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能見大。小心眼的人如同“坐井觀天,曰天小也”,其實是自己所見者小,非天小也。如果他能從一沙一石中見到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他能從別人的一言一行裏看出人家的優點,就不會小心眼了。

四、不能共有。小心眼的人不能與人共有,他有一輛腳踏車,就不歡喜你也有一輛;他有一棟房子,就不歡喜你也有一棟。凡事都想獨占,不願意與人共享,這就是小心眼。

五、不能容物。小心眼的人,一點小事他都不能原諒。一句話不願聽聞,他要辯個明白;不喜歡的人在他旁邊,他會怒形於色;不願意看的一件事,他會強烈地表現出排斥的舉動。因為不能容物,就像我們的眼睛容不下一粒沙,所以是名副其實的“小心眼”。

六、不能忍性。小心眼的人聽不進一句諫言,容不下一句忠告,再好的良言美語在他聽來都如針刺耳,所以小心眼的人就是沒有修養,沒有動心忍性的功夫。

小心眼的人,處處被人包容,顯示自己渺小;如果能大其心量,凡事包容、尊重、體諒、友愛他人,就能成為一個“有容乃大”的人,自然處處受人尊敬。

·佛光菜根譚·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疑人則不用,用人則不疑。

客氣

一休禪師應邀去將軍府吃齋,守衛的人不準他進府,因他穿著破爛的衣服。一休禪師隻好回去換了一件海青袈裟,再去赴宴。用齋的時候,一休把菜一直往衣袖裏裝,將軍很詫異:“師父!是不是家中有老母或寺裏有大眾?等一會兒我令人再煮菜送去,現在請您先用啊!”一休禪師道:“你今天是請衣服吃飯,並不是請我吃飯,所以我就給衣服吃!”將軍聽不懂禪師的話中之意,一休禪師解釋道:“我第一次來的時候,因為穿了一件破舊法衣,你的守衛不準我進門,我隻好回去換了這身新的袈裟,他才放我進來,既然以穿衣服新舊做賓客的標準,所以我以為你是請衣服吃飯,我就給衣服吃嘛!”

“客氣”是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的管道,有客氣的語言、客氣的態度、客氣的禮物、客氣的禮貌等。乃至彼此表示客氣,握手、點頭、微笑、寒暄,都能表達好感,建立友誼,維持往來。不過,客氣的言行要真誠,切忌虛偽。客氣的內容,其實蘊含很深的意義,略述如下:

一、客氣是表示謙虛含蓄。客氣的內容,首重禮貌;對人要尊重,所以才要客氣。尊重別人,就表示客氣,例如某些事情不能明說,怕語言刺傷對方,隻有用含蓄的語言,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心意,繼而接受我們的意見,這就是客氣的效果。人與人交往,懂得謙虛含蓄就能走遍天下;如果態度不謙虛、語言不含蓄,就很容易得罪人。

二、客氣是表示婉轉拒絕。別人對我們有所要求時,如果力之所以,可以直下承擔,但是不得已必須拒絕的時候,就要婉轉表達,所以要客氣。客氣地說明自己不得已的困難,獲得對方諒解。這不但說話要婉轉曲折,還要有客氣的功夫,讓人感受到你的誠意,才不會傷了感情。

三、客氣是表示借故推托。客氣的內容真是變化萬千,有時候因為客氣而接受,有時候客氣是借故推托之辭。人與人之間,拒絕他人本來就是有傷感情的事,但是如果懂得客氣地表示,可以彌補因拒絕所造成的傷害。所以,不得不借故推辭的時候,尤其要客氣謙卑,雖然拒絕會讓人不舒服,但因為你的客氣態度,也能讓對方稍感釋懷。

四、客氣是表示進退有據。懂得客氣的人,對於進有前進的客氣,對於退有退讓的客氣。當進的時候,不要有太多的客套,應該當仁不讓;當退的時候,所謂“鞠躬下台”,應該要更客氣。一般不懂得客氣的人,就不懂進退;不懂進退,別人就覺得你不合禮儀。別人對我們的批評,我們對別人的閑話,主要就看客氣的分寸拿捏得恰不恰當、客氣的程度周不周全。

五、客氣是表示旁敲側擊。吾人跟別人對話、商談時,有時候直接說明,有時候需要旁敲側擊。就如一場戰爭,直搗黃龍是一種戰術,迂回轉進也是一種方略。當然,做人不能心機太深,但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微妙,不能不掌握客氣的要則。客氣主要就是為了不傷害到對方,能夠客氣、歡喜地達到目的,不是更好嗎?

六、客氣是表示尊重友誼。客氣不能虛偽,客氣是講究誠實。人與人往來,重要的是要讓對方接受;能讓對方接受的客氣,就是對人尊重、友善。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希望,就是受人尊重,人的尊嚴不容傷害,所以客氣之道就是要尊重他人,尊重、客氣才能促進友誼。

·佛光菜根譚·

得理而能饒人,是謂厚道,厚道則路寬;

無理而又損人,是謂霸道,霸道則路窄。

禮多人不怪

1995年我到榮民總醫院做了八個小時的心髒手術。等麻醉蘇醒後,被送往加護病房觀察。偶然睜開疲憊的雙眼,看到一位老太太來往於各病床間拖地,為了感謝她維護環境清潔,也為了不錯過與每一個眾生結緣的機會,我勉強移動虛脫無力的雙手,往身上搜尋紀念品,卻遍尋不獲。突然我看見對麵桌上一籃水果,於是對看護的侍者說:“拿個水果給老太太吃!”“哪裏有水果呢?加護病房是不能帶水果進來的。”“那不是嗎?”我指了指對麵。唉!原來那是章金生教授為了來探病,連夜趕工畫了一幅水果油畫送給我。雖然這一次我沒有送成,但是出了加護病房的二十幾天裏,我天天都忙著把訪客送來的鮮花、水果轉送給別人,讓大家緣緣相結。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其實“禮多人會怪”。仆人侍奉長官過於殷勤,長官會不勝幹擾;夫妻相處,禮節過多,不見得能增加感情。我是一個公務人員,你經常送禮塞紅包,造成我工作上的為難;逢年過節,親朋好友往來,你禮多,我總要回報,所以“禮過多,人會怪”。

“禮多人不怪”是在有限的範圍內,所謂合情合理之下。所以禮要適中,人才不會怪。有的禮成為虛偽,有的禮成為繁文縟節,有的禮超越太多,有的禮不必要、不應該,所以禮多人也會怪。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結婚有婚禮,過壽有壽禮,祭祀有祭祀禮,喪葬有葬禮。不管什麼禮,都必須要有敬禮,要有禮儀,如果不合乎禮法,反而有禮不如無禮。

有的人做錯了事,趕快曰“失禮”;有的男女不當的行為,稱為“非禮”。所謂禮者,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禮貌周到,彬彬有禮,禮尚往來,相互為禮。所謂禮者,是人類行為的規範,所以要“知書”才能“達禮”。

人類社會互相往來,以禮為先,例如賀人壽者,要用“如崗如陵”“鬆柏長春”;賀人婚嫁者,則用“才子佳人”“美滿姻緣”;賀人新居者,用“美輪美奐”“鳳棲高梧”;賀人喬遷,要說“地靈人傑”“孟母遺風”;賀人經商,要作“大業千秋”“利濟民生”;賀人工業者,要說“工業建國”“福國利民”。其他諸如學校、醫院、旅館、茶肆,在禮貌上都應該祝賀。如果相識相交的人,遇到這些事而不祝賀,即為失禮。

禮貌過多,成為繁文縟節,成為別人的負擔,所以“禮多”不見得“人不怪”。禮太厚,人家受不了;禮太薄,對人不恭敬;禮太多,別人嫌煩;禮太少,別人會見怪。

禮啊!實在是很難處理得恰到好處。所以,禮者,理也。隻要合於敬意的道理、行為,就是有禮了。

·佛光菜根譚·

知己、律己,是立身處世之要道;

容他、助他,是人際相處之良津。

初見

在日常的居家生活中,除了家人以外,常常會有一些訪客上門,如果是初次見麵,我們應該如何打招呼呢?平時在公共場合裏,與人相遇了,不管識與不識,若是初見,我們應該如何與人應對呢?

“初見”是人與人之間的一件大事,因為過去素不相識,今日有緣麵對麵見到了,必須要有一些動作、一些表態,才能溝通彼此,千萬不能冷漠以對。尤其現在一些服務於公共場所的人,乃至寺院道場的知賓、照客,不能把自己當成是替機關站崗,更不是守衛門戶,應該給識與不識的初見者一些歡喜。對於初見,有六件事應該注意:

一、主動向前打招呼。在門口相見了,要主動向前打招呼“歡迎光臨”“歡迎大駕”“請問有什麼能讓我為你服務的嗎”“我負責在這裏服務,有什麼需要請盡管吩咐”“我與這裏的關係很熟,希望能有機會為你服務”。如果你能這樣主動打招呼,則客人立刻袪除陌生的感覺,猶如回家一樣,他感受到你的溫和、熱情、體貼,對這個地方也會心生好感。

二、主動開口問候。人和人見麵,就算是彼此認識,也是多時未見,今日見到了,我們要主動開口問候:“你好嗎?”“吃過飯了嗎?”“全家都來了嗎?”“還有朋友同來嗎?”因為你的問候,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讓人有賓至如歸、如沐春風的感覺。

三、主動微笑示意。如果我們是一個服務員,或是寺院道場的知賓、照客,不管在什麼地方,見到人要主動微笑。尤其對初來的客人,想到對方初來乍到,對我們的地方並不熟悉,更應該主動地麵帶微笑,不能冷漠以對,讓人感覺像是進了衙門機關一樣,毫無人情味。

四、主動服務幫助。初次見麵,一番寒暄、問候之後,就必須主動為他服務。如果是要來見什麼人,可以替他打通電話聯絡;如果是要填表報名參加活動,應該送上紙筆。就算是沒事、純粹來觀光的客人,也應該帶他到客堂喝茶,不可怠慢。

五、主動帶路參觀。在寺院道場,不管對方是好奇來參觀,還是為了信仰來參拜,都應該親切地帶他到佛殿禮佛,或是到客堂談話,甚至隨緣給予一些佛法開示,千萬不能敷衍了事,草草打發他,自己四處閑逛。

六、主動解決問題。對於有問題求助的人,不管是否初見,都應該熱心為他解決。尤其在寺院道場裏,如果能主動熱心地為人解惑釋疑,讓所有來者都能心開意解,豁然開朗,把原本的煩惱拋之腦後,道場一定能興隆。

人與人初次見麵,第一印象最重要,最初的一麵能給人一個好印象,後麵的事情都好辦。如果初見時讓對方有了成見,事後再想加以改善彌補就困難了。一般經商的人,商場上注重“以和為貴”;佛教的寺院道場,更應該以“親和力”度眾。如果初見的禮貌都不夠,有的閉口不語,呆坐不動,或是板著臉孔,毫無表情,如此要怎麼接引眾生呢?

·佛光菜根譚·

笑容,是世間最美的色彩;

讚美,是世間最好的聲音。

交朋友

蘇東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禪師打坐參禪,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問禪師道:“你看我坐的樣子怎麼樣?”“好莊嚴,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佛印禪師接著問蘇東坡道:“學士,你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像一堆牛糞!”佛印禪師聽了也很高興。蘇東坡見禪師被自己喻為牛糞,竟無以為答,以為贏了佛印禪師,於是逢人便說:“我今天贏了!”消息傳到蘇小妹的耳中,她問道:“你究竟是怎麼贏了禪師的?”蘇東坡眉飛色舞敘述了一遍。蘇小妹聽後正色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像牛糞!”

《佛說孛經鈔》說朋友有四種品格: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朋友如花,花開美麗的時候,將它戴在頭上;枯萎了,就棄之如敝屣。有些人交朋友也是一樣,你有辦法的時候就同你親密來往,一旦你沒有利用價值了就和你一刀兩斷,真是“貧在鬧市無近鄰,富在深山有遠親”。還有一種處處衡量你斤兩的朋友,好像一把磅秤,你重要,他對你好,你失勢無財了,他全身而退。又有朋友如金山寶礦,內中好花遍長,眾鳥薈萃,大家都來這裏挖寶取財,交上這種朋友,會讓我們沾上一些光,受一些益。另外一種朋友,宛如大地山川,可以生長萬物,與他交往,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砥礪我們的誌節,使我們在這片山川大地之中欣欣向榮。

另外,在《阿含經》裏,也提到四種可親的朋友:

一、“止非”的朋友。他能明辨是非,分別善惡,告訴我們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指示我們正當的目標、正當的途徑,是“勸人止惡,示人正直,護彼莊重,示人天路”的朋友。

二、“慈憫”的朋友。他很關心我們,愛護我們,能夠給我們精神上極大的支持,是“見利代喜,慈心憫念,見惡代憂,稱譽人德”的朋友。

三、“利人”的朋友。他經常給予我們協助,可以幫助我們,與我們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在我們需要扶持的時候,能夠在一旁支持我們,是“令不放逸,令不失財,令不恐怖,群相教誡”的朋友。

四、“同事”的朋友。“同事”不一定是指與我們在一起工作的人,而是指與我們“誌同道合”的朋友。這種人“不惜身命,不惜財寶,互相勉勵”,是很好的益友。

另外在佛經裏,又告訴我們有五種不可親近的朋友,辨識這五種損友也有方法:

一、“笑而不笑”的朋友。這種人麵色陰沉,皮笑肉不笑,不知道他懷有什麼鬼胎、什麼計謀。

二、“喜而不喜”的朋友。這種朋友陽奉陰違,也不可與之親近。比方說,我做生意賺了大錢,做事升了官,應該為我感到欣喜,他卻虛有其表地故作歡喜,在心裏嫉妒我。

三、“慈而不慈”的朋友。這種朋友也不可親近。比如說,冬令救濟是慈善的事,他不但不響應,反而勸我們不要做功德。這種朋友心胸狹小,隻看到自己,沒想到別人,不能對他人慈悲,更不會對你慈悲了。

四、“恥而不恥”的朋友。大凡做錯了事或對不起別人時,應該感到羞恥、慚愧,他卻旁若無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這種人沒有慚恥心,行事容易偏失,也不可以深交。

五、“聽而不聽”的朋友。古代的大禹聞善言而拜服,對別人的善言能夠感謝與接受。可是,有一種朋友卻聽不進忠告善言,隻當成耳邊風,不能聞善而善,又如何與之為善?所以,這種朋友也不可結交。

·佛光菜根譚·

交道德的朋友,如讀聖賢列傳;

交風趣的朋友,如讀散文;

交精明的朋友,如讀財經文獻;

交誠實的朋友,如讀曆史詩篇。

人情麵麵觀

中國是一個講人情的社會,所謂“秀才人情紙半張”“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於人情,從小父母就教我們要懂得做人;及至長大,對於義理人情,如果不能通達,就不能為社會親友所接受。

關於人情的說法,講究人情的,如送禮、請客、報恩,總覺得自己要能不負他人的人情;如果欠下他人的人情債,日夜難安,總覺得心裏有愧。當然,也有一些人不顧人情、不近人情、不買人情的賬,我行我素,這在社會上做人處事,就會被人批評為沒有品位了。

中國人過去認親,除了父係的內親,還有母係的外親,也就是所謂的表親;“一表三千裏”,就是要講人情。人與人之間,為了建立人情關係,可以走後門,可以拉裙帶關係,都是為了建立人情關係。

同鄉、同學、同黨、同派、同業,凡是能“同”的關係,都要盡量把他拉出來,有時自己沒有關係,還要借助別人的關係。甚至有說“有關係就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就有關係”,這就是人情在裏麵作祟了。傳統社會,講究人情,所謂“人不親土親”,就是以社會、人我、學習、門派等,拉近人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是因為難以擺脫人情的關係。

做人最容易患的毛病,就是怪你不近人情,怪你不合人情;但是自己有情沒有情,並不知道。所以經常有人慨歎:“人情如流水,人情薄如紙,人情冷似霜;人在人情在,人去一場空。”

人,要求別人都講“看個交情、看個麵子、看在往昔的關係”。其實人情是有尺度的,是有深淺的,是有輕重的,人情是很難稱量的;人情之外,還是以道理、以法律,比情更容易訂立標準。

佛法講“依法不依人”,就是說依道理不依人情,人情是有變化的,道理是比較公平的。所以講人情的社會、講人情的人生,如果能進而講道理、講法律,人生評價世間的標準就容易有另外的一番境界了。

·佛光菜根譚·

“講清楚,說明白”是人際相處的妙方,

“改心性,革陋習”是自我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