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要給人一些忠告、一些規勸,甚至借機給他一些教育。首先,你必須要以誠懇的態度,讓他感受到你是以愛他為出發點,他感受到你的誠懇、善意,當能接受你的規勸。
禮貌
美清到附近的郵局提款。她的前麵是個老態龍鍾的阿婆,正無助地向辦事人員說:“對不起,我不會填表格。”辦事人員看看後麵的美清,笑容可掬地說:“小姐,您方不方便幫這位老太太填表格?我趁這個空當先辦您的。”“當然可以。”過了一會兒,美清已經填好表格,和老太太熱絡地交談著。辦事人員把款項交給美清,一接到老太太的表格,就誇讚:“小姐!您的字好漂亮!”“哪裏,您才聰明呢!”美清笑得好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們兩位真好!”老太太不住地合十稱謝。這時,在一旁等著要提款的法師看到兩位小姐手上都掛著念珠,於是慈藹地說道:“你們都是人間的活菩薩。”
人與人之間能否和諧相處,禮貌是很重要的一環。禮貌者,有電話的禮貌、書信的禮貌、見麵的禮貌、訪問的禮貌、穿著的禮貌、語言的禮貌、應對的禮貌、宴會的禮貌、社交的禮貌、乘車的禮貌、駕駛的禮貌、交通的禮貌、運動的禮貌、年節的禮貌、倫理的禮貌、國際的禮貌等。
所謂禮貌者,給人一個笑容,給人一個點頭,給人一句應話,都是表示禮貌。甚至講究禮貌的人,連措辭、手勢、握手,都要見得出你的誠懇,否則別人就會認為你的禮貌都是虛假的。
人與人之間,即使是夫妻,也要相敬如賓,以禮相待,才能和諧到老;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要有一定的禮貌。如果父母子女之間不能以禮相待,將來想要父慈子孝就很難了。
所謂禮貌,從家居的禮貌講起,例如家裏的人,早上起床,要互道早安,平時要常說“請、謝謝你、對不起、非常抱歉”,如此家庭一定會和樂美滿。到了社會上,公共場合的禮貌,例如輕聲、慢步、沉穩、安靜、跟人點頭、彎腰、說好,其實這不但會獲得友誼,得到尊重,而且可以贏得人心。
有禮貌的人隨時都會讚美對方,比方“這朵花好漂亮、這件衣服很合身、這個客廳很雅致、茶具真美好”,雖然是讚美東西,其實就是讚美主人,擁有這些東西的主人必定會很高興聽到你的讚美,並且接受你的禮貌跟友誼。
但也有一些人,跟你握手時眼睛看著別人,跟你點頭時一邊在和別人說話,這種沒有專注的禮貌、表情,都會招來反效果,讓人不喜歡。
禮貌也不一定要送禮、送錢、讚美、恭維,真正的禮貌是一個人的修養,一個人有了教養,在家居或走入社會,甚至在國際上,都會格外受人尊敬!
·佛光菜根譚·
有德,人必尊之;有功,人必崇之;
有容,人必附之;有量,人必從之。
聽話聽音(一)
佛光禪師問克契禪僧:“你自從來此學禪,好像歲月匆匆,已有十二個秋冬,你怎麼從不向我問道呢?”克契禪僧答:“老禪師每日很忙,學僧實在不敢打擾。”一過又是三年,佛光禪師再問克契禪僧:“你參禪修道上,有什麼問題嗎?怎麼不來問我呢?”克契禪僧回答道:“老禪師很忙,學僧不敢隨便和您講話!”又過了一年,克契禪僧經過佛光禪師禪房外麵,禪師再對克契禪僧道:“你過來,我今天有空,請到我的禪室談談禪道。”克契禪僧趕快合掌作禮道:“老禪師很忙,我怎敢隨便浪費您老的時間呢?”佛光禪師當下大聲喝道:“忙!忙!為誰在忙呢?我也可以為你忙呀!”
人從小就學習“說話”和“聽話”,但是一直活到老,說話不一定說得好聽,聽話也不一定聽得正確。我們經常跟人家道歉:“對不起,我聽錯了!”“我說錯話了,對不起!”因為基本上我們沒有養成說好話、聽好話的習慣,在潛意識裏,好的少,錯的多,因此對的、好的就不能勝過錯的。你且聽說——
一、聽善事難,聽惡事易。社會上,假如一個人講某某人好,某某人做了很多善舉,我們不容易相信;假如有人說某某人很壞很醜陋,做了很多壞事,我們立刻就相信了。人如果能把性格改變一下,聽到善的容易相信,聽到惡的懂得分析、辨別一下,則此人的品行一定能增進。
二、聽真話難,聽假話易。一般人,你跟他講的是真話,即使對他有利,他也不容易相信;你對他講的是假話,對他不利,例如說“有人說你壞話”“有人批評你”“有人怪你”,他也會相信。人若能接受真話,把假話用心思考,真假必然有所不同,則這個人的智慧自能高人一等。
三、聽好話難,聽壞話易。平時我們見到某人,真心地讚美他“你學問不錯”“你文章寫得很好”“你很有美德”,他會回答你“不要瞎捧場了,我哪有這麼好!”如果你說“你這個人不誠實、虛偽”,他馬上就生氣,認為你罵他、冤枉他。所以聽好話難,聽壞話易。一個人如果好話、壞話都能分辨,必定善於識人也。
四、聽真實難,聽是非易。朋友當中,有的人講話,專說是非,都是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有的人講話很實在,都是確有其事。但是,真實的話一般人不容易聽得進去,總是持懷疑的態度:“是這樣嗎?”是非的話,他一聽很容易就深信不疑。可見聽話要有大智慧、大慈悲。一個人能把真假好壞的話分得清楚,應該就是人上人了。
五、聽規勸難,聽諂媚易。朋友相處在一起,有的人有了不好的行為惡習,我們要規勸他,希望他改進,並不容易。例如,抽煙的人要他戒煙,酗酒的人要他戒酒,賭博的人要他戒賭,他不但很難接受,弄不好還要仇視你,跟你絕交。假如你不要勸誡他,反而諂媚地讚美他,例如“你的酒量很好,你的香煙都是名牌,你的賭品非常可敬”,他聽了你如此諂媚的好話,不但非常高興,甚至將你引為知己朋友。隻是這樣的人,其人格、功過也就可想而知了。
六、聽事實難,聽謠言易。台灣有一種現象,每逢選舉時謠言滿天飛,報紙、電視也跟著這許多謠言起舞,大眾見多了,也習以為常。造謠生事,混淆了社會大眾的視聽,刺激著大眾的感官神經,真實的一麵大家反而覺得平淡無奇、不夠刺激。所謂“謠言止於智者”,隻是我們社會上的智者在哪裏呢?
說話是一種藝術,聽話也是一種藝術。有的人把別人讚美他的話誤會成是在消遣他、諷刺他,把好話聽成壞話;有的人明明是在指責他,怨怪他,他反而當成好話,心生歡喜。所以好話、壞話,都在於自己的心中一念。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真正會說、會聽,甚至會三思的人,才能得到語言的三昧。
·佛光菜根譚·
求革新不可太快,厭惡人不可太凶,
要他好不可太過,用人才不可太急,
聽發言不可太率,對自己不可太寬。
聽話聽音(二)
柳宗元的朋友王參元家裏失火,柳宗元原本想寫一封信慰問,但他以為“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而寫了一封信“恭喜”他。王參元滿腹經綸,然而他不願表露自己的才能,以致不能顯貴。柳宗元曾經多次邀他出仕為官,都被婉拒。這次柳宗元在信中提到“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如此王參元的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汙”。柳宗元認為這正是他出來為大家服務的好因緣。
語言是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工具,通過語言,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可以表示對他人的關懷。從音量上說,語言有大聲、小聲,甚至還有無聲;從意義上說,有善言、惡言,也有不善不惡言;從虛實上說,有真話、假話,還有不真不假的話;從方式上說,人類以口講述,動物以肢體表達,風雨以自體撞擊發出聲音。
話人人會講,但是學習“會聽”更是重要。如何才算是“會聽”,略述如下:
一、聽善言要用心著意。對於他人加之於我的惡語妄言可以不理會,但是善言美意則要用心著意。能記住善言,運用善言,就是會聽。
二、聽諫言要虛心接受。人總喜歡聽褒揚的話,不喜歡聽勸諫之語。俗話說“皇帝背後罵昏君”,在上位者如果以權勢對待下屬,不但無人敢諫言,隻會助長竊竊私語的風氣。其實,忠言逆耳,對於諫言要能虛心接受,進而自我修正,才算是會聽。
三、聽謊言要明辨真假。有的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惜編造謊言欺騙他人。對於謊言,大可不必費心拆穿它,但是心裏要清楚明白,才不至於亂了方寸。如此,也就是會聽了。
四、聽謗言要反躬自省。俗話說“不遭人忌是庸才”,一個人如果周遭完全沒有人批評、毀謗他,極有可能是個庸才。所以,被人毀謗不要緊,重要的是要自我警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聽謗言能反躬自省,那就是會聽了。
五、聽讒言要心生警戒。讒言比謗言、謊言更可怕。人很容易被讒言所惑而做出錯誤的決策。所以,對於讒言能心生警戒,而不被蠱惑,也就是會聽了。
六、聽美言要心生慚愧。批評的話少有人肯聽,讚美的話則人人愛聽。聽到人家讚美你真勤勞、很莊嚴、有智慧、好慈悲,大都會揚揚得意;反之,有人批評你真懶惰、沒氣質、很愚笨、沒良心,你可能就會難過好幾天。其實,在美言之前要心生慚愧,不能自以為是,才是會聽。
七、聽惡言要確實檢討。當別人以惡言待我時,應該自我檢討:我真是如他所罵的那樣嗎?如果不是,何必生氣?假如他罵的是事實,則要自我檢討。這才是會聽。
八、聽直言要心生感謝。有的人講話總是拐彎抹角,說了半天才聽懂他要表達的意思;也有的人講話直來直往,一針見血,但是較難讓人接受。其實,直言就好比人家送禮,送的是真品而不是假貨,應該感到歡喜才是。所以,聽直言能心生感謝,就是會聽。
“會聽”很重要。主管要會聽屬下的反應,處事才會圓滿;夫妻之間要會聽對方的心聲,才懂互助體諒;朋友之間要會聽彼此的看法,才能產生共識。因此,“會聽”是人生一大學問。
·佛光菜根譚·
信其言,不察其行,是智者之愚;
信其行,不察其言,是愚者之智;
察其言,亦察其行,是智者之智;
不察言,亦不察行,是愚者之愚。
聽話聽音(三)
五代時和凝與馮道同朝為官,和凝請隨從幫他買了一雙鞋子花了1800元,後來馮道也買了同樣的一雙。和凝問:“你這鞋子多少錢?”馮道說:“900元。”和凝一聽大怒,指著隨從怒斥:“別人買隻花900元,為什麼你替我買的卻花1800元?”這時馮道不慌不忙地舉起另一隻腳說:“這隻腳也是900元。”
講話可以傳達心聲,語言往往代表一個人心中的想法,所以一個會聽話的人總能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會聽話的人,則可能錯解意思而聽出是非煩惱來。因此,人除了眼睛會看、嘴巴會說,耳朵尤其要會聽話。怎樣聽話呢?有六點:
一、會聽。人家明明說的是好話,你卻把它聽成壞話;明明是在指正別人,你卻聽成是在批評自己;明明說的是這個意思,你卻錯解成那個意思:這就是不會聽話。為了表明記錄佛陀說法內容的真實性,佛經都是以“如是我聞”四個字開頭。所以“如是聽”“如實聽”很重要。
二、兼聽。許多大學生在主修科目之外,還會兼修其他副科;也有的人不隻學習一項技能,還兼修相關知識。聽話也是如此,除了聽主題,還要聽附帶的說明,聽說明才能明白事情發生的始末。有句話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無論任何場合、對任何人,都要學會兼聽,尤其是主管,不能隻聽一麵之詞就輕易下判斷,要能兼聽其他的意見,才能使事情圓滿。
三、全聽。一場會議的進行,會有各種意見提出,為避免斷章取義,聽者要能把它全部聽下來,最後憑著自身的經驗、知識幫助我們抉擇對與錯。
四、諦聽。《金剛經》裏須菩提尊者因“諦聽”佛陀開示,而洞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佛法要義。諦聽就是注意聽、認真聽。為什麼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是上課時沒有諦聽。如果能諦聽,再加以思考、運用,還怕沒有辦法把書讀好嗎?因此,不能諦聽就如同甘露法水沒倒進容器裏,容器當然就倒不出法水來。心也好比是容器,你的心容得下善言法語嗎?
五、善聽。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有的人聽話,不去理解話中之理,反而把善言聽成惡語,把真實聽成虛假,把好意扭曲成惡意。在廣大的人群裏總有少部分不是善聽者。然而善聽很重要,一個善聽的人,要能從幽默的言談中聽出言外之意,要能從反對的聲音中聽出眾人的心聲,要能從不好聽的話裏改變自己。有句俗諺說“聽話頭,知話尾”,能“聞一知十”也就是善聽。
六、靜聽。聽對方講話的時候,不但要避免雜音幹擾,心中的雜念也要去除。靜靜地聽,才能聽出話中真正的含義,假如聽話的時候妄想紛飛,就如清水倒進肮髒的器皿裏也會成為濁水,那麼好話也會聽成壞話了。
總之,怎樣聽話?除了會聽、兼聽、全聽、諦聽、善聽、靜聽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多聽”。“多聞熏習”才能深入,才能熟練。
·佛光菜根譚·
有誌氣的人,一句話也能使他長進,
正如剛發芽的幼筍,寒風冷雨也能助它成林。
說好話(一)
有一次,林語堂應邀參觀一所大學。參觀後與大家共進午餐,校長認為機不可失,便再三邀請林語堂對同學即席講話,林語堂推辭不過,於是走上講台,說了這麼一個故事:“古羅馬時代,暴虐的帝王喜歡把人丟進鬥獸場,看著猛獸把人吃掉。這一天,皇帝又把一個人丟進了獸欄裏。此人雖然矮小,卻是勇氣十足,當老虎向他走來時,隻見他鎮定地對著老虎耳語一番,老虎便默默地離開了。皇帝很驚訝,又放了一頭獅子進去,此人依舊對著獅子的耳邊說話,之後獅子一樣悄悄地離開。這時皇帝忍不住好奇,便把此人放出來,問他:‘你到底對獅子、老虎說了什麼話,為什麼它們都不吃你?’此人回答說:‘很簡單呀,我隻是告訴它們,吃我可以,但是吃過以後,你要做一場講演。’”一席話聽得學生哄堂大笑,可是一旁的校長卻窘得不知所措。
說話,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藝術,更是溝通人際往來的工具。古今中外對說話的重要性有不少至理名言。例如,《論語》雲:“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西方諺雲:“上天給人二目、二耳、一口,要人多看多聞而少說。”俗話說:“贈人益言,貴比黃金;傷人之言,惡如利刃。”因此說話要合乎身份,要恰到好處,更要適可而止,切勿因失言而取禍,更勿因多話而令人生厭,或因說虛妄之言而被人瞧不起,乃至因輕言而為人所辱。
說話的目的是要溝通彼此的思想、看法,說話可以估量一個人的人格、個性和知識。一個人對一件事的看法、觀點如何,在一番談話之後,幾乎可以表露無遺。因此,先思而後發言,可以減少說話的過失。
說話的重要,關係著一個人的前途和事業。一句讚美人的好話,可以使人心生歡喜,終身為其效命;一句傷透人心之言,可以使多年知己反目成仇。因此“口下留德”是做人很重要的修養。
說話時,態度要誠懇,語氣要和善,遣詞用字要婉轉,不可盛氣淩人。最好多說肯定句,少用疑問句,例如多說“當然”“很好”“沒問題”等令人樂意接受的話。尤其,平時應該學習說令人感動的話,不要說諷刺別人的話;應說令人歡喜的話,不要說令人難堪的話;應說令人起信的話,不要說令人喪氣的話;應說有益於人的話,不要說浪費別人時間的戲論。說話還要能皆大歡喜、麵麵俱到,要替別人留有餘地,千萬不可專橫武斷、強詞奪理,更不可攻訐他人的短處,誇耀自己的長處。
說話如同射箭,射出去的箭就收不回來了,因此平時要謹口慎言。佛教的十善業中,口業便占了四項,即“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如果說話斷人希望,也是殺生。
人是為了歡喜才到人間,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會說話的人,首先考慮到的是,一句話說出來是為了傳達自己的意思,也是希望對方能歡喜接受,所以要學著說好話。會說好話的人才能帶給對方歡喜,也才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佛光菜根譚·
別人灰心的時候,
一句鼓勵的話,能使人絕處逢生;
別人失望的時候,
一句讚美的話,能使人重見光明。
說好話(二)
有的人開口閉口隻會說:“我的性格、我的性情、我就是這樣!”其實,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是相互依存的,心中除了自己,還要有別人的存在。一味地孤芳自賞,隻會孤立了自己。有的人會有一種習慣性的反叛心理,例如過去佛光山有一位職員,確實也是個人才,但是隻要我跟他說話,他一開口就說:“不是,不是啦!”我說:“我是,你不是。”他又再說:“師父,不是啦!”我說:“你怎麼一直說我不是?”他說:“哎喲!對不起,我講習慣了。”又好比有的人總是說:“不是這樣,我怎麼樣,但是怎麼樣……”唉!在他而言,是在說道理,但是在別人看來卻是一種不肯認錯的行為。
每個人每天都要說話,從早說到晚,從到大。說話,有說話的藝術、說話的巧妙。有的時候,說得不好,自己不知道;有時候想說好,卻又不知從哪裏說起。以下四點,可以作為我們檢視自己如何說話的方法:
第一,不知而說是不聰明。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道的就不要說。你不知道,又要故弄玄虛、牽強附會,甚至說錯了,或說得不得體、不合題,這種“強不知為知之”就是最大的不聰明。常言道“不知者無罪”,這還不如不說的好。
第二,知而不說是不忠實。有時候你知道事情卻不肯說,這是不忠實。佛教的“妄語戒”,不隻是說謊、誑言才叫妄語,知道實情而不說,這也是一種妄語。你知而不說,耽誤事情,造成遺憾,甚至引起誤會,都是不當的。因此,你知道而應該說的,就應該坦誠,應該忠實而說。
第三,想而不說是不坦誠。有些人性格比較怯弱猶豫,常常話已經到了嘴邊,卻還是開不了口。這表示內心的勇氣不足,還不夠坦誠。事實上,有些事情應該說的,還是要說。比如,知識可以布施給人,關懷可以溫暖別人,信息可以共同分享,這些說出來,都是可以交換意見,彼此交流,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你能坦白誠懇,這就是修行的道場。
第四,不說而說是不機智。有些場合不必說的,他畫蛇添足地說了;或者有些場合,不需要多說的,說得太長、太多,這都是不機智的。好比有些典禮中,主辦單位禮貌邀請來賓致辭,內容就要愈短愈好。假如你說得太長,聽者藐藐,甚至令人哈欠連連,不但不受歡迎,反而失去意義。
·佛光菜根譚·
隻從柔處不從剛,隻想好處不想壞,
服務勤勞不退縮,謙和恭敬不埋怨。
說好話(三)
當今最高明的禪門教育,所謂“不說破”,即退而求其次,指東說西;再退而求其次,以鼓勵代替責備。例如,稱初來佛門、行事冒失的人“初參”,或者說參學已久的老油條是“老皮參”,又或者說人“不知慚愧”“不知苦惱”,這些話既具有教訓意味,又不失厚道,能令人心生警惕,恰似淨水一般,能滌人習染。而讚歎法門也像“不說破”的禪門教育,它既可以增進人際關係,言外之意又有更深一層的內涵。但可惜,現在佛教裏流傳的無非是“你很發心、你很慈悲、你很莊嚴、你很虔誠、你很肯出功德布施……”我覺得這許多俗套的讚歎,並不會太引起人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