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裏時時都離不開“開門七件事”,也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其實就是與生命相關的七種資糧。假如生活中沒有了這些能源,生命就失去了動力。

居家生活

每個人都有一個家,家是安全的避風港,家是安樂窩,盡管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回到家中,都會有“回家的感覺真好”的幸福感。但是,也有的人認為居家像牢獄一般,因為人事不和,或是知見不一,甚至親人成為怨憎會苦,周遭都是虎狼群聚,感覺不安全,不能自由,則家居對這種人來說就一無是處了,所以難怪成天總想往外跑。

家居,對多數人而言,熱鬧無比,因為家裏都是至親骨肉,人多,親情洋溢;人少,一家人都外出了,一人在家,可以享受獨居的寧靜,也會覺得家真是美好。不過,孔子說“小人閑居為不善”,不會安排生活的人,忽然閑下來,就會無所事事,或是不耐寂寞,無事生非,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不當行為。所以居家要懂得安排閑暇時間。正當的居家之道,舉出數事提供參考:

一、整理家務。趁著家人外出、家中無人之際,主動把門窗擦淨,把地板掃好,把桌椅擺設整齊,把廚房裏的鍋碗瓢盆都清洗一番,甚至佛前燒香換水,讓家人從外麵回來,感到家中煥然一新,如此家人高興,自己也有成就感,何樂不為呢?

二、讚誦書籍。居家無事,正好可以拿出自己喜歡的書籍,同時泡上一杯好茶,一邊看書,一邊喝茶,享受清心悠閑的讀書之樂,豈不美哉!

三、打坐靜修。家中無人,四周一片靜寂,此時此刻,如果能夠利用客廳的沙發、地板,或是臥房的床鋪,雙腿一盤,雙目一閉,靜坐片刻,天堂之樂,也不過如此。

四、完成計劃。讀書的人,可以利用居家閑暇完成一篇文章;誌不在寫作的人,也可以為自己的工作擬訂一些計劃,或是與家人共同計劃家中的年度行事。為自己或家人規劃人生,都是很有意義的。

五、約談好友。趁著家人不在,可以約三五個好友到家中小聚,談心論道,也是人生一樂。

六、重新布置。家中的布置常年不變,看久了也會失去新鮮感。如果偶爾能把布置更新,例如牆上的書畫換一換,桌椅方向改變一下,窗簾換新一番,都能讓家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唐朝劉禹錫的《陋室銘》把個書房形容得無比美好,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不過,現代有的人一個家不夠,同時擁有好幾個家。在北方有家,南方也有家;在本國有家,外國也有家。有時候家太多,成為家的奴隸,其實也是很劃不來的事。

·佛光菜根譚·

事煩莫懼,可以化繁就簡;

是非莫辯,可以改非為真;

操守莫虧,可以清廉自持;

因果莫負,可以事理一如。

維生之計

人在世間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資生物用,此中沒有一項可以離開經濟,所謂“一文錢逼死英雄漢”,可見金錢對人的重要性。人類從蠻荒時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後來走出蠻荒,經過畜牧、農業、工業,乃至到了現在的信息、科技時代,無一不與經濟有關。可以說,人類的生活運作,其實就是一部經濟史。

人的一生,首先最需要解決的,莫過於如何維持生活;生活能維持,生命才能延續,進一步才能談到如何發展理想,所以“維生之計”是人生首要的課題。針對怎樣維生,提供數點如下:

一、開源節流。維持家庭生活,當然要有經濟來源,因此人要有工作,要懂得開發財源。有了正當的經濟來源與穩定的收入,還要懂得節約用度,否則再雄厚的財力也禁不起揮霍無度。所以“開源節流”是維持生活的長久之計。

二、量入為出。家庭生活要安定,每個月收入多少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重要的是要會規劃、預算,要能“量入為出”,如果經常支出超出預算,“入不敷出”的結果自然會出現財務危機。

三、要有餘糧。人要有“憂患意識”,晴天要備妥雨傘,以防下雨;白天要準備好手電筒,以免晚間停電。所謂“有時要想無時苦”,家有餘糧就不會有斷炊之苦。

四、勤勞作務。無邊功德,在於一個“勤”字;最大罪惡,在於一個“懶”字。勤勞作務才能正常營生,因此訓練家人養成勤勞的習慣與觀念,就不怕生存無道。

五、珍惜機緣。一個家庭的發展,固然要靠家人同心協力,努力開創,有時也要靠親朋好友給我們幫助,或是社會大環境來成就我們的機緣。不管我們曾經受惠於誰,都應該珍惜,同時要給予回報,不能過河拆橋,有時過了橋的人更應該要拜橋。

六、會用時間。時間不但是生命,時間也是財富。春夏播種,秋冬收藏;今年耕耘,明年收成,一切都需要時間成就。時間也要懂得善用,才能發揮價值。我們要利用時間養深積厚,利用時間廣結善緣,未來的路才能走得遠,走得平順。

七、建立誠信。維生不是一時的,生命是一世的,甚至還有後代子孫,是生生不已的,所以要建立誠信。家有誠信,受人尊敬;如無誠信,縱使一時的繁榮,也不能持久。

八、樂天知命。人不能過分貪求,錢財過多,不見得是福氣,有時“人為財死”;名位太高,也不一定最好,爬得高,跌得重。利益再多,也要懂得分享社會大眾,才能平安。從曆史上看,多少豪門巨賈,富能過幾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維生之計必須懂得“積德重於積財”,而且要能“知足常樂”“能忍自安”,這就是樂天知命的生活。

綜上八點,雖非金科玉律,卻是人間的常道、常理,不應等閑視之。

·佛光菜根譚·

一碗慈心粥,勝飲人參湯;

一杯清和茶,勝喝瓊玉漿;

一口菜根香,勝嚼酒肉飯;

一念思無邪,勝辦滿漢席。

理財之道

佛教並不是要大家吃苦的宗教,佛教是指示我們如何追求究竟常樂的宗教。有人以為佛教反對享樂,要大家吃也吃不好,穿也穿不好,完全不重視經濟問題,信仰了佛教,社會文明不能進步。其實,這完全誤解了佛教。佛教的確是嗬斥物欲,是反對過分耽迷於物質享受,過分沉淪於物欲大海而無法自拔。佛教並不是漠視物質生活,其實佛教是非常重視經濟、物質生活的。

人在世間生存必須要有經濟基礎,因為衣食要錢,讀書要錢,人到無錢百事哀,甚至一文錢逼死英雄漢,金錢怎麼能說不重要呢?金錢是供人生活的方便,不能為了金錢而造成許多不便。但看世間有人為了錢財而增加許多煩惱,甚至“人為財死”,殊為不智。茲提供“經濟六不”作為參考:

一、缺錢不借債。在人的一生當中,有時有錢,有時缺錢,缺錢的時候就想到借貸,因為借貸而增加利息,於是更加缺錢。所以,缺錢的時候一定要咬緊牙關,寧可清貧淡泊,學習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也不要跟人借債,以免還債時困難。

二、欠錢不賴賬。無錢時,借錢支用,非常容易;欠債還錢,非常困難。但是人生有比金錢更重要的,就是信用,樹立自己的信用非常重要。已經欠了別人的錢財,不可賴賬;欠錢還債等於殺人償命,這是必然的因果關係,不能不知。

三、有錢不放貸。人生時來運轉,有時也會有錢。有錢可以布施,周濟貧窮,幫助急難,千萬不能有了錢財,就去放高利貸。人生偶爾用錢救急,用錢輔危,這是當然之事。如果有錢放貸,別人還錢,加付利息,他會痛苦;如果對方欠債不還,你會痛苦。所以還是將多餘的錢用作施舍,最為安全。

四、見錢不斂財。許多貪官汙吏看到別人稍有錢財,就會想方設法去貪汙、搜刮。官吏看錢做事,貪汙斂財,讓人覺得他們吃相難看。就算不是官吏,“有錢能使鬼推磨”,隻要你有錢,他就甘願為你效勞。“見錢眼開”,這是一般常情;假如見錢能不為所動,不貪汙,不斂財,這是為官之道,也是做人之道。

五、少錢不詐財。有的人缺少錢財,生活艱難,應該想正當的賺錢方法,即使打工、擺地攤、送報紙、當個小販,都可以維持生計,千萬不能詐財、騙財。一個人的生活,如果走到需要今天騙朋友、明天詐他人的地步,騙來騙去,詐來詐去,周遭的朋友、各種關係人都曾被你騙過,都曾給你詐過,以後你的生活怎麼辦呢?所以生活裏缺少錢財,要用正當的方法去賺取,千萬不能用詐騙的手法來獲取不當之財。

六、多錢不共財。世間的財富,有個人私有的,有大眾共有的。日月星辰、山水公園,都是大眾的共財。當然,有時合夥投資,與人合資經營事業,那也是共財。共財可能不必你辛苦,可以讓錢去賺錢,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共財也有許多缺點,公司倒閉了,共財被人假借各種名目用光了,你能接受這些事實嗎?因此,即使是好朋友,最好也不要共財,因為好朋友借貸共財,為了錢財傷了友誼而反成仇敵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如果你要與人共財,最好有最壞的打算,否則就算自己錢多,也不要與人共財。

以上“經濟六不”雖非賺錢之道,卻是生活中不能不建立的理財觀念。

·佛光菜根譚·

立德、立功、立言,乃長壽之道;

信用、責任、勤勞,乃發財之道。

儉的真義

一粒米,經過農夫耕作、工人製造、商人販賣,結合水分、土壤、陽光、空氣等,積集了天地所有因緣、力量,才能成為一粒米,給我們充饑、填飽肚子。所以在叢林裏,以“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教育大眾養成惜福的美德,精進於道業。懂得珍惜粒米,是累積財富的源頭。

節儉,一向是中國人崇尚的美德,小至個人,大至一國,如《曾文正公家訓》雲“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節儉與我們息息相關,關於“儉的真義”有四點意見提供:

第一,儉是窮人的財富。所謂:“穿不窮,吃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人已窮,又不知節儉,更是窮上加窮。反之,經濟上雖不富裕,但知道預算,知道節省,也會因節儉而致富。有一位員外的兒子生性奢華,每次到飯館吃水餃,都隻吃肉餡,而把餃子皮吐掉。後來家裏遭祝融之災,一夕之間家產化為烏有,淪為乞丐。有一回,討飯到這家飯館時,老板用餃子皮招待他,員外的兒子甚為感動,老板卻說:“沒什麼,我隻是把你當初扔掉的餃子皮撿起來洗淨曬幹而已。”他聽了十分慚愧,於是發奮圖強,謹身節用,家道又重新盈富起來。

第二,儉是富人的智慧。西漢開國丞相蕭何,受封食邑一萬餘戶,權傾朝野,卻仍居茅屋陋室。他以為,我子孫若賢良,可傳我儉樸家風,倘若子孫不賢,房子再華麗,也終將被權貴傾奪。宋朝魯宗道雖位居參知政事,然因家貧,家無日用器皿肴果來宴客,因而更受宋仁宗的器重。因此,人雖富有,若不知節儉,富貴也會隨著潮水流走;若知節儉,節儉就是你的智慧,讓你富貴,讓你平安。

第三,儉是治國的功臣。《左傳》雲:“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力戒奢侈,生活儉樸不但是治家之本,也是機關團體永久經營、國家社會富強安樂的重要條件。今天的社會崇尚物欲,奢華過度,不懂得珍惜福報。殊不知福報是有定量的,就像財產有數量,你把福報、金錢用完了,以後怎麼辦呢?因此,生活上克勤克儉,嚴禁奢靡,則家和國亦興。

第四,儉是品格的根本。身為官員,懂得節儉,就不會貪汙受賄;一個家庭懂得節儉,就不至於奢侈浪費。春秋時魯國大夫禦孫曾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司馬光更以此教誡子孫:“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無論任何人,若能以儉自許,品德自能高尚。

“戒奢以儉”是重要的觀念與品德,不但是養生、致富的秘方,更是治家、富國必備的方針,所以“儉的真義”不可不知。

·佛光菜根譚·

日日儉約,可以積穀;

年年防儉,必有儲糧。

生命的資糧

我們生活在人間,必須有一些資糧。就算是在深山修行,也須找到水源充沛與山果豐美之處,才能安心自修。世間有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意思是日常生活要有起碼的條件。一旦有了這些基本的要求,才能進一步完成生命更高層次的目標。

過去的家庭主婦,每天從早到晚忙著一家人的三餐飲食,生活裏時時都離不開“開門七件事”,也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所謂“民以食為天”,生活上的開門七件事,其實就是與生命相關的七種資糧,略述其義如下:

一、柴——生命的熱力。中國人向來習慣以熱食為主,上古時代,先民發明了火,這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利用柴火,把東西煮成熟食,這就好比生命中的熱力。人畢竟不是冷血動物,人類生命的意義,要講究熱力,有熱力才能動員,有熱力才能前進,有熱力才能向上,有熱力才能有所作為。所以,一個人的生命中,不能少了熱力,就如一個家庭中不能沒有柴火一樣。

二、米——生命的資糧。人要維持生命,必須靠三餐飲食。人類的飲食,主要有五穀雜糧,其中又以米食居多。米煮成了飯,飯食供給人體所需的熱能,讓人能生存下去,不至於像打野食的動物有一餐沒一餐的。如果生活不正常,性格自然難以溫和。

三、油——生命的滋潤。機械少了機油的潤滑,轉動不靈活;人的身體裏少了食油的養分,營養不均衡,缺乏體力,就像機器運轉不順。

四、鹽——生命的動力。任何美味的佳肴,都少不得加一點鹽巴。我們不能小看一點點的鹽巴,它不但能使飲食更加美味,尤其人體如果缺少鹽分,甲狀腺機能失調,甚至會失去生命的動力。

五、醬——生命的佐料。一道菜,有時加一點醬料爆炒一番,不但色澤更美,而且更加香氣四溢;一盤美味的佳肴,有時再蘸一點醬料,更加可口下飯,所以醬是三餐不可少的佐料。就像我們的人生,不能一成不變地生活,偶爾做一些調劑,可以讓人生更加多姿多彩。

六、醋——生命的免疫。醋是酸性的,一般人以“吃醋”形容女性的嫉妒,所謂“醋性大發”。其實在我們的生命裏,吃醋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而不至於經常患病,所以三餐偶爾也要吃一點醋。尤其喜愛麵食的人,加一點醋,味道鮮美無比。主婦做菜時,加一點醋,更增美味。醋的可貴,不容曲解。

七、茶——生命的品位。西洋人喜歡喝咖啡,東方人喜歡喝茶;咖啡的刺激性,不若茶的溫和滋潤。中國人為了提倡喝茶,發明了茶道,客人來了,都會請喝一杯茶,以示禮貌。茶有消暑解渴、清痰潤喉的作用。一個家庭裏要常備柴米油鹽醬醋等,同樣也要備上一杯茶,除了待客交際,有時自己疲勞了,清茶一杯,借著喝茶稍事休息一番,不但蓄積生命的能量,同時也品評一下生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