對憤怒的場合,則憤怒無不消散;
以微笑的心情處理沉重的急務,則急務愉快勝任。
平常心(三)
有一個外道前來訪問佛陀,為了增進友好,他帶了兩盆花。佛陀一見到他從門外進來,就說:“放下!”於是他把一個花盆放下來。佛陀又說:“放下!”他又放下另外一盆花。但是佛陀卻又再說:“放下!”外道就問了:“佛陀,花都放下了,還要放下什麼東西?”佛陀回答:“放下你的知見、放下你的執著、放下你的狐疑。”所以不放下,就算是功名、富貴、金錢、愛情再多,也會成為壓力。
經典形容我們的心猶如瀑流,念念相續,又如波濤洶湧,上下起伏,實在難以維持一顆平靜、平常的心。平常心是一種心境,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環境的變化而喜憂;平常心是一種境界,慧能大師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超脫物外、超越自我。這裏再談四種平常心:
第一,為善不執是平常心。無論付出、行善,你有了執著,就會有所罣礙;有了執著,就會有所期待。當期待落空,不免失望,甚至反而惱怒不安,內心就無法平靜了。如果能夠行善施恩於人,無求回饋,不執於心,體達“三輪體空”,無施者、受者以及無施物的清淨平等心,就是平常心。
第二,老死不懼是平常心。生死輪回是宇宙運轉的常道,人總難免生病,麵臨衰老,甚至死亡的來到,能夠心無懼怕、意不顛倒、無所罣礙、安然自在,所謂“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準備;生也未嚐生,死也未嚐死”,這就叫平常心。
第三,吃虧不計是平常心。有句話說“學習吃虧能養德”,有時吃點虧,並不是壞事,你從吃虧中可以累積人生的經驗,從吃虧中可以學會處世的退讓。尤其人與人相處,難免有所不公與虧欠。能夠在吃虧時不計較、不比較,這就是平常心。
第四,逆境不煩是平常心。所謂“月無日日圓,人無日日順”,當我們遇到忤逆的境界,要能看清憂慮,放下憂慮,不隨煩惱起舞,泰然處之。好比競賽的時候總想戰勝對手,其實要戰勝對手,要先戰勝自己,戰勝自己就是不為環境所擾,不為雜念所困,不為順逆所動,忘掉對手,忘掉勝負,以自然的心態對待,這便是平常心。
“人若無求,心自無事;心若無求,人自平安。”其實平常心就是日常用事中無取、無舍、無驕、無求、無執著的心行。“最平常是最神奇,說出懸空人不知;好笑紛紛求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平常心即是道,道即在平常生活中。
·佛光菜根譚·
要有道德地生活,才算有修行;
要有價值地工作,才算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