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上看,風水觀念肇始於先秦,至今已有兩三千年曆史,其中尤以南北朝到清代為興盛時期。從地域上看,以江南的江西、福建、安徽、浙江為中心,遍及全國。從民族上看,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中也有滲透。
一、先秦時期
中國人的風水意識產生的很早,“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在那種危機四伏的自然條件下,人們先以樹木為巢舍,後來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中,首先對居住環境進行了改造。
到了殷周時期,關於住宅風水的活動已經見於文字記載。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的關於住宅風水的卜辭,如作邑、作宗廟、作宮室等等。那時,已經有了專門從事相宅活動的人。一方麵是相活人居所,即陽宅,《尚書-召詔序》雲:“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另一方麵是相死人墓地,即陰宅。《孝經-喪親》雲:“卜其宅兆而厝也。”《詩經 公劉》中也有此類的記載,諸如周朝的先祖公劉率眾由邰遷豳,並親自勘察宅塋:“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
到了戰國時期,各種風水理論逐漸形成。多種學派,如陰陽、方術等,都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出現了一部分著名的風水大師。其中,比較受風水師們推崇的人物之一,就是秦惠王的弟弟樗裏子。相傳,他曾經預測,百年後在自己的墓地兩側會有天子的宮殿出現。果然,漢朝時的長樂宮和未央宮就分別位於其墓地的東西兩側。
二、秦漢魏晉時期
秦漢時期內,大規模的宮室營建活動為風水術的發展提供了環境。董仲舒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學理論為風水以及一切術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與方法。特別是東漢神學讖緯思潮使得建築中各種禁忌與迷信越發盛行。
這時期,人們將陰陽、五行、八卦等互相配合,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對宇宙總體框架的認識理論體係。這個框架是風水學的理論基石,對風水的應用與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使風水由以前人們隻是用於卜宅、相宅的機械活動,升華到理論階段。如“起宅蓋房必擇日”,“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已成為住宅建築中普遍遵循的重要原則。
與風水活動頻繁的同時,秦漢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有關風水的專著,秦代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記》,成為風水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搜山記》外,見於《漢書-藝文誌》的還有《堪輿金匱》、《宮宅地形》、《周公卜宅經》、《圖宅術》、《大衍元基》、《葬曆》等。可惜這些書已經失傳,今日無法找到。但這表明,秦漢時期風水術已經完成了從實踐到理論的形成過程。當時的風水師也頗受推崇,如管輅,他是三國時平原縣的風水術士,因占卜墓地靈驗而聞名天下。現在流傳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於管輅而作。據說有一次,他經過魏國大將母丘儉家的祖墳,就“依樹哀吟”,人們問他原因,他說:“樹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失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已備,法當滅族。”後來母丘儉起兵造反失敗,被誅滅九族,果然應驗了管輅的預言。
魏晉時期,風水理論已經逐漸完善。其時風水界出現了一位大師,叫郭璞。他編著的《葬書》和《青囊海角經》一直被後學者推崇為風水理論的“經典”之作。
郭璞自己的事跡在《葬書》注評中也有詳細介紹。郭璞的母親死後,他選了一塊地安葬,四周全為水,有人認為地方不好,水一漲就會淹沒墓地,郭璞預言以後此地大水幹涸。果然過了不久,大水退去,墓四周幾十裏都成了上等良田,從此郭璞名聲大震。
三、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風水學進一步普及,最突出表現是《葬書》的流行、風水羅盤的廣泛使用。《青囊奧語》的誕生,使風水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理論,形成了一定的體係和流派。這是由當時的曆史環境和科學的發展所決定的。
隋末到唐初時,李播、李淳風父子作《天文大象賦》、《大衍曆》,李淳風負責編篡的《晉書》、《隋書》中的天文誌等諸多的天文書籍,都對天上各大星座作了詳細的描述,使風水之學與天地相對應。在地理學上則興起了對山川地形進行考察的熱忱,從而促進了風水學理論應用於對山川地形的踏勘。唐代高僧一行在公元710年就提出了磁偏角的敘述。李淳風、一行禪師因此而被後世尊為風水學一代宗師。
另外,唐代佛、道盛行,與風水學互相滲透,尤其是道家關於“氣”的學說,以及《易經》、太極、陰陽、八卦等理論,成為後期風水學的理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