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活的物資與營生經濟學(1 / 3)

三,“活的物資”與“營生經濟學”

健康經濟學捅破的窗戶紙是:從整體來說,資金流通一次之所以能增值,來自商品上的文化價值——凝結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的人力。財富的增長來自人力的自消費,而不是來自物資的積累。這樣,就把財富與物資脫鉤,為物資消費型經濟轉型成人力消費型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

最近二百多年來的世界,物資消費型經濟已經使資源枯竭、環境嚴重汙染,而且風險積累呈加快趨勢,所以,提出“人力消費型經濟”話語,有刻不容緩的救世意義。

但這一轉型有個前提,就是確保生存消費品的供應,而且要把生存消費品的價格(也就是凝固在生存消費品上的人力價格)維持在一個相對的低水平上,這樣才能使凝結在觀念消費品上的人力價格有足夠的上升空間。觀念消費品(包括服務)的人力利率是相對生存消費品的支出而言的。怎麼做到這一點,靠行政力量來調節嗎?

但無論如何調節,生產生存消費品的人力價格,一定不能在平均人力價格以下,要保持生存消費品的低價,隻能在生存消費品的物資上動腦筋。“營生經濟學”在這方麵的理論突破是,要把物資分兩類:死的物資與活的物資。

死的物資是自然界原來存在的礦產之類的質材。這類物資是越用越少。以物以稀為貴的法則,價格隻有越來越高。而且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即使是取土造磚也會破壞耕地。而現在的工業經濟就是把這類物資視為物資,離開了這類物資,工業經濟就難以為繼。提出觀念消費品的最初動因,就是要減少對死的物資的依賴。但也許能減緩一點趨向惡化的速度,不能扭轉惡化的趨勢。但照此趨勢,世界資源枯竭的末日為期不遠。

還有一類活的物資,工業社會語境中的人雖然也一直在享用,但觀念上對此視而不見。那就是農作物。由植物的天然屬性,每年生長、成熟,產出的果實整體上一定比播下的種子多,人類就靠掇取果實與種子差的部分來養活自己。可以說動物是靠植物來養活的,而人能主動選取、培植植物,所以產量有一定保證。比開采礦產等所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較少,因此,從性價比說,比其它生存消費品要高。從環境角度說,有機農業幾乎對環境沒有負麵影響。因此,農耕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中國社會幾千年來靠農耕經濟,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因為農耕經濟提供了生存消費品的堅實基礎,所以隻要沒有戰亂,觀念消費就迅速發展起來,財富快速增長,出現太平盛世。中國近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除了政策因素外,也與農業因為品種改良(如袁隆平雜交水稻)等因素使糧食連續多年大豐收密切有關。

但活的物資也可能變成死的物資。如曆史上遊牧民族的放牧方式對自然草場的破壞,如現在對森林的過度砍伐。所以,不用農耕的態度去對待植物資源,一樣會造成資源枯竭的後果。中國曆史上,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斧斤以時入山林”,“不時,不食”(不用不到時令的農副產品)的明確意識。而遊牧民族對自然物資不管死的活的,就是多多益善的擷取。因此,經濟要想向健康方向轉型,首先要觀念轉變。現在亟需要回到農耕經濟的思維方式上。

由於工業產品與農業產品巨大的剪刀差(這是靠槍炮、殖民政策與叢林法則等話語營造出來的工業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不平等貿易造成的),使農業國家、農業國家裏的農村以轉向工業為前途、為經濟現代化,結果是邯鄲學步,弄得連路也不會走。或者像賭徒,初入賭場莊家可能給你嚐到些甜頭,上癮以後,就叫你輸得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