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風水的源起
“風水”一詞,最早見於托名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風水,又稱為堪輿、地理、相地、形法、青囊、青烏等,是一種從古代傳承沿襲至今的擇吉避凶的術數。中國人崇信風水,每逢婚喪嫁娶、蓋房子、選墳地、修橋築路乃至於打灶挖井等,都要請風水先生勘察地利,選擇良辰吉日。可以說,風水觀念浸潤於人們的思想之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土壤。這種源遠流長的風俗,逐漸積澱為頗具特色的“中國風水文化”。
風水的產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外力強加於先民的,它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源於貧困和愚味而產生的崇拜意識。
一、自然崇拜
在遠古時代,人們無力改造自然,無法認清自然界所發生的一些現象,因而隻能夠順從於自然,屈服於自然。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製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係完全象動物同它的關係一樣,人們就象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
人們認為大自然有著無比的造化,可以任意主宰人類,人應當順從大自然。於是就神化大自然,對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土石草木等等自然界中的一切莫不崇拜。這正是風水觀念的基本前提。一句話,就是為了順應自然。
二、土地崇拜
人們生活在土地上,土地給了人們各種生存的資源,同時也常常帶來像洪水、旱災、蟲豸、冷暖等多種災害。由此,對於土地,人們既熱愛,又敬畏。他們沒有辦法弄明白一些與土地有關的自然現象,就把能給他們帶來好處的地塊看作吉地,而把帶給他們災禍的地塊視為凶地。
三、大山崇拜
我國地形以山地為主。在先民看來,綿延的山脈,巍峨的山峰,雄偉高聳、含澤布氣,是神靈的住所。《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山神的氣息就是風。它吹氣時,世界就是冬天;吸氣時,世界就是夏天。傳說在原始社會末期,先民就已經開始祭山了。到了後來的封建時代,祭山活動愈加隆重、頻繁。秦始皇等曆代皇帝都曾祭祀過泰山,山下的岱廟,就是帝王們封禪告祭的居所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四、風崇拜
《白虎通》:“風之言萌也……條風至地暖,明庶風至萬物產……廣莫風至則萬物伏。”風有助於草木萌發,花粉傳播;風也可毀壞房屋,影響氣候。《史記-天官書》記載:“風從南方來,大旱;西南,小旱;……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歲惡。”因此,先人很尊崇風。伏羲氏、女媧氏以風為姓。黃帝之相有風後。春秋時,任、宿、須句、顓臾四國都姓風。
五、水崇拜
水是“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水能造福於人,也能肇禍於人,衝毀田地、住宅,淹死人畜。人們感激水,也害怕水,稱水為神。
六、龍崇拜
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潛伏在九重深淵,掌江河湖海之水,能騰雲駕霧,穿透鐵石,摧毀山嶽。我國先民很早就有了對龍的崇拜。如漢族人祭祀龍,求龍不要發洪水,不要鬧旱災,農業有好收成。我國少數民族白族有龍圖騰,村民認為自已與龍有血緣關係,是龍的後裔。普米族有龍潭祭,祈禱龍神,保護人畜兩旺。風水術借用了民間有關龍的觀念,稱逶迤曲折的山為龍脈,或稱山龍;稱源遠流長的江河為水龍。可見,風水中的龍觀念是由龍崇拜演變出來的。
七、靈魂崇拜
古人認為人死後靈魂還在,“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並且有著超人的能力,能夠幫助兒孫,給活人帶來吉祥。對於靈魂不死的觀念,恩格斯曾經分析過其產生的淵源:“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由此,人們對安葬死者的地方很是看重,認為選擇了風水寶地,死者的遺體就不會腐爛,死者的靈魂就會蔭福生者。