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不但是生命的資糧,也是人生的動力。
·佛光菜根譚·
生活要佛法化,信仰要理智化,
處事要平和化,修持要日常化。
飯桌上(一)
貧僧一生吃過的東西,都會難忘,都要報恩的。例如,幾十年前曾在台北金枝姑的家裏喝到一杯冰牛奶,有如甘露瓊漿,至今難忘;七十年前在鎮江“一枝春”的小麵店,現華法師請我吃的一碗麵,口頰芬芳,難以忘懷;又如三四十年前彰化的小麵攤裏,那碗隻要一塊五毛錢的麵讓我懷念不已。假如有機會,還是要回報他們。這些都是我一生中飲食的最高享受了。
吃,是吾人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不管熱食、冷食、麵食、飯食,或是西式、中式餐飲,人總是要吃,吃飽了才能生存。有人說,口是無底深坑,有的人好吃懶做,有的人甚至吃到傾家蕩產。口是禍福的根源,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一張口為人生帶來的問題著實不少。現在隻針對吃的問題,表達意見如下:
一、吃出健康。吃本來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但有的人吃得不當,吃得太多發胖了,吃得太偏產生諸多疾病。尤其現代人多數都是重口味,吃得太油、太鹹、太辣、太甜等,都對身體無益。所以現在也有人提倡健康飲食,主張少油、少鹽、少糖,甚至少油炸等,並改以生機飲食,或是隻吃熱水汆燙的蔬菜,以清淡為主,盡量減少發胖的卡路裏,可以說現代人重視吃得健康已經成為時尚了。
二、吃出品位。現代人有的吃喝無度,暴飲暴食,既浪費金錢,荒廢時間,又誤時誤事,傷害身體。有的人吃得太殘忍,例如活吃魚蝦等,乃至猜拳行令,吆喝呼喊,吃得杯盤狼藉、失儀失態。所以,如何吃得有品位,吃得有文化,也不能不注意。
三、吃出滿足。有的人每天大魚大肉,但還是吃得不滿足。吃了豬肉牛肉,又想吃魚蝦海鮮;吃了蒸炒燉煮,又想燒煨煎烤,吃的花樣不斷翻新,但還是吃得不滿足,甚至吃出無邊罪過,自己並不知道。相反,有的人三餐粗茶淡飯,菜根也是香的,青菜蘿卜都是珍饈美味,一盤泡菜、一碟醬瓜,也能吃出滿腔的歡喜、滿心的滿足。就像客家人,你問他“吃飽了沒有”,他都回答“我足了!”可見吃飽與否不稀罕,吃得滿足才是重要。
四、吃出藝術。吃,不是吃金錢,不是吃甘肥,不是吃虛榮,不是吃排場,最重要的要吃出藝術來。以茶泡飯,就是一道美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冷茶熱飯,或是熱茶冷飯,才能泡出茶飯的味道,才能吃出茶飯的藝術。或者薑鹽炒飯,所費不多,隻要能用心把飯炒得膨脹豎立,各自分開,則鹽的美味、薑的香醇,外加一杯熱茶,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懂得從樸素的生活中享受人生,就是懂得吃的藝術。
中國的美食——燒餅油條,名聞全世界,直到現在,許多海外遊子在他鄉異國數十年,你問他最想吃的是什麼,他的答案就是“燒餅油條”。因為藝術的吃法曆久不衰,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以不一定要花很多金錢才能吃到美食,隻要肯動腦筋,“簡食”必然是最佳的健康飲食。
·佛光菜根譚·
素食除了健康、衛生外,
更能長養慈悲的心地、忍辱的性格。
尤其能養成有恒的耐力,
這是世界上任何事業成功的必備條件。
飯桌上(二)
唐朝的智實大師德高望重,名震遐邇。一日,唐太宗請他吃飯,因太宗主張道教的祖師老子姓李,唐朝的天子也姓李,唐朝與道教同宗,應該將道士的座位排在前麵,出家人排在後麵,大師認為不妥,不肯委屈就座。太宗大為震怒,當廷用杖責打了智實大師,並且令他換上百姓衣服,流放嶺南。有人譏笑智實大師自不量力,不懂進退之道,智實大師慨然歎說:“我明知勢不可為,但所以竭力爭取者,是為了要讓後人知道唐朝有出家人啊!”
舉世之間有一個有趣的共同現象,那就是“飯桌上,一切事情都好說”。因此現在大街小巷,大小餐館林立,上餐館吃飯,不隻是為了飽食三餐,實際上“飯桌上”也有很多的妙用,略述如下:
一、飯桌上可以解決問題。有些人通過開會,用會議來解決問題,但有些事情在飯桌上更容易商量、解決,所以主其事者就會邀約相關人士,大家在飯桌上邊吃邊討論。因為吃飯的時候,美食當前,氣氛輕鬆,大家也都帶著愉快的心情,對各種問題比較能客觀討論,不至於太過嚴苛要求而僵持。所以飯桌上能解決問題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二、飯桌上可以聯絡感情。很多朋友許久未見,偶爾可以通過聚餐來聯絡感情,所以同學會、歡迎會、聯誼會,甚至為人慶生過壽等聚會,都能聯絡感情。有一些生意上的同業,借助飯桌上可以談生意,也可以聯誼交流。甚至一些學者專家,可以宴請各種專業人士,在餐桌上討論所學,也可以借機聯絡感情。有一些人經常掛在口邊“我和某人一起吃過飯”,可以一起吃飯,就表示他們感情匪淺。
三、飯桌上可以成就好事。在餐桌上,大家邊吃邊談,不必有太多的心防,也不必有太多的做作。本來素昧平生的人士可以借助同桌吃飯而互相認識,有的異性,借助飯桌上的風儀,相互欣賞,結成伴侶。在餐桌上,有的談出誌同道合,共同創業,成為同誌、同事,都因飯桌上的緣分,而把大家湊合一起,成就好事。
四、飯桌上可以品嚐美味。人總有嗜好,有的人講究穿著,有的人注重居處,有的人愛好旅遊,有的人喜歡藝術。飲食可以說是大家共同的嗜好,有的人嗜好中餐,有的人喜愛西點,有的人習慣中國北方的麵食,有的人偏好中國南方的小菜,甚至日式的餐點、韓式的泡菜、泰式的辣味、港式的飲茶等。總之,愛辣愛酸,愛鹹愛淡,都任君選擇;隻要大家誌同道合,口味一致,都可以不時相約到餐館大享人間美味。
五、飯桌上可以看出人性。在飯桌上,一個人的品性、修養,也很容易顯露無遺。有的人隻顧自己好吃,見到美食,馬上一掃而空,完全無視別人的存在;有的人邊吃邊高談闊論,完全不管應有的禮儀。當然,有的人在飯桌上談笑風生、應對得宜,自然受人歡迎。但是也有的人沉默寡言、拙於應酬,甚至有些人不斷議論長短、評論是非,最是讓人疵議。
總之,一個人的性格、涵養,從飯桌上的言談應對、舉止表現,都可以看出其程度如何。即使是初次相識的人,如果想要了解對方,隻要你提出適當的問題,當對方回答時,所謂“隻要一開口,就知有沒有”,在飯桌上都很容易看出人的品性,所以在飯桌上吃喝之餘也不能不重視飯桌上應有的禮儀。
·佛光菜根譚·
講話不要做“烏鴉嘴”,要做“喜鵲報喜”;
待人不要做“相撲雞”,要做“鳳凰來儀”;
處世不要做“木頭人”,要做“微笑彌勒”。
睡覺
過去老友煮雲法師經常來找我,到了晚上要睡覺,貧僧隻得把我的房間床鋪讓給他休息,我則睡到陽台上去。夜晚涼風徐徐,清涼無比,貧僧怎麼能不歡喜快樂呢?就等於明朝朱洪武一日夜歸,回到寺院,大門已深鎖,進不去了,他就躺在寺廟外的廣場上,看著天上的星星,不禁說道:“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那種逍遙自在,我真有這個感覺啊!
人活著都要睡覺,不睡覺就不能活。但是有的人盡量減少睡眠,想把時間省下來工作。一個人不工作,整天閑散睡懶覺固然不好,如佛陀批評阿那律“咄咄汝好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睡覺睡得過分,有時也會睡出毛病來,但是如果長期睡眠不足,身體也會出問題,所以適當的睡眠是正精進,因為睡眠有如下意義:
一、睡覺如充電。一般的家電用品,電池使用一段時間後,都需要充電才能再使用;出門開車,汽車也要加油才能上路。適當的睡眠,就如機器充電,也如汽車加油。人的肉體需要吃飯,才有體力,精神也需要有充足的睡眠養息,如果不睡覺,眼睛睜不開,頭腦不清楚,甚至四肢沒有力氣。
二、睡覺如打烊。一般的商店,到了晚上都要關門打烊,就是公司裏的員工,白天上班,到了晚上也要下班。人的身體,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平時一直在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識”打交道,一天工作下來也很辛苦,也需要時間休息。睡覺就如商店打烊,也如公司下班;借著睡覺,讓六根都能放鬆,得到適當的休息。
三、睡覺如息兵。睡覺如軍隊偃旗息鼓,高掛免戰牌,暫時休兵養息。因此,睡覺時,不但眼睛不看,耳朵不聽,而且要把身心全然放下,好好休息。但是有的人不甘於把時間浪費在睡眠上,晚上要加班,甚至追尋其他的聲色之娛,如此反而加重身心的負擔,日久身體也會生病。佛教講“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幹戈定太平”。睡覺雖然重要,但警覺性也很重要,不能如人打趣說“睡得像死豬一樣”“睡得不省人事”“睡得天昏地暗”,睡得過多也要自我警惕。一般的說法,每天睡覺八小時是正常的,也有人說一天睡六小時就夠了,其實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不過,中老年人如果每天中午都能小睡半小時到一小時,必然有益身體健康。
四、睡覺如死亡。在佛教裏,為了勉勵修行人把握每一天,甚至每個當下好好精進修行,不可蹉跎時日,所以有謂“今日脫下鞋和襪,明朝不知穿不穿”,也就是要有無常觀,要把睡覺當成死亡一樣,每個今天也許就是生命的最後一天,要自我惕厲。其實,佛教裏修行悟道的人,一邊睡覺,一邊可以清楚地知道別人在講什麼話,做什麼事;反之,沒有修行功夫的人,尤其是睡得很深沉的時候,什麼感覺也沒有,什麼事都不知道,就像死去一樣。盡管現在醫學很發達,在睡夢中逝去的人也是為數很多。不過一般人認為這是“善終”,能在睡覺時,無諸痛苦,安然而逝,未嚐不好。反過來說,如果每個人都能把死亡當成像是睡覺一樣,那麼死亡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佛光菜根譚·
發心吃飯,飯就能吃得滿足;
發心睡覺,覺就能睡得香甜;
發心走路,路就能走得長遠;
發心做事,事就能做得起勁。
保健(一)
據專家的說法,人體的細胞,一個星期就要重新生滅一次,也就是七天一循環。因為新陳代謝,把不好的細胞汰舊換新,我們才能常保健康。但是隨著年齡漸長,新陳代謝能力愈來愈弱,生理機能也愈來愈衰退,這是自然的現象,所以不必驚慌。人的身體,就如一棟房子能住多久,一件衣服能穿多少時日,都有一定的限度。隻不過保養得好,當然就能延長使用年限;保養不好,在時間之流中,加上心理的業力,都會或長或短,或功或過,還是難以料定。
人生無常,世間沒有鐵打的好漢,沒有銅鑄的英雄,每一個人都是血肉之軀,隨著歲月寒暑遷流,身體的機能總會退化,自然會慢慢衰弱。但是,有的人身體衰弱得比較慢,盡管活到八九十歲,仍然健步如飛;有的人身體衰弱得比較快,五六十歲就是小老頭一個。造成人體衰弱的原因很多,舉其要者:
一、暴飲暴食。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很多疾病都是因為吃得不當而吃出毛病來。例如,經常在家大吃大喝,或是上餐館飽餐一頓;暴飲暴食的結果,不是過度肥胖,造成內髒器官不勝負荷,再不然就是吃壞腸胃,影響消化功能,這些都對健康有害。另外,有的人口味太重,吃得太鹹、太酸、太辣,尤其吃太多油炸的東西,卡路裏、脂肪過多,容易引起一些心血管等方麵的疾病,都會讓身體的健康亮起紅燈。所以,日常三餐飲食要定時定量,並且要細嚼慢咽,尤其盡量多吃清淡的食物,才能有益健康。
二、憂鬱多慮。人的身體通於心理,心是眼耳鼻舌身的統帥,心裏有了妄想雜念,或是憂鬱多慮,致使情緒起伏不定,乃至心理壓力過重,都會影響身體健康。尤其,有的人經常為了別人一句閑話,久久不能釋懷,一直把它掛在心上,翻來覆去,自己不能開脫。久而久之,造成精神虛弱,甚至妄想症、躁鬱症、憂鬱症等也會跟著而來,這些心理的疾病也是造成身體衰弱的原因。
三、過分縱欲。人的欲望有淨法欲、有染汙欲。清淨的欲望就是正當的希望,就是理想、抱負,例如希望成聖成賢,希望成佛作祖等,都要靠淨法欲的力量來激勵自己完成目標。反之,染汙欲就是對“財色名食睡”五欲的過分貪求。適度的五欲是生活所需,如果過分恣情放縱,就對身體有害。例如,古代縱欲的帝王,都會早夭;現代人不但縱情聲色,甚至酗酒、吸食毒品等,都是戕害身體健康的劊子手。
四、操勞過度。一個人太過懶散,不務正業,固然不好;過分辛勞,不懂照顧身體,也是不當。身體就如汽車,開到某個裏程數就必須進廠保養。世上任何東西都要善加保養才能持久使用,何況人是肉體之軀,所以適當的休息也是精進,適當的娛樂也是身心健康的潤滑劑。
人,不要等到身體有病了才來尋求醫藥治療,平時就要懂得保養身體。所謂“預防重於治療”,平時做好保健,懂得養生之道,才能延緩身體衰弱,才能真正有益健康。最好的養生之道,莫如生活作息正常。此外適度的運動,諸如走路、爬山、打球、跳繩,乃至旅行等,都是身體健康之道。反之,生活作息不正常,尤其上述所說,暴飲暴食、憂鬱多慮、過分縱欲、操勞過度等都會使得身體提早衰弱,不能不慎。
·佛光菜根譚·
養生之道,在於吃得淡,吃得粗,吃得少;
處世之道,在於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
保健(二)
諺雲:“人吃五穀,豈有不生病之理?”人的身體,平時看似健康,但偶爾難免會有些小病痛。一般人平時不知健康的可貴,不懂得好好保健,總要等到健康亮起了紅燈,才感到手足無措。因此,人在健康時,就如開車走在馬路上,雖然綠燈可以一路直行,但也要時時注意安全,隨時準備減速、刹車,不能一路狂飆,否則遇到突如其來的狀況而應變不了,就懊悔不及了。
時代進步,人類愈來愈長壽,對生命也愈加重視,“保健”因此成為熱門的話題,不但市麵上有很多商店,專門販售各種保健食品、藥物、器材等,醫院裏更有專門的保健醫師。可以說,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良好的保健,讓身體健康,壽命延長,得以好好享受五彩繽紛的人間社會。人究竟要如何保健呢?
一、用運動保健。保健的方法,最簡單的就是運動;運動當中,既簡易又有實效的,就是走路。一個人,一天能走五千步到一萬步,持之以恒,則此人不一定要吃補藥,不一定要靠維生素來保健,走路就是最好的健康之路。
二、用飲食保健。數十年前的社會,日常三餐都是以米飯當主食,家裏的兒童,隻要多吃一點菜,父母就會責罵他為什麼吃那麼多菜,因為菜比米麵貴。但現在的社會,父母都叫兒女“不要吃那麼多飯,要多吃一點菜”,因為菜才有營養,比米飯對身體健康有益。所以現在富裕的家庭提倡多吃菜,少吃米飯,以免澱粉太多致使身體發胖,有損健康,這就是飲食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